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林彪和粟裕誰更厲害?為何一個當了元帥?一個屈居大將?

這個話題, 恐怕是有了互聯網以來, 網上爭論最多的軍事話題之一。 早在九十年代末的國內軍事論壇, 就有關於林彪和粟裕的誰指揮打仗更厲害的大討論, 有好幾萬條跟帖, 公說公公有理, 婆說婆婆有理。 最後也沒爭論出誰最更有理。

林彪和粟裕是一對既生瑜何生亮的絕配, 作為新中國的百戰將軍, 他們都曾立過奇功, 創造過我軍作戰史上的奇跡。

林彪和粟裕同歲, 都是1907年出生, 都在我軍將帥中年齡較小但戰功卓著而排名靠前, 粟裕在大將中排名第一, 年齡倒數第二;林彪在元帥中排名第三, 年齡最小。 他倆早年都加入葉挺的鐵軍, 參加南昌起義, 一個是連長, 一個是班長。 因為級別低, 都沒做成人民軍隊的創建者, 朱德帶他們走上井岡山。 後來他倆都奔赴抗日戰場, 奇兵設伏, 痛擊日寇。

林彪和粟裕都出身于地主家庭, 小時候家庭富裕, 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

兩人都是身材矮小, 性格內向, 沉靜好思, 善於思考和總結, 唯獨不善於人際交往, 不喜歡抛頭露面, 誇誇其談。

兩人作為高級將領, 都在戰場上負過傷。 林彪在抗戰時因穿著繳獲的日軍大衣, 被誤傷, 留下怕風、怕光、怕聲音的後遺症。 粟裕更是六次負傷, 兩次傷在頭部(三塊彈片終身留在頭顱內)。 經常頭疼, 臉總是異常通紅, 經常說腦袋發脹, 不能左右環視, 吃飯時甚至要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

名將都有些共同點, 例如都喜歡看地形看地圖, 林彪、粟裕等將帥尤其喜歡看地圖, 一看能看上幾個小時, 每天的必修課就是看地圖, 一坐一站就是老半天。 林彪曾說過指揮員和參謀必須熟悉地圖, 還要親自對作戰地區和戰場進行實地勘察, 核正地圖, 做到閉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鮮明的戰場圖影, 離開地圖也能指揮作戰。 在你死我活、瞬息萬變的戰鬥情況下, 可以比敵人來得快, 爭取先機, 先敵一著, 掌握主動, 穩操勝券。

圖為淮海戰役前, 粟裕在看地圖, 指揮戰鬥。

林彪看完地圖往往親自去現地勘測, 粟裕的地圖更是親自帶人繪製的。 1967年, 粟裕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剛果, 返程時特地取道法國做短暫停留, 下機後, 直接驅車到諾曼第海邊考察地形。 甚至具體測量了當年臨時人工港遺跡殘骸, 下水探摸了海底油管,

以便為未來的台海登陸作戰參考。

據林彪1933年4月給蘇區中央局《紅一軍團龍岩漳州兩役戰鬥經過報告》:此戰役殲粵軍第四十九師大部, 俘1674人, 繳獲飛機2架, 步槍2331支, 機槍9挺, 山炮、迫擊炮各2門, 步槍子彈13萬餘發, 炮彈4942發, 炸彈240枚。

楊成武回憶錄裡曾寫道:林聶二人用手槍逼著俘虜的飛行員, 帶他們飛到廈門上空轉了一圈, 撒了幾把傳單。 多年後, 楊跟聶談起此事, 聶說當時我們年輕啊! 當時林彪26歲, 已經當了三年軍團長, 真是少年豪傑啊!

圖為繳獲敵機“馬克思”號, 左為紅一軍團總指揮林彪, 右為政委聶榮臻。

關於兩個人孰強孰弱的問題,一直是軍史愛好者爭論的話題。我們單就兩人在解放戰爭中可統計的資料打一個分,至於誰更厲害,就留給您來評判吧。

1、統兵實力

林彪:★★★★★

粟裕:★★★★☆

解放軍歷史上單獨指揮超過50萬以上軍隊的將領只有三人:林彪、粟裕、彭德懷。大兵團作戰並不是誰都能指揮的,兵越多管理越困難。

解放戰爭中,粟裕雖然只是任三野(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和代司令員,但是三野的實際作戰指揮者。1947年,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10個縱隊及1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餘人。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所部42萬人,戰後華東野戰軍的規模更是高達55萬人。

林彪時任四野司令員,1945年底,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部隊有27萬人,遼沈戰役期間,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擴張到四個兵團共70余萬人,到平津戰役時,他麾下將士超過了百萬。

2 殲敵數量

林彪:★★★★

粟裕:★★★★★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精銳的嫡系主力部隊,主要是是林彪和粟裕殲滅的。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萬人,隨後的平津戰役中又消滅國民黨軍52萬人(含起義部隊),共殲滅國民黨部隊99萬人,如果加上四野南下作戰,殲敵數量會超過一百萬。

華東野戰軍分別在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共64萬人,在渡江戰役中殲敵30余萬人,共計94萬人。

