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大失所望:省省吧紮克伯格 VR社交不是這麼玩的

上周的F8大會上, Facebook Spaces閃亮登場, 引得無數科技媒體叫好——但是且慢, 這玩意真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嗎?

小紮又要拿VR社交搞事情了。

上周,

美國當地時間4月18日早上10點, 一年一度的Facebook F8大會準時在加州聖約瑟拉開序幕。 就在這場重大發表會的第一天, Facebook那張已經在掌心摩挲了太久的VR社交底牌再次翻到了我們面前:

Facebook Spaces。

——簡單來說, 憑藉這玩意兒, 我們可以用上傳到Facebook的照片輕鬆搞出屬於自己的VR Avatar(也就是虛擬人物造型), 然後戴上Oculus Rift拿上Oculus Touch就能和最多三位擁有相同裝備的好友來一場VR會話。 倘若意猶未盡想要向買不起Rift的窮鬼炫耀一下自己的最新裝備和至尊體驗, 除了拿VR自拍杆拍照留影之外, 還可以直接和手機端使用者連結, 讓那些連電腦都買不起的慫人透過不到六英寸的小螢幕窺探你們精彩的VR社交網路生活, 就是這麼簡單。

和所有巨頭出品的服務一樣, Facebook Spaces一經上線(啊沒錯這次總算沒搞什麼遙遙無期的“好戲在未來”, Beta版本已經出現了), 立刻在全球科技媒體圈內引發了一陣波瀾:儘管不乏爭議與質疑, 但大方向基調依舊是“驚呼Facebook不可戰勝”“社交網路再次改變世界”云云——畢竟和風頭正盛且神似Snapchat的AR項目相比, Facebook Spaces這種VR產品乍看之下“取經”的色彩要稀薄得多,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 拉攏一波讚譽也算情理之中。

不過, 稍有SNS常識的朋友應該都清楚, 要想對這種一夜走紅的熱門產物做出客觀評價, 老教父的那句“放涼以後細細品嘗”是一定要聽的——再根據當代資訊熱點的常規傳播規律, 72小時應該是冷卻期的基準線。 既然如此, 在距離4月18日已經過去5日有餘的今天, 是時候讓我們以SNS產品的標準對Facebook Spaces做出評判了:這款應用真能像小紮本人所描述的那樣, “體驗來自世界各地好友身臨其境的感受”嗎?

真遺憾, 現實哪會有這麼樂觀。

巨嬰空間:形同幼稚園的社交體驗

Spaces到底可以做什麼呢?

根據Facebook官方放出的宣傳片以及其它管道的介紹, 這款產品的基本功能差不多有這些:

你可以用上傳到Facebook的照片生成自己的VR Avatar(虛擬人物造型)——自訂編輯當然是支持的, 也不一定必須要用自己的照片——雖然Rift並沒有眼動追蹤和面部掃描功能, 但Space可以根據我們的發言來對人形的口型和表情進行即時運算處理呈現, 並根據頭顯的朝向大致推算出注視的方再並映射到人形的雙眼上;

你可以利用Oculus Touch捕捉雙手手勢, 握拳, 指點還有High Five統統不在話下;順帶一提, 最後一個動作的特效很值得一看, 沒試過的朋友記得補一下;

你會有一支可以憑空描繪線條的虛擬鉛筆,可以調整顏色簡單勾勒輪廓並直接伸手拿起這些胡寫亂畫的傑作互相比劃,當然擦除也不在話下,謝天謝地;

你會和最多三個朋友在一張藍色的圓桌周圍展開會話,別擔心性騷擾的問題,其一你們所有人的VR Avatar壓根就沒有下半身,其二當你們把Avatar的手伸到同伴的臉(或者其它部位)上時,你會發現自己的虛擬化身手變得透明消失了——社交安全遮罩場,就是那麼回事;

你可以用自己的全景圖片替換Spaces的社交背景圖,可以和朋友分享觀看常規的照片或視頻,還可以用虛擬的自拍杆留影紀念併發到Facebook上向別人炫耀——也就是說,和以往的臉書使用方法差別不大。

好了,基本情況就是如此,讓我們直截了當給個結論吧:

如果你認為以上這些功能很酷炫值得吹噓一番,那麼恭喜你,你的心靈要比絕大多數同齡人更純潔也更年輕——以上這些所有功能,基本上都是幼稚園大班小朋友生日聚會的標準行為。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的社交生活質感要更強一些——諸如生日蛋糕和蠟燭、紙板王冠以及氫氣球等等都是真貨,全然不會像諸位一樣只能強忍尷尬用虛擬鉛筆畫出一堆歪歪扭扭的勞什子互相傳遞,強迫自己相信這其中的樂趣和小朋友的生日派對一樣好玩兒。

這聽上去十足可憐也十足可笑,不是嗎?但這也正是Facebook Spaces的社交模式帶給我們的基本印象:30億美元的成本,最終換來的就是這麼個面向成年小朋友(或曰巨嬰)的虛擬幼稚園——而且既沒有積木也沒有七巧板——你們自己說,這筆交易值不值?

