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人150年表情肖像,看到20世紀80年代覺得美呆了

時光倒流有無可能?

有!當你擁有一大堆老照片。

明天起亮相泰康空間的“肖像熱:攝影收藏展”, 便是多達數百張珍貴老照片的一次“大集會”。

它們包括一批來自雲南全省各個照相館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像攝影檔案、人民美術出版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用作新聞圖片資源的一份集體工作簿, 以及從中外藏家手中購得的百年前肖像照……

這些面孔, 從19世紀後半期直至千禧年之後, 時長跨越一個半世紀, 這些形態各異的肖像, 堪稱一個世紀以來國人精神演變的譜系圖, 也可視為歷史表情跌宕至今形成的一幅縮略畫卷。

1

十九世紀70-90年代

攝影術出現於1839年, 首批進入中國的西方攝影師大多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他們將鏡頭對準沿海的廣東、福建、浙江, 以及北京、天津等內陸大城市的風景、肖像、城市街頭。

1861-1870 阿芳 福州兩男子肖像

1870 s 阿芳 剃頭匠

1870 s 阿芳 福州小腳女子坐像

1880s 佚名 三女子合影

1890 s 佚名 清末婦人坐像

在不少早期攝影師印象裡, 拍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那時候的攝影師必須攜帶龐大的木制相機, 和許多大而且脆弱的玻璃器皿與具有潛在爆炸性的化學藥品。 更關鍵的是, 很多中國人覺得外國人的照相機是很神秘和危險的設備, 弄不好就會被攝走魂魄。

因此, 無論上層官員還是底層百姓, 中國人在晚清時期的肖像照大多面無表情,

甚至木訥。 當這些缺乏人性活力的照片流回歐洲, 也影響了他們對中國人看法——憨厚、嚴肅、中規中矩。

2

二十世紀初

相比于官員、市井人物, 西方攝影師更願意拍攝女性。 在他們眼裡, 因為滿族婦女有更大的自由度, 從不裹腳, 是自然的小腳。 另外, 她們的服飾也更加雅致。

1910s 佚名 清末女子倚榻照

1910s 佚名 滿族旗裝女子坐像 銀鹽紙基 15x10cm

聽不懂中文並不妨礙這些洋攝影師讀懂當時的中國。他們中,有人概括出這樣的規律:富家孩子往往比窮人家孩子結婚更早些;而且,未來的主婦必須符合四個標準:一是要和藹,二要文靜,三要勤快,四要好看。

1900s 天津英昌照相館 清末女子室外坐像

百年前的老照片裡,戲曲影像是留存最多的一個品類。主要是那時候一般人不大願意拍照示人,而戲曲演員恰恰相反,他們更願意接受這種免費的廣告宣傳。而且,既然為上妝照,裝束衣飾都極為華麗。

據戲曲界前輩透露,當年戲園名伶是照相館常客。坊間還流傳這樣一則傳聞——有個唱旦角的“戲子”,很討光緒帝歡欣,皇帝還向他索要過照片。可見戲曲照之盛行。

1910s 容豐照相館 碧雲霞《霸王別姬》戲裝照

1916 佚名 梅蘭芳《一縷麻》扮林紉芬

1930s 佚名 戲曲《定軍山》黃忠立像

1930s 上海大都會照相館 尚小雲戲裝照

3

民國時期

民國是中國肖像攝影的黃金時代。《良友》畫報除了抗戰時期和個別特刊外,在二十多年間幾乎每期都使用一張“名媛”肖像照作封面。一開始使用電影明星像蝴蝶、周璿,後來使用了並非明星但氣質優雅的“名媛”。

1930 s 王開照相館 關紫蘭肖像照

民國之所以會有“名媛群體”,在於有一個自詡為貴族和文化嫡傳的晚清以來的末世群體,他們不僅嫡傳國學和琴棋書畫,還開風氣之先接受西方最新的文化。近些年盛行的民國熱,也多少流露出人們的一種嚮往吧。

1922 -1928 天津鼎章照相館 黎元洪站像

1930 s 吳稚暉肖像

民國時期還有一大特徵是流行“簽名贈照”。這裡放上一組民國政要的簽名照,看陣勢,他們不但比帥,還比誰的字寫得好啊!

