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易中天:我們現在的生活,其實受秦始皇影響很大

“說漢語, 寫漢字, 稱漢族。 ”其實我們的生活受秦始皇影響很大。

秦王嬴政兼併六國後做了三件大事, 也稱三大革命。 革命的結果, 是帝國制度取代了邦國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 帝國統一貨幣, 統一度量衡, 統一文字, 促進了漢民族的誕生, 影響極其深遠, 逐步影響了我們現在的生活。

故事, 從七月的一支送葬隊伍開始:

這是酷熱的七月份, 一個獨裁者此刻正躺在鮑魚堆裡被運往咸陽。 死者是秦始皇, 丞相李斯又秘不發喪。 為了掩蓋屍臭, 只好在車上堆滿鮑魚。

秦始皇, 豈會料到與鮑魚為伍?

如此下場, 卻是活該!

是的, 活該!如果他不是那麼專橫, 那麼跋扈, 那麼暴戾, 那麼剛愎, 事情也不至於壞到這個份上。 然而, 儘管秦始皇落得如此下場, 他在生前依然做了三件大事:稱皇帝, 反封建, 大一統。

稱 皇 帝

革命一

革命是在滅齊以後。

齊, 是最後被滅的王國。 此前, 韓、趙、魏、楚、燕, 都已經變成了秦的郡縣。 齊國併入秦的版圖後, “中國”就不再是多個國家, 而是一個國家。 這可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的事, 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名號是大事

在這樣一個時候頒發的命令, 堪稱一號檔, 檔的內容, 是嬴政的名號。 名號確實是重要的。

名不正, 則言不順。 嬴政要求更改自己的名號, 也有道理。 群臣和博士們的建議是叫泰皇, 可惜, 嬴政並不滿意。 不滿意的原因, 很可能是他對一切舊東西都嗤之以鼻。

在嬴政看來, 他的事業是開天闢地, 前無古人的。 制定名號, 豈能一點想像力和創造性都沒有?必須發明創造, 還得嬴政自己來。

結果, 是叫皇帝。

那麼, 什麼是皇?什麼是帝?

帝在卜辭中, 原本指天神和上帝;皇在《詩經》中, 則只是動詞、形容詞和感歎詞。

實際上, 帝就是花蒂, 即締造者。 皇則是輝煌, 是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為什麼要叫“帝國”?

皇帝是一個複合詞。 其中, 皇是形容詞, 是定語;帝是名詞, 是主語。 所以, 皇帝也可以簡稱為帝。 皇帝之國叫帝國, 皇帝制度叫帝制,

原因就在這裡。

帝的本義是締造者, 秦始皇一筆圈中帝字, 因為他實在不能再稱王。 王, 並非至尊之號。 起先, 大一點的酋長都可以稱王, 是為部落王。 後來, 大一點的國君也可以稱王, 是為諸侯王。 就算曾經獨自稱王的周天子, 也無法跟現在的嬴政相比。 周王是共主, 嬴政是獨主, 一樣嗎?

也只能稱帝。

而嬴政的這次變更名號, 有必要嗎?

很有必要。

事實上, 當秦王嬴政將韓、趙、魏、楚、燕、齊都收入囊中時, 天下和秦便都變了。 此前是邦國林立, 現在是獨此一家。 那麼, 秦在之一的時候叫王國, 唯一的時候難道還叫王國?顯然不能。

那叫什麼?

帝國。

帝國大變革

這當然是大變革。

性質變了, 稱號也得變。 伯國的元首是伯, 侯國的元首是侯, 公國的元首是公,

王國的元首是王。

帝國的元首呢?當然得叫皇帝。

因此, 元首叫不叫皇帝, 就看你要不要帝國。 後來的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都堅持帝國制度, 所以他們的元首都叫皇帝, 誰都不會更改。

皇帝與帝國, 俱為一體。

但, 這樣一個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 在始皇稱帝之初甚至之後, 卻備受爭議。

反 封 建

革命二

有人反對將王國變成帝國。 大約在他們看來, 名號事小, 國體事大。 嬴政要管自己叫皇帝, 隨他高興好了。 但要把王國變成帝國, 卻不能不爭。

那麼, 什麼是王國?什麼是帝國?帝國和王國又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有兩種王國。 一種是戰國式的, 一種是西周式的。 戰國式的王國(韓、趙、魏、楚、燕、齊、秦), 是各自獨立的主權國家。 反對者們要的, 是另一種西周的國家制度,即周制。

周制是一個王國,許多侯國。

王國是侯國的宗主國,侯國是王國的分封國。也就是說,天下名義上是王國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實際上,王國又把天下分封出去,分封給各個侯國,叫“裂土田而瓜分之”。

