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羅馬的童年——城邦時代

有句俗話講: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今天, 我們講的不是羅馬共和國或者帝國的輝煌, 而是羅馬的城邦時代。

傳說中養育羅馬城主人羅幕路斯的母狼雕塑

我們有必要熟悉一下城邦的概念。 在談到古希臘的城邦文明時, 講到城邦其實是一個公民團體, 是公民身份、公民土地所有權和公民兵制三為一體的一種政體模式。 有選舉權利被選舉權的公民人數一直維持在很少的一個數目(按柏拉圖的理想, 最理想的城邦人數應該是5040人), 城邦土地所有權也只是在這些公民中分配, 而且只有擁有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人能代表城邦打仗。

希臘半島(白色部分海拔達1500米以上, 可以類比的是中國的泰山海拔1562米, 五臺山3062米)

簡單的邏輯關係就是, 有土地的人, 才能叫公民, 打仗的時候公民都是士兵, 可以叫全民皆兵, 保衛家園。 當然, 並不是那麼死板, 眼看要吃敗仗了, 還說當兵是公民才能有資格做的事情, 那就太缺心眼兒了, 這種情況下, 奴隸或者雇傭兵上戰場的情況也有, 但就總體成分而言, 就是公民身份的兵。

這種政權組織形式, 一直維持和貫穿在整個古希臘城邦歷史。

我們講的古羅馬城邦時期的情況和古希臘城邦的情況是一樣一樣的。

也就是說羅馬剛開始並不是以帝國姿態橫空出世的, 而是從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時代演化而來的。

羅馬城的締造者羅慕路斯

古羅馬的城邦時代, 即其歷史上的“王政時代”, 是直接源起於原始公社和部落的政權形式——即由軍事首長(第一位首長就是傳說中被母狼養大的羅慕路斯,

羅馬城的名字就是由他的名字而來)、氏族貴族議事會和全體公民大會形成的政權組織形式。 這段時期持續時間大約從西元前8世紀中葉至西元前509年(以王政時代最後一個王小塔克文被貴族和平民的聯合暴動推翻為標誌), 共240多年。

古代羅馬是怎樣一步步突破城邦的範疇, 發展而為帝國的呢?

首先是在版圖方面突破小國寡民的局面。

亞平寧半島與希臘半島的比較

古希臘能夠一直維持城邦政權, 很大程度是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 希臘半島被山巒分割成很多小塊平原, 那些高山阻止了當時不同城邦之間的相互兼併, 是天然的保障和國界。 所以, 無論是希臘和波斯的戰爭還是希臘半島內部的伯羅奔尼薩斯戰爭, 戰爭幾乎都是在海上, 而不是陸地上, 就是這個原因。 而羅馬城邦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它位於亞平寧半島肥沃的波河平原, 建城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 周圍都強敵林立, 不戰鬥, 毋寧死。於是羅馬城開始了它披荊斬棘的擴張史。

迦太基古稱布匿

羅馬擴張分三步走。西元前270年左右,完成征服義大利本土。西元前264年至西元前146年,用了將近100年的時間,征服了地中海西部最大的競爭對手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隨後,又用了100年時間向東擴張,在西元前150年左右征服希臘半島、西元前64年滅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最後遺留陣地塞琉古王國、又於西元前30年滅埃及豔後克裡奧派特拉的托勒密王朝。至此,羅馬就擺脫了古羅馬城的狹小範圍,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

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

其次是公民集體的分化和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由於常年戰爭,羅馬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羅馬公民集體加速分化和解體。長時間的海外戰爭加速了羅馬平民與土地所有權的分離。身為公民,打仗時必須自備武器去前線,動不動就要上百年的戰爭,老百姓是吃不消的。平民不得不放棄農活,陷於破產的困境。另一方面,戰爭使羅馬貴族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他們一方面大肆侵吞公有土地,兼併同胞公民的份地,另一方面大力投資農業,使利用奴隸勞動的大地產莊園經濟迅速發展,這種規模化的廉價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很大程度上排擠了平民單獨的生產範圍和競爭力,加速了羅馬公民間的分化。就這樣,戰爭造成的混亂局面,已經不能保證公民正常的生活和身份的保持不變,很多平民失去土地從而失去公民身份。

還有公民兵制度的作古。

蓋烏斯·馬略(西元前157年-西元前86年)