1900s 寶昌照相館 端方戎裝肖像照 銀鹽紙基 18x14cm

1920s 湖北省長何佩瑢簽贈照

1930 s 龍雲戎裝簽贈照

1930 s 蔣介石戎裝照

1932 -1937 上海光明照相館 上海市長吳鐵城簽贈照

1933 -1935 張群簽贈照

4

新中國成立初期

一轉眼,敢教日月換新天。

新中國成立後,新華社特意拍攝了一組文藝工作者肖像照片,他們中有京劇名角蓋叫天、周信芳、言慧珠,電影演員秦怡,歌唱家周小燕,數學家蘇步青,音樂家賀綠汀,作家周立波、老舍、張恨水,詩人臧克家、小說家趙樹理等。

1950s 紅線女 9.3x7.4cm

1950s 秦怡 12x9.3cm

言慧珠 1957

賀綠汀

老舍

張恨水

趙樹理

5

二十世紀70年代

在不少人記憶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沒有多少色彩。

1974年4月12日,法國作家羅蘭·巴特隨團抵達北京,落入他眼簾的第一幕是“年輕的軍人:對一切都面無表情。微笑。”

時年59歲的羅蘭·巴特看到的中國人肖像是“他們的髮型都是規則的,完全沒有時尚可言。零度的衣飾,沒有任何尋求、任何選擇。排斥愛美。”

1977 任曙林1977-3

1977 任曙林1977-4

1970s 五七照片冊 仇恨目光

1970s 五七照片冊 學習

1970s 五七照片冊 高歌猛進 北京衛戍區

6

二十世紀80年代

“十月裡,響春雷,八億神州舉金杯;舒心的酒濃又美,千杯萬盞也不醉……”這首《祝酒歌》創作於上世紀70年代末。預示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來臨。

昆明 圖片社 管天姑娘 攝影 李致銘

昆明 圖片社 青年演員 攝影 高滿林

昆明圖片社 冬 攝影 趙嘉源

昆明圖片社 女青年 攝影 趙嘉源

當照相再度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件事,照相機的快門哢噠聲成為社會時代的變遷或個人心路歷程新起點的背景音,對平庸的拒絕與個性的伸張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於肖像照緣何歷經百年而不衰,策展人笑言:

原因很簡單,是人,TA就得看臉。

感謝他們為我們留下了歷史。感慨時光匆匆之際,我們也該問問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

Tips

展覽名稱:肖像熱——泰康攝影收藏展

地點:朝陽區崔各莊鄉草場地藝術區紅一號院 B2 泰康空間

-END-

轉發是一種幸福

點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一種支持

訂閱號:藝綻 · bjvariety

至 臻 文 藝 · 綻 放 如 花

北京日報文化新聞部 誠意奉獻

【版權聲明】

1910s 佚名 清末女子倚榻照

1910s 佚名 滿族旗裝女子坐像 銀鹽紙基 15x10cm

聽不懂中文並不妨礙這些洋攝影師讀懂當時的中國。他們中,有人概括出這樣的規律:富家孩子往往比窮人家孩子結婚更早些;而且,未來的主婦必須符合四個標準:一是要和藹,二要文靜,三要勤快,四要好看。

1900s 天津英昌照相館 清末女子室外坐像

百年前的老照片裡,戲曲影像是留存最多的一個品類。主要是那時候一般人不大願意拍照示人,而戲曲演員恰恰相反,他們更願意接受這種免費的廣告宣傳。而且,既然為上妝照,裝束衣飾都極為華麗。