封建一詞的真正含義

分封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劃出一片領地,然後在邊境線上挖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兩邊,然後在土堆上種樹。這個動作就叫封,也叫封疆、封土、封邦。

封邦之後,是建國。

建國倒不是建立國都,而是指定國君。國君都是世襲的,始封之君則多半是周王的兄弟和子侄,然後是姻親和功臣,以及同盟國、戰敗國和附庸國的首領。

王國與侯國,是君臣關係。但這種君臣關係,是名義上的。周天子只要諸侯承認自己是天下共主,並象徵性地承擔一定的義務,對侯國的事務基本不聞不問。這其實是國家聯盟,或邦聯。但,邦聯各成員國是平等的,邦國各成員國則不平等。周君和周國至高無上,只有他們能稱天子,能叫王國。

這就是周制,也叫“邦國制度”。

邦國制度的核心,是“封邦建國”,簡稱“封建”。

用郡縣制中央集權

於是,秦站在了十字街頭,因為一旦採納建議,就意味著回到了西周,回到了邦國制度。但秦始皇最終決定,不要封建,要郡縣。

在否決了封建諸侯的建議後,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為郡守,縣的長官為縣令,都有副職和屬員。這,就是郡縣制。

郡縣和封建,又有什麼不同?

周的國和家,是封建的結果。諸侯和大夫都是君主,是國君和家君。

郡守和縣令,則不是主,而是僕。春秋戰國,他們是國君之僕;秦漢以後,他們是皇帝之僕。郡和縣,都不是他們家的,而是國君或皇帝的。他們之於郡縣,當然沒有產權,甚至沒有治權,只有代理權。換句話說,他們是由國君或皇帝任命和派遣,代表元首管理郡縣的。

這,就叫官員代理。

官員代理,是因為中央集權。官在四方,權在中央。

集權,就不能再封建。變成了帝國的秦,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躊躇滿志的秦始皇,便開始了他的統一大業。

大 一 統

革命三

統一是在秦並天下之後開始的。

兼併之後,原先邦國林立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國家,而且是中央集權的。這時,統一的工作就不但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是可行的了。

沒錯,天下一統,是帝國的需求。

混亂的貨幣與文字

在春秋時期,邦國不需要統一。到了戰國,共主周天子都沒了,大家都是獨立王國,更是誰都不買誰的賬。

於是,“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文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甚至出現了所謂鳥書和蝌蚪文。

貨幣也五花八門。簡略地說,大體上是周、趙、魏、韓通行布幣,燕和齊通行刀幣,楚通行銅貝和金幣,秦通行圜錢。而且,即便同為刀幣或布幣,形制和重量也不一樣,折算起來極為麻煩。

這當然讓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不能容忍。因為帝國不但要求“海內為郡縣”,而且要求“法令由一統”。如果不把文字和貨幣之類都統一起來,那麼,難道皇帝的詔書要寫成不同文本,國庫裡面又是布幣又是刀幣?

於是秦始皇勒令全國統一,包括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畝制(二百四十方步為一畝),統一車軌(車寬六尺)。據說這是孔子也曾嚮往的,比如《禮記·中庸》就主張“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但意義最為重大的,還是統一文字。

隸書的由來

統一的辦法,是廢除異體字,推行簡化字。為此,他們不惜先革自己的命。

秦本西周故地,通行的是籀文(籀讀如宙),也叫大篆。大篆筆劃繁重,始皇就讓李斯簡化為小篆,也叫秦篆。後來,程邈更簡化為秦隸。這就連低級官吏和底層人民也可以認識了,所以叫隸書。

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續了文明。

書同文的功績

事實上,我們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斷,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沒。從甲骨到金文,從周篆到秦篆,從篆書到隸書,陳陳相因,一脈相承。於是商文化延續為周文化,周文化延續為秦文化,秦文化延續為漢文化。承上啟下的,正是秦始皇的書同文。

書同文的結果,是一個更大民族的誕生。這個民族就是漢。漢族,是華夏民族的升級版。她的形成,卻其實開始于秦。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秦帝國二世而亡,兩漢又長達四百多年之久,漢語、漢字、漢族、漢人,是應叫作秦語、秦字、秦族、秦人的。

這就是秦始皇的三大革命:稱皇帝,反封建,大一統。其政治意義和歷史地位,只有西周封建和辛亥革命可以相比,以至於我們不得不一面享受著那些革命成果,一面為它們造成的嚴重後果苦惱不堪,在走向現代文明的道路上歷盡坎坷,舉步維艱。

但,這已是後話。

是另一種西周的國家制度,即周制。

周制是一個王國,許多侯國。

王國是侯國的宗主國,侯國是王國的分封國。也就是說,天下名義上是王國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實際上,王國又把天下分封出去,分封給各個侯國,叫“裂土田而瓜分之”。

