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璧山家校共育現狀的調查:讓孩子“1+1>2”

2”" inline="0">

城關幼稚園小·二班的小朋友們在排練節目。 有了家長提前“把關”, 孩子們的表現更加出色。

核心提示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價值作用, 是任何教育環節都無法替代的。

不過, 長期以來傳統單一的學校教育, 讓不少家長忽視了家庭教育, 認為教育僅僅是學校的事, 和家庭沒有多大的關聯, 又或者找些藉口, 比如說“孩子不聽我的話”“學生只聽老師的話”等, 將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學校和教師的身上。

其實,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不可分, 只有家校攜手, 才能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璧山, 家校共育的話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所重視, 不少學校都邁出了家校共育實踐的第一步。 如何有效解決家庭教育認識誤區, 增強家校合作, 形成育人合力?4月19日至24日, 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2”" inline="0">

親子閱讀活動加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參與性, 是家校共育的方式之一。

孩子上學家長負擔重

家庭作業是否已變味

市民張女士的兒子小強剛上小學三年級, 從入學開始, 孩子每天的家庭作業老師都會要求家長簽字, 除了書面作業外, 老師每天還會佈置預習功課、閱讀課外書等家庭作業,

需要家長監督孩子完成, “每天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來陪孩子完成作業。 ”張女士說, “其實, 我們也理解老師是為了學生好, 家長可以及時瞭解到孩子的學習情況, 畢竟陪伴也很重要。 但是每天都是家長督促著孩子做作業, 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自己做作業時就不會那麼認真。 ”

“現在一提起孩子的作業, 我就頭疼。 ”市民何女士說, 她的女兒在某小學上二年級, 學校裡經常會佈置一些手工製作、手抄報、用照片記錄生活等動手能力較強的實踐作業, 還有不少作業是要求與家長共同完成的。 何女士表示, 以前的作業都是一些讀讀寫寫之類的簡單知識, 家長輔導孩子基本沒啥問題,

但現在的作業增加了很多動手實踐, 這些作業已成為他們難以招架的負擔。

老師請家長幫助監督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給孩子檢查作業以及做一些與孩子學習有關的輔助工作, 已經成了很普遍的現象。 但有不少家長疑惑:“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 應該介入到什麼程度?

對此, 老師們有話要說。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 我們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動手、想像、人際交往能力, 所以有些課外作業是手工作業、參與實踐行動, 讓家長參與孩子的課外作業, 是為了強化家長和學生的交流。 ”採訪中, 某校一年級的李老師說。 “如果家長對孩子作業大包大攬, 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我們要的是孩子最純真的東西,

而家長的作用是啟發、引導、監督,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

“我是老師, 也是家長, 我的感受是, 家長陪同孩子做作業絕對利大於弊。 ”有近20年教學經驗的劉老師說, “家長通過這個過程可以瞭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 隨時檢查、督促孩子完成作業。 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 自律能力比較差, 有了父母的參與、指導、約束, 就更能夠保證孩子的學習時間,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

孩子做家庭作業, 要求家長參與陪伴, 做完作業還要家長檢查, 這是不是一種責任的轉移?老師這麼做, 對嗎?

對此, 記者採訪了區教委教育科負責人李天甯。 他表示, 近年來, 我區採取措施, 不斷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取得了一定成效。 “家庭作業不允許佈置簡單化、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 學校也不能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 李天寧說,不少家長對家校共育存在認識誤區,其實家校共育並不是要求家長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孩子完成作業,而是要求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特別是低年級的小朋友,惰性難免,責任心自覺性相對缺少,家長有責任和義務督促、指導、幫助孩子的學習。

2”" inline="0">

北街幼稚園邀請家長作為“督導員”在園裡檢查食品安全

老師與家長達成共識

家校共育需充分溝通

作業只是一種“媒介”,它的作用應該是家校共育的一座橋樑,而不應該成為矛盾。那麼,什麼樣的家校共育才能幫助孩子更加健康成長呢?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區部分幼稚園、小學發現,老師與家長充分溝通、達成共識,更能讓家校共育發揮作用。

