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品小官在皇帝御前當面揭發首相,他的結局出人意料······

儘管明朝的政府機構不像今天這麼龐大雍腫, 但從內閣到六部, 再到都察院、大理寺、光祿寺和翰林院為主的中央機構, 該有的部門也算應有盡有。

每個部門從首長到次長再到下面的中層幹部和管轄機構, 官員的數量蔚為大觀。 就像今天的俗話說的那樣, 不到京師不知道官小。

天子腳下, 皇城根裡, 到處都是部長副部長或司長, 因此像熊開元那種在官場上混了十多年, 最高級別也只做到處長級別的冷曹閒職, 端的是不折不扣的有你不多無你不少的小臣。

歷朝歷代, 京官和地方官的區別在於, 京官因接近權力中樞而威權重, 地方官因接觸錢糧而油水多, 但這其實是指做到了一定級別的京官和地方官。 如果只是做一個不入流的小官的話, 京官無疑是最慘的――他們既沒有手握權柄而具備出將入相的政治前途, 自然不會有多少地方官願意向他們行賄,

也不可能像地方上的小官那樣――哪怕只是一個縣令――能夠因直接抓錢糧而損公自肥。 於是, 小京官往往只能靠有限的幾個死工資苦苦支撐一家人捉襟見肘的生活。

所以, 如果有機會能夠往上爬, 就不僅是政治上的出路, 也是改善一家人生活境況的好時機。

嘉魚人熊開元的仕途, 一開始似乎還算順利:他在天啟五年中進士後, 幾乎是按部就班地出任了崇明知縣, 因為幹得好, 被調到另一個比較重要的縣份吳江繼續當知縣。 崇禎四年, 中央政府從優秀地方官中徵調幹部進京, 熊開元很榮幸地被任命為吏科給事中。

雖說給事中和知縣級別一樣, 但給事中是言官, 吏科給事中相當於紀委駐組織部的特派員,

孰輕孰重, 一望可知。

公正地說, 熊開元的言官做得還算合格――此前, 宦官王化貞和名將熊廷弼兩人皆因對滿州的作戰失利而下在獄中, 並判處死刑。 但熊廷弼被處死後, 對王化貞的死刑卻一直沒有執行。 王化貞的死黨張應時等人不斷上疏為王化貞喊冤,

聲稱願意代王去死。

為此, 熊開元上奏指出, 王化貞家財萬貫, 可以出錢買通其他官員為他說話。 以前熊廷弼還沒處死時, 每次朝審王、熊二人, 王的家人就拿錢雇人站在路旁, 向熊投擲石頭瓦塊, 痛駡他誤國, 同時感歎王化貞無辜, 企圖以這種偽造的民意來迷惑公眾。

熊開元認為, 王化貞罪大惡極, 理應立即處死――正是熊開元的奏章起了決定性作用, 王化貞很快被押赴刑場。

通過自己的仗義執言, 一個久系不決的誤國昏官被明正典刑,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熊開元此時的春風得意。 然而, 熊開元不會想到的是, 斯時竟是他作為一個新晉言官的仕途高峰――他很快就因另一些言官的失職而受到株連, 被降兩級並調往外地。

這作夢也沒想到的迎頭一棒, 不僅使熊開元的仕途峰迴路轉, 也使他的人生從此被改寫。

熊開元拒絕履新。 好在當時的官員考查不像今天這麼嚴格, 所以, 過了一段時間, 朝廷似乎才又想起了這個已經下野的言官, 於是把他任命為山西按察司照磨(相當於山西省檢察院的機關審計負責人), 旋即調往中央, 出任光祿寺監事――前者是正九品, 後者是從八品。 在官場摸爬滾打十來年, 其他同年都升任到了四五品的中高級職位時, 熊開元卻還得從帝國官僚金字塔的最底層重新往上爬。

崇禎十三年, 熊開元調任行人司任副職, 這也只是個正八品的職位。 而且, 光祿寺在中央各個部門中, 屬於典型的清水衙門, 其主要職責是負責皇家的祭祀和宴席等無關宏旨的小事。

當是時,此前因各種原因被降級降職的官員,被大批量地官復原職或是提拔,但已經探底多年的熊開元,組織上卻沒有給他任何將要提拔的暗示或明示。這事情換到誰的身上都會覺得窩囊,思來想去,既然組織不關心自己,那乾脆自已主動向組織靠攏吧。

當時的首輔乃狀元出身的周延儒,熊開元親自登門去拜訪周,並很真誠地向周講述自己仕途上的困頓,希望周能夠關照他一下。不成想,那天恰好周延儒有其他事情,他心不在焉地聽熊說了幾句,竟然拋下熊揚長而去。

換在今天,其實也不難理解,你熊開元不過是個副處長,而周延儒卻是國務院總理,總理肯接見你,那已經相當地平易近人了,哪有那麼多閑功夫聽你倒苦水?

