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土僅半年就與市民見面,100余件珍貴文物“訴說”青龍鎮曾經的繁華

2010年至2016年, 為深入瞭解青龍鎮的市鎮佈局和文化內涵, 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對遺址進行了長期的考古調查與發掘, 逐步揭開了這座湮沒於地下數百年的港口重鎮的神秘面紗。 2016年9月9日淩晨, 上博考古部在經過長期準備後, 終於成功開啟隆平寺塔基地宮, 發現阿育王塔、銀箸、銀勺、水晶佛珠、舍利、釋迦牟尼涅槃像等精美文物。 發掘結束時,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懷著激動的心情問考古隊員們:有沒有可能把到目前為止的發掘情況圍繞上海唐宋時期歷史做一個展覽, 與公眾共用考古成果?

沒想到,

僅僅半年時間, 這一展覽便浮出水面。

“上博策展通常會有一個比較精細漫長的過程, 但有時也會爆發出一種少見的速度, 我們稱之為上博速度。 ”在3月9日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展廳現場, 楊志剛禁不住感歎。 此次展覽彙集了100餘件青龍鎮遺址出土的文物精品, 分為東南巨鎮、盛世佛光、絲路遺珍三個部分展陳。

2012年上海青浦區青龍鎮遺址出土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蓮瓣紋碗”。

2015年上海青浦區青龍鎮遺址隆平寺塔基出土的北宋年間“郁四娘舍一片永充塔下用”朱書磚(左), 2015年上海青浦區青龍鎮遺址隆平寺塔基出土的北宋年間“陸仁安並妻孟十娘舍八萬四千片”模印陰文磚(中)。

唐宋時期的青龍鎮被稱為“東南巨鎮”, 是“富商巨賈, 豪宗右姓”雲集之地。 到南宋時期, 青龍鎮因海上貿易的興盛, 市鎮規模越發可觀, 鎮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 時人譽為“小杭州”。 近年的考古發掘表明, 青龍鎮主要分佈于吳淞江支流老通波塘的兩岸, 南北長約3公里, 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 考古發掘發現了唐宋時期的佛塔、鑄造作坊、水井、灰坑、墓葬、爐灶等多種遺跡, 為復原青龍鎮的市鎮佈局奠定了基礎。 除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區窯口的瓷器外, 歷年發掘還出土了一批體現當時百姓生活的遺物, 反映了當時青龍鎮人口繁盛、貿易發達的情形。

在展覽的“東南巨鎮”部分, 主要通過出土文物展示當時的生活概況。

2015年上海青浦區青龍鎮遺址隆平寺塔出土北宋“青石寶裝蓮花柱礎”。

“盛世佛光”部分通過出土建築構件及地宮出土的精美文物等來展示青龍鎮佛教文化的發達。

隨著青龍鎮貿易的發展, 人口增加, 佛教文化也進一步發展繁榮。 文獻記載青龍鎮曾有“七塔”、“十三寺”, 其中以隆福寺、隆平寺、勝果寺最為著名。 隆福寺為南寺, 寺塔迄今依然屹立, 俗稱青龍塔。 2015年, 考古發現了北寺隆平寺塔。 隆平寺塔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 現存塔基平面呈八邊形, 地基內建有地宮, 地宮內出土了一萬餘枚各個時代的錢幣及阿育王塔、木貼金臥佛像、舍利等各種佛教法器, 這些文物造型優美, 工藝精良, 體現了北宋時期民間佛教信仰的傳播與發展。 隆平寺塔的發現為復原青龍鎮市鎮佈局提供了關鍵座標, 文獻記載隆平寺塔還兼具航標塔的功能, 因此它也是青龍鎮作為海上貿易港口的重要實證。

鉛貼金阿育王塔。

“絲路遺珍”部分通過青龍鎮出土的各地窯口的瓷器,展現青龍鎮的貿易概況。青龍鎮因佔據了“控江而淮浙輻輳, 連海而閩楚交通”的地理優勢,逐漸發展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近年來,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唐代以越窯、德清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則漸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產品為大宗。福建瓷器主要為閩江流域的產品,其中以義窯、東張窯、磁灶窯、同安窯、建窯、浦口窯、遇林亭窯、懷安窯等窯口為主。浙江瓷器有龍泉窯、溫州窯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鎮窯、吉州窯等。這些出土瓷器可與文獻相印證,也與韓國馬島沉船、日本福岡博多遺址出土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反映了青龍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

唐代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其實,早在去年12月8日的考古成果新聞發佈會上,這些文物已經有所亮相,不過當時和現在的面貌相比差別很大。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陳傑介紹,此次展出的文物經過修復人員處理,有些是考古修復,有些是藝術品修復。比如水晶佛珠下面的吊墜原本已經發黑, 經過處理後,文物本身的紋樣顯現出來,更覺精美。很多金屬器物、瓷器都是經過謹慎處理和修復,給觀眾呈現出唐宋文物最精彩的一面

