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嶽飛若不以“莫須有”冤死,必憑虎符“清君側”弑殺秦檜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 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 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 命趙雲奪取南郡, 並且俘獲守將陳矯, 取得虎符, 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 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 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 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

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 便將曹兵從容調開而不引起懷疑, 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 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 如何不生氣?可見虎符在官兵心中的認知程度有多深。

俗話說“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

既然虎符作用這麼大, 如果將領造反, 是否擁有了虎符就可以完全控制了軍隊?

兵符作為調動軍隊的直接憑證, 代表帝皇行使的權力是軍權, 作用就類似聖旨和尚方寶劍, 見之如見帝皇。

秦朝更是調動五十人以上的軍隊都需要虎符, 秦時嫪毐欲發動政變, 雖然控制了很多人,

但沒有虎符無法調動軍隊而最終失敗。 虎符對於控制軍隊、加強皇權的作用不言而喻, 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 ”

但其實這不是萬無一失的。

軍隊名義上是皇帝的, 軍餉、給養都是朝廷供應, 但是打仗是有武將帶領, 特別是那些建立過戰功的武將, 一旦有事, 就算沒有兵符, 憑著自己的威信, 以清君側和救駕等理由照樣可以調兵。

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就是一例。

但一旦有了反叛之心也是嚴重的, 比如唐朝“安史之亂”等等內亂。

所以自古以來皇帝對擁兵自重的武將都十分忌諱, 打壓那些戰功卓著的將領威信也是帝皇一種控制軍權的手段, 甚至不惜自掘牆角, 將他們殺掉, 韓信、嶽飛這些人死得多麼可悲。 莫須有的罪名不需要證實, 寧肯錯殺, 否則自己不保。 仁慈一點的就是像宋太祖這種的“杯酒釋兵權”。

正史記載, 秦檜嫉妒嶽飛屢建大功, 於是慫恿皇帝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嶽飛回軍, 最後以“莫須有”謀害之。 但假設嶽飛不死, 假以時日會不會以“清君側”為由,

弑殺秦檜, 甚至危及宋高宗的統治地位, 這都不得而知。

所以控制軍隊不光有虎符制度, 還有藩將輪換, 安排監軍。

最明顯的是宋朝, 北宋的軍隊將領都是輪換的, 兵無常帥, 這也是北宋軍力孱弱的一個原因。

杯酒釋兵權, 指發生在宋朝初期,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 篡奪自己的政權, 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 以威脅利誘的方式, 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當然, 古代軍隊承認將領的威信的只在少數, 多數都是憑虎符調動。

因為一支軍隊的建立都會被灌輸聽命於虎符, 聽命於皇上的觀念, 新兵入伍除了訓練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虎符長什麼樣子, 識得虎符。

上面我們說到, 軍隊從建立之初就被灌輸聽命於虎符, 聽命于皇帝的觀念。 就算有了兵符, 也不一定能能夠調動軍隊, 就算調動了, 往往也會軍心不穩。 因為天子是正統, 造反就是逆天而行, 很多時候民心都不會向著造反派, 不難解釋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能夠杯酒釋兵權。

就算是那些威望極高,擁有強大的號召力的將領,面對的是一個荒淫無度,暴虐的皇帝,造反時候還得以“清君側”等口號來籠絡人心。虎符是帝皇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工具,保證了軍國大權始終控制在帝皇的手上,它的出現是維持至高無上的皇權的需要,確保了“家天下”的世襲。

就算是那些威望極高,擁有強大的號召力的將領,面對的是一個荒淫無度,暴虐的皇帝,造反時候還得以“清君側”等口號來籠絡人心。虎符是帝皇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工具,保證了軍國大權始終控制在帝皇的手上,它的出現是維持至高無上的皇權的需要,確保了“家天下”的世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