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最全“孩子不和其他孩子玩怎麼辦?”

我的孩子不和其他孩子玩怎麼辦?

先看年齡

學步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不太能覺察到別人的存在。 所以當人家自顧自的玩時, 家長就不要著急撮合小朋友們“一起玩”, 因為這“姻緣”時機未到!

家長要做啥?別老想著和別人聊天了, 老老實實守在孩子身邊吧, 陪他摳泥巴撿樹葉, 看著他爬上爬下, 除了保證安全, 還記得多多鼓勵孩子:“你剛才雖然沒有很快爬上去, 但是我看見你的腿一直在使勁, 這比上次強多了, 好棒!”

網路

三歲左右

小朋友才會開始意識到別的小朋友的存在, 站在一邊看了好幾眼之後, 開始模仿其他孩子的行為, 看著他們好像都跑來跑去撿樹葉做飯, 但你還是別想著拉著人聊天, 孩子一會兒就會拉著你一起撿樹葉、做飯、吃飯, 因為他們看上去在模仿, 實質上還是在各玩各的。

網路

四歲以後

孩子開始會互相交談, 互借玩具, 有時也會加入其它人的遊戲中。 但遊戲沒有共同的目標, 沒有領導者。 3歲7個月的小七和同學就開始出現這樣的跡象:放了學後和同學在小花園玩, 看一個人去撿松果做飯, 其他人都跟著撿, 也都湊到一塊大石頭上去做飯(加入其他人的遊戲)

“可以給我一個松果嗎?”“可以。 ”(互借玩具)

“我做的是芒果汁”“我做的是草莓汁”(還是各起爐灶, 不是做大鍋飯)

“我昨天吃了芒果”“我媽媽也給我買芒果了”(互相交談)

這時候我們家長可以開始斷斷續續地聊天了, 不過過幾分鐘小朋友就會跑過來喂我們一口“果汁”或者給我們看自己撿到的寶貝(幾個喂鳥的小紅豆)。

網路

五歲左右

孩子開始合作!他們會商量一起玩什麼(員警抓壞蛋吧), 怎麼分工(誰當員警誰當壞蛋), 員警用樹枝當武器, 壞蛋只能在柵欄裡跑等等。 嘿嘿, 這時候家長就可以紮堆聊天了, 除非他們把你列入壞蛋名單, 否則一般沒時間理你!

網路

年齡的劃分不是固定的, 這裡展示的是統計學的結果:即大部分孩子在這個年齡段表現出這樣的特徵。 有些社交能力很強的孩子, 可能會提前進入下一個階段。 但有些和小七同齡的孩子, 卻好像仍處在3歲左右的狀態:雖然也觀察其它孩子的行為, 卻不怎麼模仿, 絕大部分時間都只和自己的家長交談。

這些媽媽就困惑了:七媽, 我的孩子怎麼不和別的孩子玩啊?

原因很簡單:他們缺乏孩子間的社交技巧!

接下來看家庭引導方式

瞭解了這樣孩子的成長環境, 能得出很多共性的地方:

1、從小對孩子有諸多限制, 不能亂跑, 不要弄髒, 這樣一來, 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到處充滿限制, 與人交往方面也逐漸自我設限。

2、從社交引導方面來講,要麼家長太獨,“看著別人玩就行,你別去玩,免得起衝突。”要麼家長太熱情,“沙坑裡有小朋友在玩沙,跟著我玩吧,來給你扣了個麵包,別去碰人家的沙堡,快過來我又發現一個新的玩法……”這些指令應接不暇,家長成了孩子遊戲唯一的模仿物件。

3、家長把握不好陪伴和參與遊戲的邊界。往往這些家長會因為孩子纏著自己,就全程陪伴並參與到孩子的整個遊戲:撿松果、做飯、吃飯,孩子唯一的社交經驗就是和成人玩耍,既然家長願意一直陪在他身邊,那他就沒必要冒險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其他孩子可不會完全讓著我或圍著我轉,很討厭!

