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乃抗英名將,在印度效蘇武絕食而死,卻被譏為“六不總督”

葉名琛, 對於這個名字, 很多人早已陌生。 然而, 熟悉近代史的人, 大多都聽過, 他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但形象近乎反面。 “粵人憾其誤國, 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 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 疆臣抱負;古之所無, 今之罕有。 ”有一個綽號叫“六不總督”。

聽到這個綽號, 大多人認定他是昏庸的高官, 那麼他到底都否真如此呢?

葉名琛字昆臣, 生於1809年, 出身書香門第。 從小受到家庭的薰陶, 葉名琛在少年時就“以詩文鳴一時”。 不到十八歲, 他就考取貢生, 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道光十五年他中進士, 選庶吉土, 授編修。 十八年, 初任陝西興安知府。 曆山西雁平道、江西鹽道、雲南按察使, 湖南、甘肅、廣東布政使。 深得咸豐帝寵信, 之後長期擔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

其間他最有爭議之事是其動用民意, 遏止英人進入廣州城。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 清政府允許英人五口通商。 最先和洋人接觸的廣州城, 因廣州紳民與英人在三元里決戰, 積嫌已深, 所以遭到強烈抵制。 1849年, 英國人要求進入廣州城。 這是在《南京條約》中沒有的。 葉名琛認為條約一經簽署就應該“永遠守信”, 不應該有什麼實質性的更改。 在葉名琛的指揮下,

廣州各地組織鄉勇, 全力以赴做好守城準備, 以防英軍來襲。 英國海軍司令柯利爾報告, 有成千上萬的農村武裝進入廣州城, 形成了“人自守衛, 戈矛耀路, 鑼鼓震天”的局面。

面對這種情況, 英國侵略者改變了過去的炮艦政策, 改為與中國政府談判。

整個過程中, 葉名琛是二把手廣東巡撫, 積極參與此事的策劃和執行, 因此論功封一等男爵, 賜花翎。

後來, 徐廣縉被調往剿辦洪秀全起義。 葉名琛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就任港督包令重提入城舊事, 以擴大在華利益, 被葉名琛斷然拒絕, 包令乃記恨在心。 當時葉名琛固執地認為只要動用民心, 即可阻止西方入侵, 同時不顧條約規定, 無視所謂“國際規則”, 在許多人看來的確頑固迂腐。

接下來發生了1856年的亞羅號事件, 這只不起眼的小商船, 利用了國際法中船舶管轄權的慣例, 曾經在英屬香港登記, 幹些規則之外的勾當。 登記證剛好過期, 最主要有名叫梁明太的海盜在船上, 水師們當即上船緝拿全部14名水手。

經過查明12人中有粱明太、粱建富兩名水手為海盜, 並另一人吳亞作為證人, 他們三人將繼續審訊;其餘9人可以送還。 英國人提出合理要求, 葉名琛據理力爭, 10月14日, 英國海軍虜去一艘中國水師的官船, 幾天後攻擊珠江兩岸的炮臺。 至此, 兩國處於戰爭狀態,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此時, 與英國開戰對葉名琛來講不是一個好時機。 他所有精銳部隊都在江浙太平軍作戰, 財力也基本消耗殆盡。 他面臨無兵可派、無險可守、無錢可用的尷尬局面,

但他仍然沉著應戰, 修復城牆炮臺, 重新裝備大炮, 招募大批鄉勇。 也跟當年一樣, 準備大批的火船, 準備燒敵人的戰艦。 照例開出很高的賞格, 懸賞英國人的人頭。

更奇的高招是, 和英國人玩起間諜戰, 花重金派人去香港打探情報, 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麵包房裡下毒,導致許多英國人中毒,其中也包括包令的夫人。葉名琛的行動使香港的英國人大為恐慌,大批英國人逃到澳門避禍。1857年7月,包令也因為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失敗,被英國政府解職。

這期間,葉名琛運用間諜戰、貿易戰和襲擾戰依靠士紳訓練的鄉勇積極抗擊,沒有讓英國人占到任何便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葉名琛逐漸陷入不利的地位。

當葉名琛將勝利的消息上報朝廷後,非但沒得到皇帝的嘉獎,反而申斥他不應輕啟戰端,要他與英國人談判。這就使葉名琛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間隙,使英軍有機會增援。

由於貿易禁運在損害英國人利益的同時也給中國貿易商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很難再負擔訓練和雇用鄉勇的開支。因此廣州保衛戰中的主力——鄉勇難以為繼。這使葉名琛陷入了無兵可用、沒錢可花的窘境。

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見勢不妙,便同敵人勾結,英軍輕易佔領廣州。葉名琛忠於職守,不肯離開督府,最終被俘。《清史稿》記載,“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不輟。”葉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後,於1859年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死於印度加爾各答,氣節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可惜英國人為了在廣州建立傀儡,大肆詆毀,清廷為了推卸責任,再加上漢奸的抹黑,就這樣在三者心照不宣的推波助瀾下,出現了對其“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戲謔。而葉名琛傲慢愚蠢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人們的印象中,一個連英列強都懼怕三分的歷史人徹底被扭曲了。

葉名琛生前壯志未酬,死後遭人詬病,謠言和曲解遮蔽了歷史的真實,反而被醜化,從民族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場悲劇。

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麵包房裡下毒,導致許多英國人中毒,其中也包括包令的夫人。葉名琛的行動使香港的英國人大為恐慌,大批英國人逃到澳門避禍。1857年7月,包令也因為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失敗,被英國政府解職。

這期間,葉名琛運用間諜戰、貿易戰和襲擾戰依靠士紳訓練的鄉勇積極抗擊,沒有讓英國人占到任何便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葉名琛逐漸陷入不利的地位。

當葉名琛將勝利的消息上報朝廷後,非但沒得到皇帝的嘉獎,反而申斥他不應輕啟戰端,要他與英國人談判。這就使葉名琛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間隙,使英軍有機會增援。

由於貿易禁運在損害英國人利益的同時也給中國貿易商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很難再負擔訓練和雇用鄉勇的開支。因此廣州保衛戰中的主力——鄉勇難以為繼。這使葉名琛陷入了無兵可用、沒錢可花的窘境。

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見勢不妙,便同敵人勾結,英軍輕易佔領廣州。葉名琛忠於職守,不肯離開督府,最終被俘。《清史稿》記載,“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鎮海樓上。猶時作書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不輟。”葉名琛在吃完從家中攜帶的食物之後,於1859年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死於印度加爾各答,氣節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可惜英國人為了在廣州建立傀儡,大肆詆毀,清廷為了推卸責任,再加上漢奸的抹黑,就這樣在三者心照不宣的推波助瀾下,出現了對其“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戲謔。而葉名琛傲慢愚蠢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人們的印象中,一個連英列強都懼怕三分的歷史人徹底被扭曲了。

葉名琛生前壯志未酬,死後遭人詬病,謠言和曲解遮蔽了歷史的真實,反而被醜化,從民族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場悲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