不過,熊開元和熊開元語境裡的士大夫不會像我們這麼善解官意――熊開元認定自己受了奇恥大辱,此仇不報,還有什麼臉皮活在大明的陽光下呢?

熊開元很快就尋找到了復仇的機會。當時,崇禎因國事日非,下令官員均可直接向他提合理化建議。熊開元報了名,並在第二天進宮,面見崇禎。熊開元的本意,自然不是為了向崇禎提合理化建議,而是要在御前直陳周延儒的過失。

當熊開元被帶進文昭閣時,他有些驚訝地看到,當左右閒雜人等都退下去了時,內閣大臣們卻都留了下來。自然,他想要參他一本的周延儒也在場。熊開元不敢當著周延儒的面揭發他,只得顧左右而言他,就他並不熟悉的軍事問題胡亂扯了一通。

過了十多天,熊開元還不甘心,再次請求崇禎接見。崇禎這一次接見,仍然有包括周延儒在內的輔臣在座。熊開元開門見山地說,《易》上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請輔臣暫退。周延儒等人一聽此話,紛紛請求回避,但崇禎不同意。

熊開元這回豁出去了――不豁出去也不行,難道還像上次一樣胡扯一通自己壓根兒不懂的軍事嗎?熊開元問崇禎:陛下求治十五年,天下卻越來越亂,這其中必定有緣故。崇禎問他,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熊開元說,現在的謀劃,就是解決軍餉和如何平定內憂外患,如果本末倒置,即便不停息,也不可能達到天下大治。陛下自從登基以來,先後用過的輔臣有十多個,不過是陛下說他們賢能,陛下左右的人說他們賢能罷了,至於其他官員和老百姓,則未必認為他們真的賢能。輔臣本來是皇上的心腹股肱,卻任用得如此草率。這些庸人身居高位,相繼為奸,造成的天災人禍,至今沒有終止的跡象。等到言官去揭發他們的罪狀,再誅之斥之,就已經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崇禎聽出熊開元話裡有話,故意裝糊塗,問他,你是不是有什麼合適的人要推薦?熊開元說沒有,一邊說,一邊拿眼睛瞟著侍立一旁的周延儒。在場的幾個人,就是用腳趾頭想一下也會明白熊的用意,周延儒只得主動向崇禎作自我批評,崇禎卻大包大攬地說,天下不治都是我的錯,與你有什麼關係?

事已至此,對熊開元來說,肯定是把周延儒給得罪了,那不如乾脆把話挑明,他進一步向崇禎說,陛下要大臣實話實說,但是內閣輔臣站在旁邊,誰敢冒風險發表不同意見?況且以前的輔臣橫徵暴斂,打擊忠良;而現在的輔臣奉行德政,釋放囚犯,減免賦稅,引用正人君子,只不過偶有不平的慨歎而已。接見結束時,崇禎知道熊開元還有話要講,叫他寫成書面意見呈上。

這下輪到周延儒為難了。他當初對熊的怠慢,未必就真的是故意拿大,但熊開元已經豁出去鬧到御前跟自己叫板,要收拾他當然不是難事,可難的是如何制止熊將要向皇上遞交的奏章。

為此,周延儒的危機公關做了兩件事,一件是釜底抽薪。他派心腹孫晉和馮元飆等人去給熊開元做思想工作,說服熊開元不再與周延儒為難;一件是未雨綢繆。他向崇禎訴苦,說自己在工作中由於堅持原則,得罪了不少小人,小人們尋機報復的事時有發生。

這樣,當熊開元按崇禎的要求遞交奏章時,他的奏章便東拉西扯,吞吞吐吐,沒有任何具體的事實,與他在崇禎面前的慷慨激憤判若雲泥。本來就被清軍的不斷騷攏弄得煩惱不堪的崇禎一看這奏章,氣不打一處來,這他媽不是沒事找抽嗎?大怒之下的崇禎下令,把熊開元打入錦衣衛獄中嚴辦。

熊開元這個倒楣的小京官,為了政治上的進步,不惜與首輔為敵,現在,終於嘗到厲害了。儘管錦衣衛首領駱養性因是他的同鄉,且與周延儒有隙,因而對熊開元網開一面,但駱的行為,立即遭到了崇禎嚴厲的斥責。駱養性不敢再袒護他,不得不刑訊逼供,要熊開元按崇禎定性的那樣,供出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的黨派之爭的主謀。

