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將和尉遲敬德程咬金齊名,唐太宗封淩煙閣功臣,他為何叼陪末位

唐朝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西元643年3月23日), 坐擁天下的唐太宗為手下眾功臣弄了個“封神榜”——淩煙閣24功臣, 以達到“為人君者,

驅駕英材, 推心待士”的目的。 同時, 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于淩煙閣內, 供世人景仰, 萬世流傳。

淩煙閣24功臣排名第一的人沒有懸念, 是趙國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排第一, 理由主要有三點。

一是情深意濃。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長孫皇后的兄長, 也就是說他是唐太宗李世的“姐夫”,

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在裡面, 是常人無法相比的。

二是忠誠可靠。 長孫無忌很早的時候就追隨李世民, 視其為忠心不二的主子, 不管風雨蒼桑, 他都不離不棄。

三是勞苦功高。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得力幹將, 幾乎參加了與李世民有關的所有大的戰役, 並且立下赫赫戰功。 特別是在玄武門之變中, 他出的謀略起到了“主心骨”的效果, 最終幫助李世民奪取了玄武門之變的成功。

也正是因為這樣, 長孫無忌頗得李世民信任和器重, 對其讚歎說:我之所以能得天下, 軍功章都有著他一半的辛勤付出。

李世民病重臨終托孤時, 任命長孫無忌為首輔大臣。

總之, 無論是論功績, 論親情關係, 還是論威望人品, 長孫無忌排在淩煙閣24功臣第一位, 是當之無愧、實屬名歸的。

其它入選淩煙閣功臣的還有:趙郡王李孝恭(列第二)、萊公杜如晦(列第三)、鄭公魏征(列第四)、梁公房玄齡(列第五)、申公高士廉(列第六)、鄂公尉遲敬德(列第七)、衛公李靖(列第八)、宋公蕭禹(列第九)、褒公段志玄(列第十)……

可以說入選的個個都是勞苦功高的文臣武將, 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但令人不解的是, 為何大名鼎鼎、戰功卓卓的胡公秦瓊(即秦叔寶)卻位列第二十四位, 叼陪末位呢?

秦瓊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勇猛剛強。他天生蠻力,武功超群,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如探囊取物耳。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與同樣勇猛彪悍的尉遲恭被列為傳統“雙門神”。

二是戰功累累。他追隨李世民參加了很多大的戰役,並且他幾乎每次都伴演著“急先鋒”的角色,多次擊潰敵軍於彈指一揮間,多次力挽狂瀾於形勢危險之時,其戰功豈能用“顯著”兩字形容。

秦瓊之所以會出人意料地叼陪淩煙閣24功臣末位,分析其原因同樣有兩個。

一是半路出家。秦瓊一生跟隨的主子很多,他最開始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來跟隨隋朝名將張須陀去圍剿李密。結果輕敵的張須陀死于李密的妙計之下,而秦瓊走投無路之下,投靠了裴仁基,再接著跟著裴仁苦轉投李密。李密對其很器重,任命他為帳內驃騎。李密死後,秦瓊投靠了王世充,後於唐高祖武德二年(西元619年),秦瓊做出棄暗投明之舉,他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成了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大將。總之,秦瓊儘管立下赫赫戰功,但因為他“半路出家”的特殊政治背景,不免受人排擠,不免引人猜忌,唐太宗在給功臣排名時,也不得不考慮這一因素。

二是英年早逝。秦瓊雖然勇猛,但畢竟是血肉之驅,他多年征戰,因為負傷太多,導致了疾病纏身,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也正是因為傷病,他並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再後來,一直臥病在床的他幾乎沒有參與政事,直到貞觀十二年(西元638年),秦瓊病逝,英雄又豈止是淚滿襟可以表達。

而秦瓊去世後,唐太宗特許把他葬入昭陵,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並且追贈他為徐州都督、胡國公。可見其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同時,貞觀十七年,也就是在秦瓊病逝五年後,唐太宗在分封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時,依然能為“泯入眾矣”的秦瓊留有一席之地,儘管把他排在了最後,但已經是高看一等,厚愛一層了。

隋是唐非 ¥26.3 購買

叼陪末位呢?

秦瓊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勇猛剛強。他天生蠻力,武功超群,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如探囊取物耳。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與同樣勇猛彪悍的尉遲恭被列為傳統“雙門神”。

二是戰功累累。他追隨李世民參加了很多大的戰役,並且他幾乎每次都伴演著“急先鋒”的角色,多次擊潰敵軍於彈指一揮間,多次力挽狂瀾於形勢危險之時,其戰功豈能用“顯著”兩字形容。

秦瓊之所以會出人意料地叼陪淩煙閣24功臣末位,分析其原因同樣有兩個。

一是半路出家。秦瓊一生跟隨的主子很多,他最開始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來跟隨隋朝名將張須陀去圍剿李密。結果輕敵的張須陀死于李密的妙計之下,而秦瓊走投無路之下,投靠了裴仁基,再接著跟著裴仁苦轉投李密。李密對其很器重,任命他為帳內驃騎。李密死後,秦瓊投靠了王世充,後於唐高祖武德二年(西元619年),秦瓊做出棄暗投明之舉,他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成了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大將。總之,秦瓊儘管立下赫赫戰功,但因為他“半路出家”的特殊政治背景,不免受人排擠,不免引人猜忌,唐太宗在給功臣排名時,也不得不考慮這一因素。

二是英年早逝。秦瓊雖然勇猛,但畢竟是血肉之驅,他多年征戰,因為負傷太多,導致了疾病纏身,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也正是因為傷病,他並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再後來,一直臥病在床的他幾乎沒有參與政事,直到貞觀十二年(西元638年),秦瓊病逝,英雄又豈止是淚滿襟可以表達。

而秦瓊去世後,唐太宗特許把他葬入昭陵,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並且追贈他為徐州都督、胡國公。可見其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同時,貞觀十七年,也就是在秦瓊病逝五年後,唐太宗在分封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時,依然能為“泯入眾矣”的秦瓊留有一席之地,儘管把他排在了最後,但已經是高看一等,厚愛一層了。

隋是唐非 ¥26.3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