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看到第3條哭的淚如雨下,這也許就是把孩子留在身邊的最好理由了

下面這些就是一些體會過親子分離的真實感受, 看了讓人淚崩。

@王平:我和我弟弟差四歲, 從我記事起, 我就一直在姥姥家, 有時過年都在姥姥家!直到六歲上學才回自己家, 但是寒暑假還是要去姥姥家!長大後抗拒我媽接觸我, 碰我一下都覺得好彆扭!所以再難孩子我都是帶在身邊的!

@yymm:從呱呱墜地到長大, 當父母回到我身邊時我已是13歲的青春少年。 當我外公外婆跟我說, 叫爸爸媽媽啊, 這是你爸爸媽媽。 然而我卻沒開口, 因為真的沒有感覺, 仿佛只是突然闖入我生活的陌生人。

@enyan ZHONG:我就是這樣的, 從小被放養到外婆家,

十幾歲才回家, 與父母無法親密起來, 因此被父母嫌棄不懂事不孝順不禮貌。

@雲水謠:兒子一歲半時因為想要努力讓生活過的好點, 把兒子交給了爺爺奶奶, 每當休息時回去看望兒子, 想要從奶奶手裡接過兒子時, 一直以我為天的兒子, 並沒有如我想像中一樣歡呼雀躍的投進我的懷抱, 而是怯怯的望著我, 半天才撲進我的懷抱, 也不肯喊我, 我當時還納悶了, 也明白兒子是因我丟下他太久有些怨我。 所幸三歲時兒子又接到了我身邊。 雖然辛苦卻也值得, 讓兒子不再孤獨!

@那是一陣風:小時候, 爸媽常年不在身邊。 有一次, 我被奶奶“欺負”得哽咽了, 心裡委屈得壓抑著情緒。 就在這個時候, 我媽打電話過來了。

這個資訊就好像一束光一樣照在我身上, 可是當我聽見媽媽在另一頭問我:乖女兒啊 , 你是不是要媽回來啊。 我想起媽媽臨走前說, 離家是為了掙錢給你讀書。 我應該懂事, 於是, 我回答, 不要。 但心裡卻是一千一萬個, 我需要你, 媽媽。

@雲彩的雨:孩子2歲半時, 分離過半年, 每週五夜裡趕回家, 周日下午等她午睡後再走。 有一次, 她午睡躺下擦眼淚, 對我說媽媽我醒了就看不到你了是嗎?我說你哭了?她說沒有, 沙子進眼睛了。 然後乖乖閉眼。 每次回憶此, 都會流淚, 覺得對不起她。

失去母親, 就是失去整個世界!

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母親建立的。 母乳餵養、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 等等, 都是在打通和拓寬這個通道。

親密母子關係是親密父子關係的前提, 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品質, 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品質。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 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 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血緣固然是一條紐帶, 但僅靠血緣溝通親情,

恐怕不夠。 如果和孩子早期相 處不足, 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 而這種聯結是有時間段的, 錯過了就很難再建立新的聯結。 這一點也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所發現和證實。 “甯死當官的爹, 不死討飯的娘” , 一個孩子失去父親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 而要失去母親, 則是失去了整個世界。

愛, 就是為了在一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認識上, 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 ”對父母來說, 在一切養兒育女的目的中, 沒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於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標犧牲和孩子相處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