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朝征伐西域的目的 沒有後世說的那麼偉大

漢朝初定, 在它的北方, 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正在崛起, 它就是匈奴。 當楚漢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 一個叫冒頓(mo du)單于的匈奴領袖統一了大漠, 重新佔領了河套以南地區, 它控制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 佔據北方的獵人們此時此刻正虎視眈眈的盯著南方剛剛建立的漢朝。

漢武帝

匈奴與中原民族的戰爭在先秦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戰國時代, 主要抗擊匈奴的中原國家有秦國、趙國、燕國等國家, 它們不僅在北方邊界修了防禦工事—長城, 同時還在鬥爭當中不斷提高戰法, 有力阻止了匈奴的南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秦國和趙國, 秦國由於自身崛起于西部戎狄, 自身對於打擊遊牧民族本身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再加上商鞅變法之後, 整體軍隊素質和裝備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比如秦軍普遍使用的秦弩, 一種強勁的遠端打擊兵器, 破甲能力高, 射程遠, 對於匈奴騎兵來說就是一場惡夢。 趙國自趙武靈王開始, 師夷長技以制夷, 學習匈奴戰法, 提倡胡服騎射, 讓雁門以北的匈奴人不敢輕易南下。

萬箭齊發的秦弩 騎兵夢魘

值得一提的是, 在抗擊匈奴的問題上, 中原國家基本上沒有任何分歧, 就算自己彼此打的頭破血流, 在對抗匈奴上槍口都是一致對外的, 因為在中原國家來說, 首先具有文化認同感, 無論誰當家, 那都是華夏正統, 豈能讓外族染指。

那麼問題來了, 中原國家這麼厲害,

為何漢朝統一後反而不行了, 漢高祖劉邦在白登山一戰還差點讓匈奴包了餃子。 這因為漢朝雖統一了中國, 但是經過連年戰爭, 人口、生產力都比較薄弱, 經濟停滯;第二是經過幾百年的戰爭, 曾經的生力軍基本上消耗殆盡;第三是, 劉邦軍隊整體素質不行, 秦末收編的部隊參差不齊。 第四, 兩個民族生產方式不同, 中原國家大多農耕為主, 有國家疆域概念, 有城市村莊。 反之, 遊牧民族沒有疆域概念, 導致戰法各不相同, 漢朝只能擊退匈奴不能圍殲, 因此, 匈奴的反復騷擾也拖延了漢朝的發展, 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漢初著名的白登山之圍

因此, 漢朝一開始就對這位強鄰忍氣吞聲, 幾代帝王都是採用和親納貢、韜光養晦的國家戰略, 後經漢“文景之治”後, 國力大增, 為後來漢朝反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漢元帝時期 漢匈和親 昭君出塞

西元前141年,劉徹即位,他就是漢武帝。劉徹性格剛毅,雄才大略,立志要幹一番事業,拿匈奴開刀,洗刷恥辱,揚大漢國威是他宏偉目標的一部分。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大漠,給匈奴沉重打擊,迫使其向北撤退,收復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解除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並為平定西域排除了干擾。

漢朝反擊匈奴路線圖

對於漢朝來說,匈奴是第一的敵人,在反擊匈奴期間、也加深了對西域各國的瞭解,張騫出使西域,主要任務是聯合大月氏共同打擊匈奴。(據說大月氏和匈奴是世仇,匈奴王曾將月氏國王的頭骨做了酒杯,這絕對是奇恥大辱。)張騫到了西域後聯合的事反而成了陪襯,最重大的影響是將漢朝先進文化帶到了這裡,漢夷相處融洽,開闢了絲綢之路,增進了彼此間的瞭解。

漢朝疆域圖 全盛

那麼,漢朝為何會看上千里之外的西域呢?在過去交通、資訊閉塞的環境下,誰會知道西域的情況或者說誰又會去控制這一地區?那地方可是蠻夷聚集的地方。我們都知道,連年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不言自明,當然是財富。漢朝向西北方向的不斷擴展,廓清了西域地區對於漢朝統治者的認知清晰度,其中記載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漢軍發現中原的馬匹根本不是匈奴馬的數量級,耐力差的不能比,戰馬對於當時的軍隊來說,可是相當重要的軍用物資。到哪才能找到與匈奴馬匹敵的坐騎呢?只有大宛,西域其中一個國家,盛產大宛馬,一種被漢人描繪成的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有了這樣的寶馬,漢朝軍隊作戰能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因此,西域有著中原沒有的財富,吸引著漢王朝的注意力。

大宛馬

還有一個不能明說的就是漢朝要對西域的玉石進行有效的控制,這個玉石產于西域的于闐國,也就是現在我國和田地區,于闐國的玉石開採據今也有7000年歷史了,這裡產的玉,溫潤細膩,質地高,一直是賞玩的珍品。這些玉石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拓展了中原的玉石市場,間接的充盈了漢朝的國庫。

今天的和田玉

漢武帝的征伐從客觀上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漢朝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設立西域都護官職,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成為自始至今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說秦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那麼漢朝則在這個基礎上擴大了領土範圍,增進了民族融合,為現代中國的崛起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漢元帝時期 漢匈和親 昭君出塞

西元前141年,劉徹即位,他就是漢武帝。劉徹性格剛毅,雄才大略,立志要幹一番事業,拿匈奴開刀,洗刷恥辱,揚大漢國威是他宏偉目標的一部分。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大漠,給匈奴沉重打擊,迫使其向北撤退,收復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解除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並為平定西域排除了干擾。

漢朝反擊匈奴路線圖

對於漢朝來說,匈奴是第一的敵人,在反擊匈奴期間、也加深了對西域各國的瞭解,張騫出使西域,主要任務是聯合大月氏共同打擊匈奴。(據說大月氏和匈奴是世仇,匈奴王曾將月氏國王的頭骨做了酒杯,這絕對是奇恥大辱。)張騫到了西域後聯合的事反而成了陪襯,最重大的影響是將漢朝先進文化帶到了這裡,漢夷相處融洽,開闢了絲綢之路,增進了彼此間的瞭解。

漢朝疆域圖 全盛

那麼,漢朝為何會看上千里之外的西域呢?在過去交通、資訊閉塞的環境下,誰會知道西域的情況或者說誰又會去控制這一地區?那地方可是蠻夷聚集的地方。我們都知道,連年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不言自明,當然是財富。漢朝向西北方向的不斷擴展,廓清了西域地區對於漢朝統治者的認知清晰度,其中記載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漢軍發現中原的馬匹根本不是匈奴馬的數量級,耐力差的不能比,戰馬對於當時的軍隊來說,可是相當重要的軍用物資。到哪才能找到與匈奴馬匹敵的坐騎呢?只有大宛,西域其中一個國家,盛產大宛馬,一種被漢人描繪成的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有了這樣的寶馬,漢朝軍隊作戰能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因此,西域有著中原沒有的財富,吸引著漢王朝的注意力。

大宛馬

還有一個不能明說的就是漢朝要對西域的玉石進行有效的控制,這個玉石產于西域的于闐國,也就是現在我國和田地區,于闐國的玉石開採據今也有7000年歷史了,這裡產的玉,溫潤細膩,質地高,一直是賞玩的珍品。這些玉石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拓展了中原的玉石市場,間接的充盈了漢朝的國庫。

今天的和田玉

漢武帝的征伐從客觀上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漢朝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設立西域都護官職,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成為自始至今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說秦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那麼漢朝則在這個基礎上擴大了領土範圍,增進了民族融合,為現代中國的崛起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