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四場戰爭,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年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時期。 它上承夏商周遠古三代奴隸社會, 下啟秦漢中央集權封建國家。 雖然政治上四分五裂, 但是, 思想文化上卻是百家爭鳴, 為日後全方位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既然是大亂之世、大爭之世, 那麼戰爭就是不可避免。 有這樣四場戰爭, 他們影響極其深遠, 後世兩千年的戰爭都在他們的窠臼下進行。

一、城濮之戰-“兵不厭詐”思想的開端

春秋之前, 國家政權常備軍的數量並不多。 戰事爆發後, 都是臨時徵調民夫。 這些民夫只在農閒時接受過簡單的訓練, 戰鬥力可想而知。

交戰過程中, 以戰車列陣衝擊為主要戰術。 因為戰車笨拙、不易整隊, 所以戰爭往往在一次衝擊後就決定勝負。

前632年,

晉楚在城濮爆發大戰。 為報答楚成王的恩惠, 也為麻痹楚軍、誘敵深入, 晉文公下令後撤九十裡。 楚軍追擊, 中了晉軍以逸待勞的計策。 交手後, 晉軍先是擊敗楚軍側翼的陳、蔡聯軍, 而後迂回重創楚軍, 獲得戰爭的勝利。

二、崤之戰-軍事地理運用的源頭

戰國以前, 各諸侯國兵力主要集中在都城和少數大的城池。 中小城邑近乎完全不設防, 山川險阻也基本沒有利用。

前630年, 秦、晉聯手伐鄭。 鄭國大夫燭之武前往秦營遊說, 不僅促使秦國退兵, 還使秦穆公派兵協防鄭國都城。 為顧全大局, 晉文公沒有與秦穆公決裂。

前628年, 秦穆公不遠千里、派兵攻鄭, 想要在中原取得立足點。 鄭國商人弦高用疑兵之計驚退秦軍, 為向國君交待, 秦軍主帥孟明視在班師途中攻滅與晉國關係密切的滑國。 晉襄公大怒, 在秦軍必經之地崤山設伏、全滅秦軍。

三、柏舉之戰-軍事謀略充分運用的開始

吳國攻楚之前, 雖然爭霸戰爭頻繁, 但是, 本質上依然是國力的比拼, 謀略在戰爭中運用並不充分、也不起決定作用。

前506年, 吳王闔閭以孫武為軍師、率三萬軍隊伐楚。 吳軍繞過防守嚴密的大別山, 從東北方向攻入楚境, 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 吳軍機動靈活、充分調動楚軍、使之疲於奔命。 在柏舉, 吳軍重創疲憊的楚軍。 隨後, 吳軍窮追猛打、五戰五勝, 擊潰二十萬楚軍, 奠定勝局。

四、河西之戰-殲滅戰決定大局的開端

春秋時期,兵源來自耕種公田的“國人”,開墾私田的“野人”不當兵。“國人”“野人”之分限制了戰爭和軍隊的規模,楚國舉國二十萬軍隊就被中原諸侯視為心腹大患。在戰爭思想上也以擊潰對手、迫使臣服為主流,對土地並不太追求。

進入戰國後,私人開墾的私田被國家承認,“國人”“野人”的區分消失。兵源充足使得戰國七雄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軍隊,就連衛、宋、鄭這樣的小國也有數萬軍隊。相應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奪取土地、一城一地反復拉鋸成為戰爭的主流。

為奪回關中門戶,在商鞅變法取得一定成果後,秦國就發起河西之戰。河西之戰持續十多年,秦魏雙方互有勝負,但是,秦國在石門、雕陰、修魚等幾場大戰中殲滅二十萬魏軍,魏武卒為之一空,最終迫使魏國棄地求和。

奠定勝局。

四、河西之戰-殲滅戰決定大局的開端

春秋時期,兵源來自耕種公田的“國人”,開墾私田的“野人”不當兵。“國人”“野人”之分限制了戰爭和軍隊的規模,楚國舉國二十萬軍隊就被中原諸侯視為心腹大患。在戰爭思想上也以擊潰對手、迫使臣服為主流,對土地並不太追求。

進入戰國後,私人開墾的私田被國家承認,“國人”“野人”的區分消失。兵源充足使得戰國七雄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軍隊,就連衛、宋、鄭這樣的小國也有數萬軍隊。相應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奪取土地、一城一地反復拉鋸成為戰爭的主流。

為奪回關中門戶,在商鞅變法取得一定成果後,秦國就發起河西之戰。河西之戰持續十多年,秦魏雙方互有勝負,但是,秦國在石門、雕陰、修魚等幾場大戰中殲滅二十萬魏軍,魏武卒為之一空,最終迫使魏國棄地求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