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女子犯罪,寧願被鞭打,被殺頭也不願意接受的一種酷刑

古人說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對自己身體造成傷害是最大的不孝。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 紋身越來越普遍。 人們願意接受紋身, 把美好的事情永久的記錄在自己的身上。 有墨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 在身體上刺繡各種花紋, 以視吉祥、崇拜。 紋身俗稱刺青, 古文言文中叫涅, 是在人單調的皮膚上刻畫出理想中的畫面, 成為人生的永恆, 留住記憶作為人生中最美的圖畫。 原本不是壞人專屬的標記, 紋身的圖案無論是文字抑或圖案, 紋身總是為了取悅自己和別人, 不管你紋在哪裡。

有人說, 紋身是美麗、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徵, 也是獨特個性和自我淋漓盡致的體現, 也是個人信仰的表現。 很多人喜愛上了這種疼痛的美麗, 並將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 使自己有一種新的希望, 新的寄託, 新的開始。

其實在古代, 也有很多紋身的先例,

比如岳母就曾在嶽飛的後背上紋嚇精忠報國, 又如花和尚魯智深, 九紋龍史進等人物。 其實紋身最開始在先秦時期是一種刑法, 叫墨刑。 人們寧願被打, 受些皮肉之苦, 也不願意接受墨刑。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

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 再染上墨, 作為受刑人的標誌。 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 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 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 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于常人的一種恥辱刑。

秦漢時的英布就因為受過黥刑而被稱為“黥布”。

唐朝時的上官婉兒因為得罪武則天而被黥面, 在額上留下刺青, 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 在額上刺字的地方以梅花形為裝飾, 顯得格外嫵媚, 並為其他女性模仿, 成為唐朝流行的化妝之一。 在紋身的基礎上, 就發展出了墨刑, 墨刑的特點一是繼承了紋身時的疼痛感, 二是有強迫性, 三是帶上了恥辱的痕跡。 墨刑的產生時代也很早, 早在堯舜時, 三苗之君使用的五虐之刑, 就包括黥面在內。 《尚書·呂刑》載:“苗民弗用靈, 制以刑, 唯作五虐之刑曰法。 殺戮無辜, 愛始淫為劓、刖、椓、黥。 ”後傳曰:“黥面。 ”又疏雲:“黥面即墨刑也。 ”堯誅三苗, 廢“五虐”, 改用“象刑”, 就是給犯罪者穿上與常人不同得的衣服, 以示懲罰, 其中當受墨刑者要戴黑色的頭巾。
禹繼堯舜之後開始使用肉刑, 以後正式把墨刑定為五刑之一。

從先秦到清朝墨刑一直都在, 戰國時秦稱墨刑為黥刑, 秦國商鞅變法時, 有一次太子犯法, 不便加刑, 商鞅便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 以示懲誡。 清朝時期, 對於逃亡的奴婢凡是七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者要免予鞭刺。 1656年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1665年規定,對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

古時這種恥辱的紋身標誌,讓人們寧願被殺頭,也不願接受墨刑。這種恥辱會伴隨他們一生。現在紋身經過時代的更替已成文化,夫妻、情侶,表作愛意將對方的相貌留在身上,有些人把自己的信仰紋在身上,極具個性化的。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將伴隨著人的一生。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又不盡相同。

1656年又規定,犯盜竊罪者也要刺字。1665年規定,對逃亡的奴婢的刺字不再刺在面部,和盜竊罪一樣都刺小臂。

古時這種恥辱的紋身標誌,讓人們寧願被殺頭,也不願接受墨刑。這種恥辱會伴隨他們一生。現在紋身經過時代的更替已成文化,夫妻、情侶,表作愛意將對方的相貌留在身上,有些人把自己的信仰紋在身上,極具個性化的。這種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圖案將伴隨著人的一生。這種身體語言的紀念性,激勵性,解脫性,每個人的理解又不盡相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