熊開元之所以攻擊周延儒,不過是為了一時的意氣之爭,哪有什麼主謀呢?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周延儒做的手腳,索性大量揭發周延儒的隱私。可惜,這時候崇禎根本不相信他的揭發了――他在該揭發的時候沒揭發,現在再揭發,晚了,崇禎和其它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此時的所謂揭發,均不過是構陷與誣衊。

晚明時期,政壇上最盛行的就是黨派之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黨派之爭使這個帝國傷筋動骨,成為一盤散沙。畢生以精明自許的崇禎最憤怒的也是無休止的黨爭,現在,他以為自己拿住了熊開元,正好以他為雞,殺給那些溺於黨爭的猴看――熊開元在被處以廷杖的酷刑後長期押在獄中,儘管有多位官員出面為他說話,認為他罪不至此,但崇禎堅決不肯放他出去。

後來,甚至當刑部提出擬對熊開元贖徒――也就是出錢贖刑時,崇禎仍然不許。直到甲申年正月,崇禎才做出將熊開元流放杭州的最後判決――這一判決使熊開元在甲申年那個黃沙彌漫,農民軍進逼京師的春天離開了火藥桶般的首都,或許,這又是一種幸運。

明亡後,熊開元曾在唐王手下做過短時間的工科左給事中和左僉都禦史――後者是正四品級別,算是熊畢生仕途達到的頂點。可惜,他所供職的唐王政府,其能夠號令的範圍大抵不出福建一帶,時間上也短得如曇花一獻。清軍攻滅唐王后,熊開元在蘇州出家終老。

這個故事說明:

第一,在高管和普通員工之間,哪怕老闆早已對高管不滿,但在公開場合,仍然會站在高管一邊,為高管說話。這不是老闆依然相信高管,而是基於面子做出的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意在說明,老闆所領導的班子是團結的,其道德品質也是從上到下呈降階排列的;

第二,在老闆和高管這種巨大的岩石夾縫中,哪怕只是一棵小草,也得學會如何扭曲自己才能生存,一旦扭曲的角度與夾縫的空間不吻合,就是扭曲了也白搭。

當是時,此前因各種原因被降級降職的官員,被大批量地官復原職或是提拔,但已經探底多年的熊開元,組織上卻沒有給他任何將要提拔的暗示或明示。這事情換到誰的身上都會覺得窩囊,思來想去,既然組織不關心自己,那乾脆自已主動向組織靠攏吧。

當時的首輔乃狀元出身的周延儒,熊開元親自登門去拜訪周,並很真誠地向周講述自己仕途上的困頓,希望周能夠關照他一下。不成想,那天恰好周延儒有其他事情,他心不在焉地聽熊說了幾句,竟然拋下熊揚長而去。

換在今天,其實也不難理解,你熊開元不過是個副處長,而周延儒卻是國務院總理,總理肯接見你,那已經相當地平易近人了,哪有那麼多閑功夫聽你倒苦水?

不過,熊開元和熊開元語境裡的士大夫不會像我們這麼善解官意――熊開元認定自己受了奇恥大辱,此仇不報,還有什麼臉皮活在大明的陽光下呢?

熊開元很快就尋找到了復仇的機會。當時,崇禎因國事日非,下令官員均可直接向他提合理化建議。熊開元報了名,並在第二天進宮,面見崇禎。熊開元的本意,自然不是為了向崇禎提合理化建議,而是要在御前直陳周延儒的過失。

當熊開元被帶進文昭閣時,他有些驚訝地看到,當左右閒雜人等都退下去了時,內閣大臣們卻都留了下來。自然,他想要參他一本的周延儒也在場。熊開元不敢當著周延儒的面揭發他,只得顧左右而言他,就他並不熟悉的軍事問題胡亂扯了一通。

過了十多天,熊開元還不甘心,再次請求崇禎接見。崇禎這一次接見,仍然有包括周延儒在內的輔臣在座。熊開元開門見山地說,《易》上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請輔臣暫退。周延儒等人一聽此話,紛紛請求回避,但崇禎不同意。

熊開元這回豁出去了――不豁出去也不行,難道還像上次一樣胡扯一通自己壓根兒不懂的軍事嗎?熊開元問崇禎:陛下求治十五年,天下卻越來越亂,這其中必定有緣故。崇禎問他,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熊開元說,現在的謀劃,就是解決軍餉和如何平定內憂外患,如果本末倒置,即便不停息,也不可能達到天下大治。陛下自從登基以來,先後用過的輔臣有十多個,不過是陛下說他們賢能,陛下左右的人說他們賢能罷了,至於其他官員和老百姓,則未必認為他們真的賢能。輔臣本來是皇上的心腹股肱,卻任用得如此草率。這些庸人身居高位,相繼為奸,造成的天災人禍,至今沒有終止的跡象。等到言官去揭發他們的罪狀,再誅之斥之,就已經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崇禎聽出熊開元話裡有話,故意裝糊塗,問他,你是不是有什麼合適的人要推薦?熊開元說沒有,一邊說,一邊拿眼睛瞟著侍立一旁的周延儒。在場的幾個人,就是用腳趾頭想一下也會明白熊的用意,周延儒只得主動向崇禎作自我批評,崇禎卻大包大攬地說,天下不治都是我的錯,與你有什麼關係?