據戲曲界前輩透露,當年戲園名伶是照相館常客。坊間還流傳這樣一則傳聞——有個唱旦角的“戲子”,很討光緒帝歡欣,皇帝還向他索要過照片。可見戲曲照之盛行。

1910s 容豐照相館 碧雲霞《霸王別姬》戲裝照

1916 佚名 梅蘭芳《一縷麻》扮林紉芬

1930s 佚名 戲曲《定軍山》黃忠立像

1930s 上海大都會照相館 尚小雲戲裝照

3

民國時期

民國是中國肖像攝影的黃金時代。《良友》畫報除了抗戰時期和個別特刊外,在二十多年間幾乎每期都使用一張“名媛”肖像照作封面。一開始使用電影明星像蝴蝶、周璿,後來使用了並非明星但氣質優雅的“名媛”。

1930 s 王開照相館 關紫蘭肖像照

民國之所以會有“名媛群體”,在於有一個自詡為貴族和文化嫡傳的晚清以來的末世群體,他們不僅嫡傳國學和琴棋書畫,還開風氣之先接受西方最新的文化。近些年盛行的民國熱,也多少流露出人們的一種嚮往吧。

1922 -1928 天津鼎章照相館 黎元洪站像

1930 s 吳稚暉肖像

民國時期還有一大特徵是流行“簽名贈照”。這裡放上一組民國政要的簽名照,看陣勢,他們不但比帥,還比誰的字寫得好啊!

1900s 寶昌照相館 端方戎裝肖像照 銀鹽紙基 18x14cm

1920s 湖北省長何佩瑢簽贈照

1930 s 龍雲戎裝簽贈照

1930 s 蔣介石戎裝照

1932 -1937 上海光明照相館 上海市長吳鐵城簽贈照

1933 -1935 張群簽贈照

4

新中國成立初期

一轉眼,敢教日月換新天。

新中國成立後,新華社特意拍攝了一組文藝工作者肖像照片,他們中有京劇名角蓋叫天、周信芳、言慧珠,電影演員秦怡,歌唱家周小燕,數學家蘇步青,音樂家賀綠汀,作家周立波、老舍、張恨水,詩人臧克家、小說家趙樹理等。

1950s 紅線女 9.3x7.4cm

1950s 秦怡 12x9.3cm

言慧珠 1957

賀綠汀

老舍

張恨水

趙樹理

5

二十世紀70年代

在不少人記憶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沒有多少色彩。

1974年4月12日,法國作家羅蘭·巴特隨團抵達北京,落入他眼簾的第一幕是“年輕的軍人:對一切都面無表情。微笑。”

時年59歲的羅蘭·巴特看到的中國人肖像是“他們的髮型都是規則的,完全沒有時尚可言。零度的衣飾,沒有任何尋求、任何選擇。排斥愛美。”

1977 任曙林1977-3

1977 任曙林1977-4

1970s 五七照片冊 仇恨目光

1970s 五七照片冊 學習

1970s 五七照片冊 高歌猛進 北京衛戍區

6

二十世紀80年代

“十月裡,響春雷,八億神州舉金杯;舒心的酒濃又美,千杯萬盞也不醉……”這首《祝酒歌》創作於上世紀70年代末。預示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來臨。

昆明 圖片社 管天姑娘 攝影 李致銘

昆明 圖片社 青年演員 攝影 高滿林

昆明圖片社 冬 攝影 趙嘉源

昆明圖片社 女青年 攝影 趙嘉源

當照相再度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件事,照相機的快門哢噠聲成為社會時代的變遷或個人心路歷程新起點的背景音,對平庸的拒絕與個性的伸張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於肖像照緣何歷經百年而不衰,策展人笑言:

原因很簡單,是人,TA就得看臉。

感謝他們為我們留下了歷史。感慨時光匆匆之際,我們也該問問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

Tips

展覽名稱:肖像熱——泰康攝影收藏展

地點:朝陽區崔各莊鄉草場地藝術區紅一號院 B2 泰康空間

-END-

轉發是一種幸福

點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一種支持

訂閱號:藝綻 · bjvariety

至 臻 文 藝 · 綻 放 如 花

北京日報文化新聞部 誠意奉獻

【版權聲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