青釉刻劃蓮瓣紋碗。

陳傑回憶,展陳工作是去年12月8日後開始著手,因為有大量文物要進行修復加固,節奏非常緊張。此次與展覽配套出版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精粹》圖錄以及相關教育讀物《考古·古港——上海青龍鎮的發掘與發現》也是緊急趕出來的。導致大家如此“拼命”的原因,是青龍鎮發現的重大意義。“大家已經認識到了青龍鎮的重要性。今天上午我和幾個專家去現場看時,偶遇了很多自發開車來遺址參觀的人們,我們想盡力滿足大家的文化需求。如果把時間週期推得更長,當然可以準備得更好,但是有些東西是有熱度的,希望能夠趁著這樣的熱度不斷推進,讓公眾加深印象。”陳傑說。

銅箕形硯。

值得關注的是,並非所有文物都能如期展出。此次展出的木貼金槨和木貼金臥佛像是複製品,並且在展簽上有所標識。陳傑介紹,有機質文物的保護和處理週期非常長,現在還不具備展出條件,因而用複製品讓大家能對整個地宮文物有較完整的瞭解。此外,工作人員還把塔基的兩個柱礎石搬到了現場,柱礎石非常沉重,在安裝時使用了機械手段完成。展廳中還有地宮復原場景,觀眾可以觀看3D動畫瞭解塔基的獨特建築方式。

長沙窯褐釉腰鼓。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愈益凸顯。青龍鎮遺址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吻合,證明了它作為唐宋時期海上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以港興市的特點,也為如今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上海城市發展,尋找到了歷史脈絡和文化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於3月9日揭曉,排名前25項入圍2016年度終評,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位列其中。據悉,終評會將於4月10日至12日在京召開。

文/鐘菡

鉛貼金阿育王塔。

“絲路遺珍”部分通過青龍鎮出土的各地窯口的瓷器,展現青龍鎮的貿易概況。青龍鎮因佔據了“控江而淮浙輻輳, 連海而閩楚交通”的地理優勢,逐漸發展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近年來,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唐代以越窯、德清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則漸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產品為大宗。福建瓷器主要為閩江流域的產品,其中以義窯、東張窯、磁灶窯、同安窯、建窯、浦口窯、遇林亭窯、懷安窯等窯口為主。浙江瓷器有龍泉窯、溫州窯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鎮窯、吉州窯等。這些出土瓷器可與文獻相印證,也與韓國馬島沉船、日本福岡博多遺址出土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反映了青龍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

唐代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

其實,早在去年12月8日的考古成果新聞發佈會上,這些文物已經有所亮相,不過當時和現在的面貌相比差別很大。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陳傑介紹,此次展出的文物經過修復人員處理,有些是考古修復,有些是藝術品修復。比如水晶佛珠下面的吊墜原本已經發黑, 經過處理後,文物本身的紋樣顯現出來,更覺精美。很多金屬器物、瓷器都是經過謹慎處理和修復,給觀眾呈現出唐宋文物最精彩的一面

青釉刻劃蓮瓣紋碗。

陳傑回憶,展陳工作是去年12月8日後開始著手,因為有大量文物要進行修復加固,節奏非常緊張。此次與展覽配套出版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精粹》圖錄以及相關教育讀物《考古·古港——上海青龍鎮的發掘與發現》也是緊急趕出來的。導致大家如此“拼命”的原因,是青龍鎮發現的重大意義。“大家已經認識到了青龍鎮的重要性。今天上午我和幾個專家去現場看時,偶遇了很多自發開車來遺址參觀的人們,我們想盡力滿足大家的文化需求。如果把時間週期推得更長,當然可以準備得更好,但是有些東西是有熱度的,希望能夠趁著這樣的熱度不斷推進,讓公眾加深印象。”陳傑說。

銅箕形硯。

值得關注的是,並非所有文物都能如期展出。此次展出的木貼金槨和木貼金臥佛像是複製品,並且在展簽上有所標識。陳傑介紹,有機質文物的保護和處理週期非常長,現在還不具備展出條件,因而用複製品讓大家能對整個地宮文物有較完整的瞭解。此外,工作人員還把塔基的兩個柱礎石搬到了現場,柱礎石非常沉重,在安裝時使用了機械手段完成。展廳中還有地宮復原場景,觀眾可以觀看3D動畫瞭解塔基的獨特建築方式。

長沙窯褐釉腰鼓。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愈益凸顯。青龍鎮遺址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吻合,證明了它作為唐宋時期海上貿易港口的重要地位,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以港興市的特點,也為如今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上海城市發展,尋找到了歷史脈絡和文化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於3月9日揭曉,排名前25項入圍2016年度終評,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位列其中。據悉,終評會將於4月10日至12日在京召開。

文/鐘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