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山東省的一個縣,外地人很容易讀錯名字!

山東省, 簡稱“魯”號, 號稱齊魯大地, 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名人輩出的省份, 下設17個地級市。 在山東省聊城市有一個縣, 它的名字很多人容易讀錯, 它就是茌平。

茌平的正確讀音是茌 (chí )平, 這個茌很很多人讀作士, 實際上是不對的。 位於黃河下游魯西平原, 距聊城35公里。 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 茌平, 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是仰紹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址所在地, 出現過戰國高士魯仲連、唐初名相馬周、清代畫家董立元等一批歷史名人。

春秋時期, 晉公子重耳逃亡齊國, 齊桓公熱情接納, 使居博陵(今茌平縣肖莊鄉), 為其築“晉台”, 並與聯姻。 戰國時期, 淳于髡、魯仲連與孟子、荀子同列。 此後, 又有盛唐宰相馬周, 北宋九經狀元孫奭, 宋代醫學大家成無已, 明朝狀元、禮部尚書朱之蕃, 清朝翰林、康熙帝師王曰高, 皆為茌平先賢。

夏、商屬兗州, 周屬齊國。 秦行郡縣制, 置茌平縣, 屬東郡, 治茌平(今韓集鄉高垣牆村)。 漢屬兗州部東郡。 西元9年改茌平縣為功崇縣, 25年改功崇縣為茌平縣, 屬兗州部濟北國。 三國時為魏地, 屬冀州部平原郡。 晉、南北朝治鼓城(今樂平鋪鎮土城村), 屬濟州部平原國。 後魏屬濟州部平原郡, 北齊併入聊城縣。

隋初複置茌平縣, 治興利鎮(今杜郎口鎮杜郎口村), 屬貝州清河郡;隋末併入聊城縣。 621年聊城縣複置茌平縣, 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 627年併入聊城縣。 1130年複置茌平縣, 治今城, 屬山東西路博州。 元屬東昌路總管府, 明、清屬東昌府。

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 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專員公署。 1993年, 茌平被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茌平在山東西部率先跨入百強縣, 也是聊城唯一的百強縣。 總面積1003.37平方公里。 截至2014年, 轄1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全縣總人口54.2萬人。

文:淩晨小米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