封建一詞的真正含義

分封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劃出一片領地,然後在邊境線上挖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兩邊,然後在土堆上種樹。這個動作就叫封,也叫封疆、封土、封邦。

封邦之後,是建國。

建國倒不是建立國都,而是指定國君。國君都是世襲的,始封之君則多半是周王的兄弟和子侄,然後是姻親和功臣,以及同盟國、戰敗國和附庸國的首領。

王國與侯國,是君臣關係。但這種君臣關係,是名義上的。周天子只要諸侯承認自己是天下共主,並象徵性地承擔一定的義務,對侯國的事務基本不聞不問。這其實是國家聯盟,或邦聯。但,邦聯各成員國是平等的,邦國各成員國則不平等。周君和周國至高無上,只有他們能稱天子,能叫王國。

這就是周制,也叫“邦國制度”。

邦國制度的核心,是“封邦建國”,簡稱“封建”。

用郡縣制中央集權

於是,秦站在了十字街頭,因為一旦採納建議,就意味著回到了西周,回到了邦國制度。但秦始皇最終決定,不要封建,要郡縣。

在否決了封建諸侯的建議後,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為郡守,縣的長官為縣令,都有副職和屬員。這,就是郡縣制。

郡縣和封建,又有什麼不同?

周的國和家,是封建的結果。諸侯和大夫都是君主,是國君和家君。

郡守和縣令,則不是主,而是僕。春秋戰國,他們是國君之僕;秦漢以後,他們是皇帝之僕。郡和縣,都不是他們家的,而是國君或皇帝的。他們之於郡縣,當然沒有產權,甚至沒有治權,只有代理權。換句話說,他們是由國君或皇帝任命和派遣,代表元首管理郡縣的。

這,就叫官員代理。

官員代理,是因為中央集權。官在四方,權在中央。

集權,就不能再封建。變成了帝國的秦,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躊躇滿志的秦始皇,便開始了他的統一大業。

大 一 統

革命三

統一是在秦並天下之後開始的。

兼併之後,原先邦國林立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國家,而且是中央集權的。這時,統一的工作就不但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是可行的了。

沒錯,天下一統,是帝國的需求。

混亂的貨幣與文字

在春秋時期,邦國不需要統一。到了戰國,共主周天子都沒了,大家都是獨立王國,更是誰都不買誰的賬。

於是,“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文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甚至出現了所謂鳥書和蝌蚪文。

貨幣也五花八門。簡略地說,大體上是周、趙、魏、韓通行布幣,燕和齊通行刀幣,楚通行銅貝和金幣,秦通行圜錢。而且,即便同為刀幣或布幣,形制和重量也不一樣,折算起來極為麻煩。

這當然讓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不能容忍。因為帝國不但要求“海內為郡縣”,而且要求“法令由一統”。如果不把文字和貨幣之類都統一起來,那麼,難道皇帝的詔書要寫成不同文本,國庫裡面又是布幣又是刀幣?

於是秦始皇勒令全國統一,包括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畝制(二百四十方步為一畝),統一車軌(車寬六尺)。據說這是孔子也曾嚮往的,比如《禮記·中庸》就主張“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但意義最為重大的,還是統一文字。

隸書的由來

統一的辦法,是廢除異體字,推行簡化字。為此,他們不惜先革自己的命。

秦本西周故地,通行的是籀文(籀讀如宙),也叫大篆。大篆筆劃繁重,始皇就讓李斯簡化為小篆,也叫秦篆。後來,程邈更簡化為秦隸。這就連低級官吏和底層人民也可以認識了,所以叫隸書。

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續了文明。

書同文的功績

事實上,我們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斷,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沒。從甲骨到金文,從周篆到秦篆,從篆書到隸書,陳陳相因,一脈相承。於是商文化延續為周文化,周文化延續為秦文化,秦文化延續為漢文化。承上啟下的,正是秦始皇的書同文。

書同文的結果,是一個更大民族的誕生。這個民族就是漢。漢族,是華夏民族的升級版。她的形成,卻其實開始于秦。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秦帝國二世而亡,兩漢又長達四百多年之久,漢語、漢字、漢族、漢人,是應叫作秦語、秦字、秦族、秦人的。

這就是秦始皇的三大革命:稱皇帝,反封建,大一統。其政治意義和歷史地位,只有西周封建和辛亥革命可以相比,以至於我們不得不一面享受著那些革命成果,一面為它們造成的嚴重後果苦惱不堪,在走向現代文明的道路上歷盡坎坷,舉步維艱。

但,這已是後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