蔣介石的全美械裝備的“五大主力”,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殲滅了其中的兩個,即遼沈戰役中殲滅新1軍和新6軍。粟裕指揮華野殲滅了兩個半,即孟良崮戰役中殲滅整編74師、淮海戰役中殲滅第5軍,以及淮海戰役中派出5個縱隊與劉伯承指揮的中原野戰軍一起殲滅第18軍。考慮到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起義部隊較多,此項粟裕勝出。

3 自身傷亡

林彪:★★★★★

粟裕:★★★★☆

林彪: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總傷亡7萬餘人,平津戰役傷亡4萬人,合計傷亡11萬人。

粟裕: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總傷亡9萬人,渡江戰役傷亡6萬餘人,合計傷亡15萬人。

因為林、粟二人在各自指揮的戰役中,所面對的敵人是不盡相同的,國共的兵力對比並不相同,敵我態勢和雙方採取的戰略戰術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如遼沈戰役是我軍70萬人對國民黨軍55萬人,淮海戰役是我軍60萬對國民黨近100萬,但不能說遼沈就比淮海容易打。毛澤東對淮海戰役作過點評,那是“一鍋夾生飯”、“粟裕立了第一功”;但遼沈戰役卻是我軍對在全國範圍內處於優勢、裝備齊整、士氣高昂的國民黨軍的第一場大戰役,這一戰“扣住了蔣介石的命門”。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遼沈戰役後,全國的民心以及雙方部隊的士氣已經向有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粟裕在淮海戰役所占“人和”遠勝於林彪之于遼沈,所以才有了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的說法。淮海戰役中我軍方面,地方民兵參戰人數達到60萬,支前民工達到530萬!而林彪剛入關時,老百姓對共產黨的軍隊是不認可的。

4 對手評價

林彪:★★★★★

粟裕:★★★★

林彪、粟裕在遼沈戰役、淮海戰役中主要對手都是國民黨名將杜聿明。杜對關外共軍和關內共軍曾經這樣評價:“關外共軍的戰略戰術和戰力都是關內共軍無法比擬的。

1946年,國民黨向東北派了9個軍30多萬人,包括最精銳的遠征軍新1軍和新6軍。而林彪剛入關的11萬部隊還沒有完成整編,入關時甚至沒有攜帶武器。雖然到東北後林彪也很快發展了一些新部隊,在東北新成立的十多個旅,成分極壞,缺乏政治認識,流氓土匪偽軍甚多,真正的工農成分甚少。但經過東北土改和戰爭鍛煉,東野部隊越戰越多,直至解放全東北,解放人口數千萬,國民黨軍從此由戰略進攻被迫轉為戰略防守。總而言之,林彪憑實力打敗了東北的國民黨軍,這個是讓對手心服口服的。

而杜聿明與粟裕交手,雖然杜聿明最終也失敗了,但他卻很不服氣。杜聿明認為,國民黨軍如果不是蔣介石、劉峙瞎指揮,犯那麼多錯誤,完全可以打敗華東野戰軍。

林彪的軍事思想中較為典型的有“六個戰術原則”,歸納起來只有25個字,通俗、易懂、實用,堪稱是我軍步兵戰術的經典教案: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四快一慢、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四組一隊:四組,即突擊組、火力組、爆破組、支援組。一隊,就是以上四個組編成的突擊隊。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向敵前進要快,抓住敵人攻擊準備要快,突破擴張戰果要快,追擊退卻敵人要快。一慢是發起總攻時機要慢。

三猛戰術就是猛打、猛衝、猛追。

一點兩面就是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敵人弱點突破,打開口子向縱深擴大戰果,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從另外方向對敵實施鉗形攻擊,形成兩面、三面或者四面包圍。

林彪曾對自己和粟裕的軍事指揮能力有如下評價:“我因為長期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擔子很重,打仗較慎重。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孤軍作戰,一般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我是不敢輕易下決心打的。“

林彪的上述總結很客觀,也很符合二人的指揮風格和作戰能力。林彪與粟裕都是解放軍歷史上最傑出的將領之一,都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作為後人我們實在很難決出高下,所以,所有的評論和分析都帶有主觀性。

或許,我們可以用金融術語評價二人:林彪相當於大投行的操盤手,謹慎,風控做得好,盈利不大,但是資金回撤也小; 粟裕相當於屌絲出身的天才個人投資者,敢冒險,盈利動輒翻幾倍幾十倍,但是資金回撤大,甚至容易爆倉。

關於兩個人孰強孰弱的問題,一直是軍史愛好者爭論的話題。我們單就兩人在解放戰爭中可統計的資料打一個分,至於誰更厲害,就留給您來評判吧。

1、統兵實力

林彪:★★★★★

粟裕:★★★★☆

解放軍歷史上單獨指揮超過50萬以上軍隊的將領只有三人:林彪、粟裕、彭德懷。大兵團作戰並不是誰都能指揮的,兵越多管理越困難。

解放戰爭中,粟裕雖然只是任三野(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和代司令員,但是三野的實際作戰指揮者。1947年,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10個縱隊及1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餘人。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所部42萬人,戰後華東野戰軍的規模更是高達55萬人。