告別閱讀:不留痕跡的社交體驗

從產品形態來看,Oculus Spaces其實和互聯網在進入公眾視野早期曾經流行一時的聊天室非常相似:一波又一波的資訊逐次滾動,沒有記錄,沒有回溯,所有交流的存在價值僅僅是“享受當下”而已——你當然可以用文本文檔把這些不留痕跡的發言保存在本地,但對於活躍在這些平臺上的用戶來說,除非是出於功能性目的,否則“回顧歷史”的價值永遠比不上“關注眼前”。回想一下Facebook Spaces的基本功能,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的共通之處。

雖然單純從用戶體驗和個人需求的角度來看,這種“及時行樂”的功能並非毫無意義;但對於目前依舊處於概念定型階段的VR社交來說,Facebook Spaces這種難以產生沉積效應,進而無法實現“六度分割”等SNS傳播效應的產品究竟有多少價值,有點社交網路使用經驗的朋友應該都不難想像——歸根結底,刨除目前依舊處於添頭階段的“動手動腳”互動元素,Facebook Space的實際功能也不過就是略加變型的“即時通訊”罷了——然而如此一來,這與標準的網路視頻通話又有多少區別呢?

當然,如果讓我們換個思路來想,如果紮克伯格最開始的本意就是創造出有別於Facebook的動態社交新平臺,如果從最開始起就是要放棄“一窺中意目標近況”的產品功能,那麼FacebookSpace確實還是存在實用價值的——至於這種改頭換面但依舊換湯不換藥的聊天室又該如何推廣,那就是紮克伯格自己的問題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倘若Spaces保持目前這個狀態繼續發展下去,那麼Facebook的源頭使用者放棄這項產品壓根就不是時間問題,而是既成事實罷了。

你會有一支可以憑空描繪線條的虛擬鉛筆,可以調整顏色簡單勾勒輪廓並直接伸手拿起這些胡寫亂畫的傑作互相比劃,當然擦除也不在話下,謝天謝地;

你會和最多三個朋友在一張藍色的圓桌周圍展開會話,別擔心性騷擾的問題,其一你們所有人的VR Avatar壓根就沒有下半身,其二當你們把Avatar的手伸到同伴的臉(或者其它部位)上時,你會發現自己的虛擬化身手變得透明消失了——社交安全遮罩場,就是那麼回事;

你可以用自己的全景圖片替換Spaces的社交背景圖,可以和朋友分享觀看常規的照片或視頻,還可以用虛擬的自拍杆留影紀念併發到Facebook上向別人炫耀——也就是說,和以往的臉書使用方法差別不大。

好了,基本情況就是如此,讓我們直截了當給個結論吧:

如果你認為以上這些功能很酷炫值得吹噓一番,那麼恭喜你,你的心靈要比絕大多數同齡人更純潔也更年輕——以上這些所有功能,基本上都是幼稚園大班小朋友生日聚會的標準行為。唯一的區別在於,他們的社交生活質感要更強一些——諸如生日蛋糕和蠟燭、紙板王冠以及氫氣球等等都是真貨,全然不會像諸位一樣只能強忍尷尬用虛擬鉛筆畫出一堆歪歪扭扭的勞什子互相傳遞,強迫自己相信這其中的樂趣和小朋友的生日派對一樣好玩兒。

這聽上去十足可憐也十足可笑,不是嗎?但這也正是Facebook Spaces的社交模式帶給我們的基本印象:30億美元的成本,最終換來的就是這麼個面向成年小朋友(或曰巨嬰)的虛擬幼稚園——而且既沒有積木也沒有七巧板——你們自己說,這筆交易值不值?

告別閱讀:不留痕跡的社交體驗

從產品形態來看,Oculus Spaces其實和互聯網在進入公眾視野早期曾經流行一時的聊天室非常相似:一波又一波的資訊逐次滾動,沒有記錄,沒有回溯,所有交流的存在價值僅僅是“享受當下”而已——你當然可以用文本文檔把這些不留痕跡的發言保存在本地,但對於活躍在這些平臺上的用戶來說,除非是出於功能性目的,否則“回顧歷史”的價值永遠比不上“關注眼前”。回想一下Facebook Spaces的基本功能,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的共通之處。

雖然單純從用戶體驗和個人需求的角度來看,這種“及時行樂”的功能並非毫無意義;但對於目前依舊處於概念定型階段的VR社交來說,Facebook Spaces這種難以產生沉積效應,進而無法實現“六度分割”等SNS傳播效應的產品究竟有多少價值,有點社交網路使用經驗的朋友應該都不難想像——歸根結底,刨除目前依舊處於添頭階段的“動手動腳”互動元素,Facebook Space的實際功能也不過就是略加變型的“即時通訊”罷了——然而如此一來,這與標準的網路視頻通話又有多少區別呢?

當然,如果讓我們換個思路來想,如果紮克伯格最開始的本意就是創造出有別於Facebook的動態社交新平臺,如果從最開始起就是要放棄“一窺中意目標近況”的產品功能,那麼FacebookSpace確實還是存在實用價值的——至於這種改頭換面但依舊換湯不換藥的聊天室又該如何推廣,那就是紮克伯格自己的問題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倘若Spaces保持目前這個狀態繼續發展下去,那麼Facebook的源頭使用者放棄這項產品壓根就不是時間問題,而是既成事實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