事已至此,對熊開元來說,肯定是把周延儒給得罪了,那不如乾脆把話挑明,他進一步向崇禎說,陛下要大臣實話實說,但是內閣輔臣站在旁邊,誰敢冒風險發表不同意見?況且以前的輔臣橫徵暴斂,打擊忠良;而現在的輔臣奉行德政,釋放囚犯,減免賦稅,引用正人君子,只不過偶有不平的慨歎而已。接見結束時,崇禎知道熊開元還有話要講,叫他寫成書面意見呈上。

這下輪到周延儒為難了。他當初對熊的怠慢,未必就真的是故意拿大,但熊開元已經豁出去鬧到御前跟自己叫板,要收拾他當然不是難事,可難的是如何制止熊將要向皇上遞交的奏章。

為此,周延儒的危機公關做了兩件事,一件是釜底抽薪。他派心腹孫晉和馮元飆等人去給熊開元做思想工作,說服熊開元不再與周延儒為難;一件是未雨綢繆。他向崇禎訴苦,說自己在工作中由於堅持原則,得罪了不少小人,小人們尋機報復的事時有發生。

這樣,當熊開元按崇禎的要求遞交奏章時,他的奏章便東拉西扯,吞吞吐吐,沒有任何具體的事實,與他在崇禎面前的慷慨激憤判若雲泥。本來就被清軍的不斷騷攏弄得煩惱不堪的崇禎一看這奏章,氣不打一處來,這他媽不是沒事找抽嗎?大怒之下的崇禎下令,把熊開元打入錦衣衛獄中嚴辦。

熊開元這個倒楣的小京官,為了政治上的進步,不惜與首輔為敵,現在,終於嘗到厲害了。儘管錦衣衛首領駱養性因是他的同鄉,且與周延儒有隙,因而對熊開元網開一面,但駱的行為,立即遭到了崇禎嚴厲的斥責。駱養性不敢再袒護他,不得不刑訊逼供,要熊開元按崇禎定性的那樣,供出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的黨派之爭的主謀。

熊開元之所以攻擊周延儒,不過是為了一時的意氣之爭,哪有什麼主謀呢?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周延儒做的手腳,索性大量揭發周延儒的隱私。可惜,這時候崇禎根本不相信他的揭發了――他在該揭發的時候沒揭發,現在再揭發,晚了,崇禎和其它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此時的所謂揭發,均不過是構陷與誣衊。

晚明時期,政壇上最盛行的就是黨派之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黨派之爭使這個帝國傷筋動骨,成為一盤散沙。畢生以精明自許的崇禎最憤怒的也是無休止的黨爭,現在,他以為自己拿住了熊開元,正好以他為雞,殺給那些溺於黨爭的猴看――熊開元在被處以廷杖的酷刑後長期押在獄中,儘管有多位官員出面為他說話,認為他罪不至此,但崇禎堅決不肯放他出去。

後來,甚至當刑部提出擬對熊開元贖徒――也就是出錢贖刑時,崇禎仍然不許。直到甲申年正月,崇禎才做出將熊開元流放杭州的最後判決――這一判決使熊開元在甲申年那個黃沙彌漫,農民軍進逼京師的春天離開了火藥桶般的首都,或許,這又是一種幸運。

明亡後,熊開元曾在唐王手下做過短時間的工科左給事中和左僉都禦史――後者是正四品級別,算是熊畢生仕途達到的頂點。可惜,他所供職的唐王政府,其能夠號令的範圍大抵不出福建一帶,時間上也短得如曇花一獻。清軍攻滅唐王后,熊開元在蘇州出家終老。

這個故事說明:

第一,在高管和普通員工之間,哪怕老闆早已對高管不滿,但在公開場合,仍然會站在高管一邊,為高管說話。這不是老闆依然相信高管,而是基於面子做出的一種姿態。這種姿態意在說明,老闆所領導的班子是團結的,其道德品質也是從上到下呈降階排列的;

第二,在老闆和高管這種巨大的岩石夾縫中,哪怕只是一棵小草,也得學會如何扭曲自己才能生存,一旦扭曲的角度與夾縫的空間不吻合,就是扭曲了也白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