隨著平民的大量破產和無業遊民的快速增長,原來的以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公民兵制被破壞了,羅馬國家出現了嚴重的兵源不足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西元前107年,擔任執政官的馬略實習了軍事改革,放棄了傳統的財產限制,以雇傭兵制代替了兵民兵制,徹底改變了羅馬社會數個世紀以來的兵農一體局面,開創了無產者可以從軍服役的先例。這樣,維繫城邦的最後一個要素公民兵制也不存在了。

事實上,隨著羅馬的版圖越來越大,公民權範圍的不斷擴大,引以為傲的羅馬城邦公民權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人。羅馬征服義大利後,作為羅馬城邦同盟者的義大利半島其他地區的人民在政治上沒有公民權,在經濟和軍事上不能參與份地和戰利品的分配,卻要為羅馬軍隊提供軍餉和輔助部隊,引起同盟者強烈不滿。西元前90年,同盟者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是義大利居民逐漸獲得了羅馬公民權,變成了羅馬公民。在之後的歷史中,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和現實的種種需要,羅馬公民權最終被賦予了整個羅馬帝國境內公民。至此,與公民土地結合在一起的羅馬公民權已經完全喪失了城邦時代小國寡民的特徵和意義。

經過這一系列發展變化,羅馬完全度過了它的幼年——羅馬城邦時代,而成為歐洲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龐大帝國。

毋寧死。於是羅馬城開始了它披荊斬棘的擴張史。

迦太基古稱布匿

羅馬擴張分三步走。西元前270年左右,完成征服義大利本土。西元前264年至西元前146年,用了將近100年的時間,征服了地中海西部最大的競爭對手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隨後,又用了100年時間向東擴張,在西元前150年左右征服希臘半島、西元前64年滅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最後遺留陣地塞琉古王國、又於西元前30年滅埃及豔後克裡奧派特拉的托勒密王朝。至此,羅馬就擺脫了古羅馬城的狹小範圍,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

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後馬其頓帝國一分為三

其次是公民集體的分化和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由於常年戰爭,羅馬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羅馬公民集體加速分化和解體。長時間的海外戰爭加速了羅馬平民與土地所有權的分離。身為公民,打仗時必須自備武器去前線,動不動就要上百年的戰爭,老百姓是吃不消的。平民不得不放棄農活,陷於破產的困境。另一方面,戰爭使羅馬貴族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他們一方面大肆侵吞公有土地,兼併同胞公民的份地,另一方面大力投資農業,使利用奴隸勞動的大地產莊園經濟迅速發展,這種規模化的廉價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很大程度上排擠了平民單獨的生產範圍和競爭力,加速了羅馬公民間的分化。就這樣,戰爭造成的混亂局面,已經不能保證公民正常的生活和身份的保持不變,很多平民失去土地從而失去公民身份。

還有公民兵制度的作古。

蓋烏斯·馬略(西元前157年-西元前86年)

隨著平民的大量破產和無業遊民的快速增長,原來的以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公民兵制被破壞了,羅馬國家出現了嚴重的兵源不足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西元前107年,擔任執政官的馬略實習了軍事改革,放棄了傳統的財產限制,以雇傭兵制代替了兵民兵制,徹底改變了羅馬社會數個世紀以來的兵農一體局面,開創了無產者可以從軍服役的先例。這樣,維繫城邦的最後一個要素公民兵制也不存在了。

事實上,隨著羅馬的版圖越來越大,公民權範圍的不斷擴大,引以為傲的羅馬城邦公民權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人。羅馬征服義大利後,作為羅馬城邦同盟者的義大利半島其他地區的人民在政治上沒有公民權,在經濟和軍事上不能參與份地和戰利品的分配,卻要為羅馬軍隊提供軍餉和輔助部隊,引起同盟者強烈不滿。西元前90年,同盟者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是義大利居民逐漸獲得了羅馬公民權,變成了羅馬公民。在之後的歷史中,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和現實的種種需要,羅馬公民權最終被賦予了整個羅馬帝國境內公民。至此,與公民土地結合在一起的羅馬公民權已經完全喪失了城邦時代小國寡民的特徵和意義。

經過這一系列發展變化,羅馬完全度過了它的幼年——羅馬城邦時代,而成為歐洲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龐大帝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