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圖為周敦頤故居

廉潔不僅是一種行為, 更是一種品質和境界。 近年來, 道縣檢察院結合當前反腐倡廉實際, 以當地名人周敦頤的清廉故事為素材,

編制課件, 積極弘揚“濂溪精神”, 給檢察幹警敲響廉政警鐘, 提高他們的廉潔修養。

“老子生來骨性寒, 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 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筋力倦, 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欲問吾何況, 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頤的這封家書體現出他一心為公, 不圖私利, 愛護他人的精神, 值得全體檢察幹警學習。 而其“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情操更是深受我們尊崇。

周敦頤(1017-1073年), 原名周敦實, 字茂叔, 號濂溪, 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 文學家、哲學家, 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 他從小天資聰穎, 學習勤奮, 十二三歲時就能誦背“四書”, 並寫得一手好文章。 他20歲“將作監”主簿, 開始了官場生活,

先後擔任過南安軍司理參軍、郴縣(今郴州)縣令、知南昌、合州簽判、虔州通判、廣南東路判官等職。 每到一方主政, 皆一心想著百姓, 勤政愛民、廉潔自律, 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有一次, 在當洪州南昌知府時, 他生了一場大病。 他的一位好友前去探望他, 一進門便吃了一驚, 原來周敦頤的家中空空如洗, 日常生活用品全部都堆在一個破舊不堪的老櫃子裡, 家裡所有錢財加起來還不足一百文。 這位好友知道周敦頤任知府也已好幾年, 俸祿並不低, 但他領到俸祿後總是會散以濟貧、分送鄉里、招待親友, 只要別人向他說一聲自己有什麼困難, 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 所以才會出現他自己身患大病卻無錢看病的窘境。

周敦頤的妻子哭著對這位友人說:“錢財散盡之後, 全家便總是每天以粥度日, 生活清貧且寒酸。 ”後來, 周敦頤為官的一些好友們想出錢為他建一處宅邸, 被他知道後婉言拒絕:“我節衣縮食是為黎民百姓做表率, 以防奢華浪費之風盛行。 如果為官者都講究穿錦衣、騎良馬、貪圖享樂, 老百姓就會仿效, 結果將導致更多的品行不端, 社會風氣敗壞。 到那時再糾正就難了, 所以很抱歉我不能接受你們的恩惠。 ”朋友們聽後都點頭稱是。

周敦頤心系百姓, 但對自己下屬卻要求甚嚴, 時刻監督他們的一言一行。 有一次他的一名手下把領到的俸祿、米拿回家中, 妻子順手拿米鬥一量發現多了三石, 兩人都不作聲。 後來這事被周敦頤聽見,

便問這個手下。 手下紅著臉說:“以前慣例給自己量米時, 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 自然就多了些。 ”周敦頤又問:“那多出來的米應多付多少錢呢?”手下說:“這不用給錢。 ”周敦頤聽後非常生氣, 責成手下把前幾次多拿的米錢一併退回, 同時將管米的倉官問罪, 並要求依規辦理。 後來, 當地其他官員知道周敦頤嚴辦手下這件事後, 都感到非常慚愧。

張吟豐 劉澤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