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辨證與胃鏡,中西醫結合“逆轉”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受到反復損害後導致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的消化系統疾病。 西醫學認為CAG可由淺表性胃炎發展而來, 故引起淺表性胃炎的病因可成為萎縮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和加重因素, 如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吸煙、免疫因素、遺傳因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濫用非留體類藥物等。 CAG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 其發病率占胃鏡受檢病人的13.8%。 CAG與胃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CAG伴有不完全大腸型化生和中、重度異型增生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則是胃癌的癌前病變。

中醫學無CAG病名, 根據其臨床表現, 可歸屬于“痞滿”“胃脘痛”“嘻嘈雜”“反酸”等範疇, 1989年10月全國第五屆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議上通過了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於中醫“胃痞”病名的意見。 本病病位在胃, 與肝、脾有密切關係。 初起在氣, 久病則由氣及血。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外邪犯胃(包括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飲食不節、進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煙酒、情志不遂、素體虛弱、勞倦內傷、用藥不當、久病體虛等因素有關。

以上因素均能導致脾胃損傷致虛, 納運升降功能失常, 容易使外邪人侵, 誠如古人所曰“脾旺不受邪”, “脾虛百病由生”, 脾胃虛弱, 漸致氣虛血瘀, 胃絡閉阻。 正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指出:“無氣則虛, 必不能達於血管, 血管無氣, 必停滯而瘀。 ”氣虛與血瘀互為因果, 最終可轉為以虛為主, 虛實夾雜的病理狀態。 瘀血既是病理產物, 同時也是致病因素, 萎縮性胃炎病變形成過程中, 瘀血一旦形成, 則可使胃絡閉阻, 胃膜失養, 從而加速胃黏膜的損害, 造成胃黏膜的萎縮性改變。 所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要健脾活血。

【病案】

陳某, 男, 67歲, 大學教授。

初診日期:2004年11月27日。

主訴:胃脘脹痛2年, 加重1個月。

現病史:患者近2年來胃部飽脹疼痛反復發作, 一直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服西藥治療, 症狀時輕時重。 1個月前因飲食不慎, 胃部飽脹疼痛加重, 服西藥效果不明顯, 故來我院求治。 刻下症:胃脘脹痛, 餐後加重, 納食尚可, 時時曖氣, 無燒心反酸, 大便每日一行, 時有口幹, 體乏無力。 夜間入睡困難, 易醒, 醒後難以入睡。 舌質略紅, 苔薄白, 脈細弦。

既往史:無其他系統慢性病病史, 無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

實驗室檢查:2004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做纖維胃鏡檢查, 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理活檢提示:胃竇部黏膜腺體萎縮, 輕度腸上皮化生。

中醫診斷:胃痞(氣虛血瘀證)。

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

辨證:脾胃虛弱, 氣血鬱阻。

治法:健脾益胃, 理氣活血。

方藥:黨參10g, 莪術15g, 茯苓10g, 炙甘草3g, 柴胡10g, 酒白芍20g, 延胡索15g, 雞內金10g, 陳皮10g, 半夏曲9g, 郁金10g, 炒棗仁20g, 夜交藤30。 7劑, 每日1劑, 水煎2次取300mL, 分3次溫服。

二診:服前方7劑, 胃脘脹痛明顯減輕,

入睡順利, 但半夜仍易醒, 納食漸馨, 怕進食冷物, 舌質暗紅, 苔薄白, 脈細滑。 前方去柴胡、郁金, 加桂枝10g, 生黃芪20g, 7劑。

三診:胃脘脹痛基本消失, 多食時仍覺胃部不適, 精神和體力好轉, 睡眠較前安穩, 不易驚醒, 舌脈如前。 效不更方, 前方加減治療半年。 複查胃鏡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 病理活檢提示中度炎症,後改服胃複春片和人參健脾丸鞏固療效。

【按語】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候雖然很複雜,但總不離“虛”和“瘀”二字。從症狀上分析,癌兼疼痛乃氣血同病,當調氣和血。胃癌初起多見胃脘癌塞滿悶,觸之不痛,日久則兼脹痛、灼痛或刺痛。蓋胃為多氣多血之腑,病則氣血必受其傷。初起在氣,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或肝鬱氣滯,血行不暢,日久入血,終致氣滯血瘀,氣血同

病。氣血瘀滯,不通則痛;脾胃虛弱,化源不足,胃失所養,不榮亦痛。所以病機方面表現為從氣虛、氣滯到血虛、血瘀,出現氣病及血、由實轉虛、虛實夾雜、寒熱夾雜等演變過程。因此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當顧護脾胃之氣,才能逐漸恢復其納運、升降的功能,治當補虛。本病病情多遷延,“病初氣結在經,久病則血傷入絡”,臨床遣方用藥,不一定拘於疼痛固定、刺痛或見舌有瘀斑或舌底脈絡迂曲的瘀證表現,才用活血之藥。萎縮性胃炎當從氣虛血瘀論治。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氣健脾藥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使病變組織得到修復與再生;而活血化瘀藥對增生性病變有不同程度的軟化和促進吸收功能,並有抑菌、鎮靜、鎮痛等作用;能夠改善微循環,幫助側支迴圈的建立,改善胃部血液迴圈,增強損傷部位的供血;消除微循環中紅細胞的聚集及炎症細胞的浸潤,改善組織缺氧和神經營養,促進病變恢復,還可以

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症等。本案經治療後,瘀血證候和胃鏡、病理學檢查所見,以及血液流變學改變,都得到了較明顯的改善。

本文案例出自李乾構著述的《帶徒小課128講》。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一名老中醫幾十年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位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病理活檢提示中度炎症,後改服胃複春片和人參健脾丸鞏固療效。

【按語】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候雖然很複雜,但總不離“虛”和“瘀”二字。從症狀上分析,癌兼疼痛乃氣血同病,當調氣和血。胃癌初起多見胃脘癌塞滿悶,觸之不痛,日久則兼脹痛、灼痛或刺痛。蓋胃為多氣多血之腑,病則氣血必受其傷。初起在氣,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或肝鬱氣滯,血行不暢,日久入血,終致氣滯血瘀,氣血同

病。氣血瘀滯,不通則痛;脾胃虛弱,化源不足,胃失所養,不榮亦痛。所以病機方面表現為從氣虛、氣滯到血虛、血瘀,出現氣病及血、由實轉虛、虛實夾雜、寒熱夾雜等演變過程。因此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當顧護脾胃之氣,才能逐漸恢復其納運、升降的功能,治當補虛。本病病情多遷延,“病初氣結在經,久病則血傷入絡”,臨床遣方用藥,不一定拘於疼痛固定、刺痛或見舌有瘀斑或舌底脈絡迂曲的瘀證表現,才用活血之藥。萎縮性胃炎當從氣虛血瘀論治。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氣健脾藥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使病變組織得到修復與再生;而活血化瘀藥對增生性病變有不同程度的軟化和促進吸收功能,並有抑菌、鎮靜、鎮痛等作用;能夠改善微循環,幫助側支迴圈的建立,改善胃部血液迴圈,增強損傷部位的供血;消除微循環中紅細胞的聚集及炎症細胞的浸潤,改善組織缺氧和神經營養,促進病變恢復,還可以

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症等。本案經治療後,瘀血證候和胃鏡、病理學檢查所見,以及血液流變學改變,都得到了較明顯的改善。

本文案例出自李乾構著述的《帶徒小課128講》。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一名老中醫幾十年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位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