4月20日,北街幼稚園小·三班學生彭觀瀟的家長趙秀來到幼稚園,對幼稚園的食品安全、衛生情況、教學情況進行了現場查看。“幼稚園各方面都不錯,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很有幫助。”趙秀高興地對記者說。

“每天邀請學生家長進行一次督導,這是我們幼稚園家校共育‘五個一’的內容之一。” 北街幼稚園園長岳秀蘭告訴記者,該園通過“每天一次督學、每週一次分享、每月一次主題教育、每學期一個開放日、每學期一次家庭教育講壇”,與學生家長加強聯繫,共同開展家校共育。

4月20日,城關幼稚園內載歌載舞,各班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練節目。“許多家長知道孩子要演節目,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表演、一起排練,讓孩子們對節目更加熟練,表演起來更加精彩。”小·二班老師胡天雪說。

“家校共育還是需要家長的配合,許多活動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能力。”城關幼稚園園長羅世惠說,今年該園開展的植樹、親子閱讀、手工製作、網路安全知識競賽等活動,正是有了不少家長的參與,才取得良好的效果。

4月21日,璧山實驗小學教務部主任毛春梅在“家長人力資源庫”裡篩選合適的家長,準備為學生上一堂禮儀培訓課。該校自去年成立家委會以來,結合學校和家庭的實際,充分發揮家長的專業優勢,提高教學品質。

“我們準備在5月為學生上一堂禮儀培訓課,授課人是來自重慶的禮儀培訓師,也是我校學生的家長。”毛春梅向記者介紹說,有了家委會以後,學校也注重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工作,雙方明確分工,相互理解,為孩子搭建了一個更好的教育平臺。據瞭解,在璧山實驗小學2016—2017學年度上期家長滿意度調查中,家長對該校的滿意度高達99%。

總的來講,家校共育在我區部分學校的實踐,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何讓家校關係更加和諧?

2”" inline="0">

璧山實驗小學3年級5班的教室裡,老師為學生講題。家校共育老師“身傳”幫助孩子成長

老師“言傳”和家長“身教”

家校共育助孩子成長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老師是他(她)學校生活的家長,父母是他(她)家庭生活的老師,兩者的影響無時不在。孩子健康成長,老師“言傳”和家長“身教”一個都不能少。而只有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才能達到 “1+1>2”的效果。

“正興小學的‘家長作業’就是個不錯的做法。”李天寧說。

據瞭解,正興小學從一年級新生入學前,就要對家長進行培訓,並佈置“家長作業”。正興小學校長宋平向記者介紹說,“家長作業”的內容包括學生好習慣每日評價、家長與孩子一同讀書的筆記、家長與孩子一個月學習的收穫等,學校在開學、散學時會對“家長作業”完成得好的優秀家長進行表彰。這一舉措大大激發了家長參與孩子課外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家長對學校的工作也能更好地配合。

宋校長認為,老師有教育孩子的責任,但老師不是萬能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適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普遍自理能力較為欠缺,老師面對這樣一群孩子,“言傳”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而家長只面對自己的孩子,如果配合老師管好自己的孩子,通過家長“身教”最終受益的還是孩子。

李天寧表示,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老師在課堂上通過“言傳”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灌輸給孩子正確的訊息,但是,孩子模仿能力強,自控能力又相對較差,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正確的“三觀”,就需要家長在孩子課外時間配合老師做好“身教”,用“身教”力量去影響和帶動孩子。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與老師分飾兩角,家長主家庭教育,家風養成;老師則主學校教育,學風塑造。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學校也不能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 李天寧說,不少家長對家校共育存在認識誤區,其實家校共育並不是要求家長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孩子完成作業,而是要求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特別是低年級的小朋友,惰性難免,責任心自覺性相對缺少,家長有責任和義務督促、指導、幫助孩子的學習。