林彪時任四野司令員,1945年底,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部隊有27萬人,遼沈戰役期間,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擴張到四個兵團共70余萬人,到平津戰役時,他麾下將士超過了百萬。

2 殲敵數量

林彪:★★★★

粟裕:★★★★★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精銳的嫡系主力部隊,主要是是林彪和粟裕殲滅的。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萬人,隨後的平津戰役中又消滅國民黨軍52萬人(含起義部隊),共殲滅國民黨部隊99萬人,如果加上四野南下作戰,殲敵數量會超過一百萬。

華東野戰軍分別在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精銳共64萬人,在渡江戰役中殲敵30余萬人,共計94萬人。

蔣介石的全美械裝備的“五大主力”,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殲滅了其中的兩個,即遼沈戰役中殲滅新1軍和新6軍。粟裕指揮華野殲滅了兩個半,即孟良崮戰役中殲滅整編74師、淮海戰役中殲滅第5軍,以及淮海戰役中派出5個縱隊與劉伯承指揮的中原野戰軍一起殲滅第18軍。考慮到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起義部隊較多,此項粟裕勝出。

3 自身傷亡

林彪:★★★★★

粟裕:★★★★☆

林彪: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總傷亡7萬餘人,平津戰役傷亡4萬人,合計傷亡11萬人。

粟裕: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總傷亡9萬人,渡江戰役傷亡6萬餘人,合計傷亡15萬人。

因為林、粟二人在各自指揮的戰役中,所面對的敵人是不盡相同的,國共的兵力對比並不相同,敵我態勢和雙方採取的戰略戰術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如遼沈戰役是我軍70萬人對國民黨軍55萬人,淮海戰役是我軍60萬對國民黨近100萬,但不能說遼沈就比淮海容易打。毛澤東對淮海戰役作過點評,那是“一鍋夾生飯”、“粟裕立了第一功”;但遼沈戰役卻是我軍對在全國範圍內處於優勢、裝備齊整、士氣高昂的國民黨軍的第一場大戰役,這一戰“扣住了蔣介石的命門”。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遼沈戰役後,全國的民心以及雙方部隊的士氣已經向有利於解放軍的方向發展,粟裕在淮海戰役所占“人和”遠勝於林彪之于遼沈,所以才有了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的說法。淮海戰役中我軍方面,地方民兵參戰人數達到60萬,支前民工達到530萬!而林彪剛入關時,老百姓對共產黨的軍隊是不認可的。

4 對手評價

林彪:★★★★★

粟裕:★★★★

林彪、粟裕在遼沈戰役、淮海戰役中主要對手都是國民黨名將杜聿明。杜對關外共軍和關內共軍曾經這樣評價:“關外共軍的戰略戰術和戰力都是關內共軍無法比擬的。

1946年,國民黨向東北派了9個軍30多萬人,包括最精銳的遠征軍新1軍和新6軍。而林彪剛入關的11萬部隊還沒有完成整編,入關時甚至沒有攜帶武器。雖然到東北後林彪也很快發展了一些新部隊,在東北新成立的十多個旅,成分極壞,缺乏政治認識,流氓土匪偽軍甚多,真正的工農成分甚少。但經過東北土改和戰爭鍛煉,東野部隊越戰越多,直至解放全東北,解放人口數千萬,國民黨軍從此由戰略進攻被迫轉為戰略防守。總而言之,林彪憑實力打敗了東北的國民黨軍,這個是讓對手心服口服的。

而杜聿明與粟裕交手,雖然杜聿明最終也失敗了,但他卻很不服氣。杜聿明認為,國民黨軍如果不是蔣介石、劉峙瞎指揮,犯那麼多錯誤,完全可以打敗華東野戰軍。

林彪的軍事思想中較為典型的有“六個戰術原則”,歸納起來只有25個字,通俗、易懂、實用,堪稱是我軍步兵戰術的經典教案: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四快一慢、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四組一隊:四組,即突擊組、火力組、爆破組、支援組。一隊,就是以上四個組編成的突擊隊。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向敵前進要快,抓住敵人攻擊準備要快,突破擴張戰果要快,追擊退卻敵人要快。一慢是發起總攻時機要慢。

三猛戰術就是猛打、猛衝、猛追。

一點兩面就是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敵人弱點突破,打開口子向縱深擴大戰果,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從另外方向對敵實施鉗形攻擊,形成兩面、三面或者四面包圍。

林彪曾對自己和粟裕的軍事指揮能力有如下評價:“我因為長期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擔子很重,打仗較慎重。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孤軍作戰,一般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我是不敢輕易下決心打的。“

林彪的上述總結很客觀,也很符合二人的指揮風格和作戰能力。林彪與粟裕都是解放軍歷史上最傑出的將領之一,都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作為後人我們實在很難決出高下,所以,所有的評論和分析都帶有主觀性。

或許,我們可以用金融術語評價二人:林彪相當於大投行的操盤手,謹慎,風控做得好,盈利不大,但是資金回撤也小; 粟裕相當於屌絲出身的天才個人投資者,敢冒險,盈利動輒翻幾倍幾十倍,但是資金回撤大,甚至容易爆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