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馬甲CPU存在安全隱患,3.15打假偽國產CPU

一年一度的“3.15”如期而至, 伴隨著一張張黑幕的揭開, 一場網路安全打假風暴也悄然襲來……

“陣痛隱隱”, 核心技術尚缺失

長期以來,

我國資訊安全產業在核心處理晶片領域受制於人, 網路安全產品大量採用國外晶片, 核心技術缺失, 安全產品自身的安全問題愈發突出, CPU之疾“陣痛隱隱”, CPU晶片的不自主, 使整個資訊安全產業就像建築在沙灘上的城堡。

“假”非真假, 也許是“偽真”

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

專家學者們總提及的“掌握核心技術”是什麼意思?做個國產CPU沒那麼難, 不就是畫個電路圖而已?對此, 我們只笑笑不語。 眾所周知, CPU晶片這個成熟產業早已被壟斷在幾大巨頭手裡, 全世界能做好的也就那幾家國外企業, 他們耗費幾十年的時間和鉅資搞研發, 而國內一些晶片廠商, 既想迎合“自主可控大潮”, 又想省去那些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因此, 也就出現了市面上貼牌的“偽”國產CPU。 其智慧財產權根本無法自主可控, 不僅在安全性上存在著被“捅刀子”的風險, 在供應鏈上也存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

同時, 對於那些購買ARM授權的國產晶片來講, 其購買的IP核授權並非永久性授權, 其授權具有諸多限制性和期限性。 即便是較開放的軟核授權, 也不會做到所有代碼可讀可修改, 而是包裝了很多模組, 而大部分模組內部都不可能進行隨意修改。

因此, 就購買國外授權的處理器而言, 其自身存在的安全風險可想而知。 晶片技術若自身不被國內掌握, 無法避免後門植入等風險, 安全性也必然得不到根本保障。

除非能夠完全不依賴於ARM提供的公版核心, 從零開始就自己設計研發, 這方面比如國內老牌CPU廠商申威、龍芯等, 從頭開始就採用自主開發微結構的做法, 雖然在性能和相容性方面走了一些彎路, 但不存在安全性不可控,

供應鏈不可控的問題。

去“偽”存“真”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指出, 自主可控是增強網路安全的前提, 他對自主可控的闡述是:第一是智慧財產權自主可控。 在當前的國際競爭格局下, 智慧財產權自主可控十分重要, 做不到這一點就一定會受制於人。 第二是技術能力自主可控。這意味著要有足夠規模的、能真正掌握該技術的科技隊伍。第三是發展自主可控。我們不但要看到現在,還要著眼於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對相關技術和產業而言,都能不受制約地發展。

龍芯多種晶片分別被用於北斗衛星、數控機床、特種裝備、網安產品和PC、伺服器。

申威CPU已經在結構設計、邏輯設計、正確性驗證、物理設計及測試分析等方面,實現了智慧財產權、技術能力和發展的自主可控,真正達到了“全國產自主研發,全流程安全可控”。

同時,“申威產業聯盟”致力於通過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全方位合作,來推動國產申威CPU平臺的產業化發展。目前,申威聯盟成員單位已發展到40餘家,涉及晶片、硬體、軟體、整機系統各個環節,已經推出了自主可控的防火牆、漏洞掃描、入侵偵測、安全隔離網閘等一系列真正國產化的安全產品,並在黨、政、軍等重要行業實現了批量部署,完全可以替代基於非國產處理器的“偽”國產產品,基於申威CPU的網路安全產品覆蓋如下:

結束語

安全產品自身的安全性尤為重要,處理器去“偽”存“真”實現真正的國產化已經是一種必然。基於申威CPU的網路安全產品必將持續為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做出積極的貢獻。

第二是技術能力自主可控。這意味著要有足夠規模的、能真正掌握該技術的科技隊伍。第三是發展自主可控。我們不但要看到現在,還要著眼於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對相關技術和產業而言,都能不受制約地發展。

龍芯多種晶片分別被用於北斗衛星、數控機床、特種裝備、網安產品和PC、伺服器。

申威CPU已經在結構設計、邏輯設計、正確性驗證、物理設計及測試分析等方面,實現了智慧財產權、技術能力和發展的自主可控,真正達到了“全國產自主研發,全流程安全可控”。

同時,“申威產業聯盟”致力於通過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全方位合作,來推動國產申威CPU平臺的產業化發展。目前,申威聯盟成員單位已發展到40餘家,涉及晶片、硬體、軟體、整機系統各個環節,已經推出了自主可控的防火牆、漏洞掃描、入侵偵測、安全隔離網閘等一系列真正國產化的安全產品,並在黨、政、軍等重要行業實現了批量部署,完全可以替代基於非國產處理器的“偽”國產產品,基於申威CPU的網路安全產品覆蓋如下:

結束語

安全產品自身的安全性尤為重要,處理器去“偽”存“真”實現真正的國產化已經是一種必然。基於申威CPU的網路安全產品必將持續為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做出積極的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