網路

而陪伴,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孩子建議,最終主導權還是屬於孩子。一個表格來區分陪伴和參與。

是否一直關注孩子孩子間出現衝突時最根本區別陪伴有需求時先觀察,出現危險時才動手(動嘴)家長推動孩子獨立,主導權屬于孩子參與一直關注馬上指導孩子該怎麼做,如果孩子不聽話,就把孩子拉開。家長主導孩子的行為

再附上幾句常用的話來區分:

參與別搶,小朋友間要分享;媽媽再給你找一根;小男孩要讓著小女孩;你再這麼調皮我就帶你回家啊!陪伴先別叫,告訴小朋友為什麼你覺得棍子是你的?你還能找到其他的棍子嗎?怎樣做才能和小女生一起玩呢?寶寶,換一種什麼玩法才能讓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呢?

一對比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參與,是家長做主,家長來負責判斷對錯、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往往我們成人世界的是非對錯,比如“好東西要大家分享”,這在自我意識發展階段的孩子世界來說是不適用的,他們的規則是“誰先拿到誰先玩”;我們想的辦法要麼是大家一起玩,要麼勸自己孩子放棄一些,這也是成人世界的“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兒童世界的規則是“我只有得到了足夠的尊重才可能妥協!”這個“尊重”不只是尊重孩子對玩具的所有權,還尊重他解決自己問題的權力:我的事情我說了算!(陪伴才能做到這點)

當孩子被尊重,開始主動妥協或者想其他辦法的時候,遊戲才有可能繼續,而成人一旦給出成人標準的“撮合遊戲”的指令時,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為了反抗你,我不惜結束遊戲!

我們苦口婆心的“撮合”,最終敗在了我們無意識地參與上。這真的是很慘的雙輸:大人教育不好孩子,輸了臉面,孩子學不到社交技巧,輸了朋友。

下篇用案例說明為何孩子不願和其它孩子玩,幾個小技巧讓形勢逆轉。

與人交往方面也逐漸自我設限。

2、從社交引導方面來講,要麼家長太獨,“看著別人玩就行,你別去玩,免得起衝突。”要麼家長太熱情,“沙坑裡有小朋友在玩沙,跟著我玩吧,來給你扣了個麵包,別去碰人家的沙堡,快過來我又發現一個新的玩法……”這些指令應接不暇,家長成了孩子遊戲唯一的模仿物件。

3、家長把握不好陪伴和參與遊戲的邊界。往往這些家長會因為孩子纏著自己,就全程陪伴並參與到孩子的整個遊戲:撿松果、做飯、吃飯,孩子唯一的社交經驗就是和成人玩耍,既然家長願意一直陪在他身邊,那他就沒必要冒險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其他孩子可不會完全讓著我或圍著我轉,很討厭!

網路

而陪伴,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孩子建議,最終主導權還是屬於孩子。一個表格來區分陪伴和參與。

是否一直關注孩子孩子間出現衝突時最根本區別陪伴有需求時先觀察,出現危險時才動手(動嘴)家長推動孩子獨立,主導權屬于孩子參與一直關注馬上指導孩子該怎麼做,如果孩子不聽話,就把孩子拉開。家長主導孩子的行為

再附上幾句常用的話來區分:

參與別搶,小朋友間要分享;媽媽再給你找一根;小男孩要讓著小女孩;你再這麼調皮我就帶你回家啊!陪伴先別叫,告訴小朋友為什麼你覺得棍子是你的?你還能找到其他的棍子嗎?怎樣做才能和小女生一起玩呢?寶寶,換一種什麼玩法才能讓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呢?

一對比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參與,是家長做主,家長來負責判斷對錯、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往往我們成人世界的是非對錯,比如“好東西要大家分享”,這在自我意識發展階段的孩子世界來說是不適用的,他們的規則是“誰先拿到誰先玩”;我們想的辦法要麼是大家一起玩,要麼勸自己孩子放棄一些,這也是成人世界的“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兒童世界的規則是“我只有得到了足夠的尊重才可能妥協!”這個“尊重”不只是尊重孩子對玩具的所有權,還尊重他解決自己問題的權力:我的事情我說了算!(陪伴才能做到這點)

當孩子被尊重,開始主動妥協或者想其他辦法的時候,遊戲才有可能繼續,而成人一旦給出成人標準的“撮合遊戲”的指令時,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為了反抗你,我不惜結束遊戲!

我們苦口婆心的“撮合”,最終敗在了我們無意識地參與上。這真的是很慘的雙輸:大人教育不好孩子,輸了臉面,孩子學不到社交技巧,輸了朋友。

下篇用案例說明為何孩子不願和其它孩子玩,幾個小技巧讓形勢逆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