2”" inline="0">

北街幼稚園邀請家長作為“督導員”在園裡檢查食品安全

老師與家長達成共識

家校共育需充分溝通

作業只是一種“媒介”,它的作用應該是家校共育的一座橋樑,而不應該成為矛盾。那麼,什麼樣的家校共育才能幫助孩子更加健康成長呢?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區部分幼稚園、小學發現,老師與家長充分溝通、達成共識,更能讓家校共育發揮作用。

4月20日,北街幼稚園小·三班學生彭觀瀟的家長趙秀來到幼稚園,對幼稚園的食品安全、衛生情況、教學情況進行了現場查看。“幼稚園各方面都不錯,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很有幫助。”趙秀高興地對記者說。

“每天邀請學生家長進行一次督導,這是我們幼稚園家校共育‘五個一’的內容之一。” 北街幼稚園園長岳秀蘭告訴記者,該園通過“每天一次督學、每週一次分享、每月一次主題教育、每學期一個開放日、每學期一次家庭教育講壇”,與學生家長加強聯繫,共同開展家校共育。

4月20日,城關幼稚園內載歌載舞,各班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練節目。“許多家長知道孩子要演節目,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表演、一起排練,讓孩子們對節目更加熟練,表演起來更加精彩。”小·二班老師胡天雪說。

“家校共育還是需要家長的配合,許多活動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能力。”城關幼稚園園長羅世惠說,今年該園開展的植樹、親子閱讀、手工製作、網路安全知識競賽等活動,正是有了不少家長的參與,才取得良好的效果。

4月21日,璧山實驗小學教務部主任毛春梅在“家長人力資源庫”裡篩選合適的家長,準備為學生上一堂禮儀培訓課。該校自去年成立家委會以來,結合學校和家庭的實際,充分發揮家長的專業優勢,提高教學品質。

“我們準備在5月為學生上一堂禮儀培訓課,授課人是來自重慶的禮儀培訓師,也是我校學生的家長。”毛春梅向記者介紹說,有了家委會以後,學校也注重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工作,雙方明確分工,相互理解,為孩子搭建了一個更好的教育平臺。據瞭解,在璧山實驗小學2016—2017學年度上期家長滿意度調查中,家長對該校的滿意度高達99%。

總的來講,家校共育在我區部分學校的實踐,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何讓家校關係更加和諧?

2”" inline="0">

璧山實驗小學3年級5班的教室裡,老師為學生講題。家校共育老師“身傳”幫助孩子成長

老師“言傳”和家長“身教”

家校共育助孩子成長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老師是他(她)學校生活的家長,父母是他(她)家庭生活的老師,兩者的影響無時不在。孩子健康成長,老師“言傳”和家長“身教”一個都不能少。而只有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才能達到 “1+1>2”的效果。

“正興小學的‘家長作業’就是個不錯的做法。”李天寧說。

據瞭解,正興小學從一年級新生入學前,就要對家長進行培訓,並佈置“家長作業”。正興小學校長宋平向記者介紹說,“家長作業”的內容包括學生好習慣每日評價、家長與孩子一同讀書的筆記、家長與孩子一個月學習的收穫等,學校在開學、散學時會對“家長作業”完成得好的優秀家長進行表彰。這一舉措大大激發了家長參與孩子課外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家長對學校的工作也能更好地配合。

宋校長認為,老師有教育孩子的責任,但老師不是萬能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適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普遍自理能力較為欠缺,老師面對這樣一群孩子,“言傳”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而家長只面對自己的孩子,如果配合老師管好自己的孩子,通過家長“身教”最終受益的還是孩子。

李天寧表示,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老師在課堂上通過“言傳”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灌輸給孩子正確的訊息,但是,孩子模仿能力強,自控能力又相對較差,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正確的“三觀”,就需要家長在孩子課外時間配合老師做好“身教”,用“身教”力量去影響和帶動孩子。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與老師分飾兩角,家長主家庭教育,家風養成;老師則主學校教育,學風塑造。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