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秦帝國之崛起》長平之戰戰略分析秦國與趙國的世紀之戰

有人會說趙國國力根本不及秦國, 上黨對峙三年, 五十萬精壯開赴長平, 不能勞作生產, 而且又要保持訓練, 耗費國家糧草之巨,

可想而知當時的趙國是耗不起, 也拖不起了, 趙孝成王之所以用趙括為將, 也是想儘快結束戰鬥, 以速勝至秦。 有人會據此提出相反的意見說長平之戰, 秦國與趙國相比, 秦國的補給線會更長所以糧草消耗也會更大, 趙國拖不起秦國當時也拖不起 。

秦國當時的國力回過頭也可以看一下,秦國當時人口僅關中一地就有四百多萬, 成年精壯至少也有好幾十萬, 五十六萬大軍開赴長平, 後面務農的精壯男女尚有三百余萬, 這是秦國國力根基。 也是與趙國大戰最重要的後源基地。 另外巴蜀之地尚有近一百萬人口, 成年精壯二三十萬, 足可以保證蜀中的勞動力與可觀數量的糧草輸出 。 新佔領的韓魏河東之地, 人口約在四十萬左右, 成年精壯約十萬, 雖然河東郡尚在融合消化期間, 法令沒有完全刷新, 人心也未必向秦, 想要在這個地方輸出可靠的兵員和糧草。 當時還不現實, 然而河東郡距長平主戰場最大不過十天的路程, 當時秦王已經親自駐紮河東郡將這裡建成了長平大戰的總兵糧囤積所。

並徵發了當地的人民做輸送糧草的腳夫, 可以說已經是將秦趙兩國補給線的差距縮到了最小化。

趙國方面在武靈王中期趙國舉國不過一百多萬人口, 在肅侯以前最大限度也只能成軍二十萬左右, 等到武靈王盡滅三,

胡吸納了五六十萬的胡人收入本土。 軍隊數量才達到激增, 因為胡人不需要農耕種糧, 他們無論老少舉族皆兵聚則成軍散則為民。 長平之戰趙國動用了四十五萬已經動用了國家之根本,這四十五萬大軍除了不能務農以外, 還要保證訓練量, 上黨對峙三年已經是耗空國家存糧, 邯鄲換將 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另外說列國救援, 要知當時的情況邦國交伐雪中送炭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其餘五國對於秦趙決戰都是坐壁上觀, 根本不會援助其中任何一國 。

從戰略地圖上看, 上黨山地多崎嶇險關, 而且又有一條水勢洶湧的丹水橫穿其中, 將上黨分為了南北兩半, 趙軍當時被包圍的地點就在丹水南岸。 丹水水勢兇猛, 趙軍又沒有隨身攜帶船隻, 船渡是不可能的, 可以說北面的道路已經被天然屏障封鎖死。 而其他突圍路線也可以說都被橫桓的大山所阻隔, 所能夠行軍的路線只有強攻秦軍關口 , 可以說上黨是個四面多山, 中間稍微平坦的盆地, 而盆地的出口僅僅是幾條只能散騎通過的關口。 這些關口當時已經被秦軍全部封死,趙國當時若要突圍便只能用自己不擅長攻關的飛騎軍去攻擊秦軍,狹長多伏又以有重型武器嚴密防守的險關。在沒有補給又沒有援軍的情況下這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可以說在戰爭發起的一瞬間,趙軍就已經註定了失敗的。

這些關口當時已經被秦軍全部封死,趙國當時若要突圍便只能用自己不擅長攻關的飛騎軍去攻擊秦軍,狹長多伏又以有重型武器嚴密防守的險關。在沒有補給又沒有援軍的情況下這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可以說在戰爭發起的一瞬間,趙軍就已經註定了失敗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