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高祖劉邦給蕭何封侯為何遭眾將群起反對

現在一說漢初的功臣, 我們常常會想到才華出眾的陸賈, 但事實上, 他在當時只是一位管議論的太中大夫, 毫無封侯的可能。 這說明什麼?只能說明漢初因功封侯的“功”, 更偏重奮勇殺敵的軍功!儘管陸賈功勞卓著, 但誰讓他的“功”不是軍功呢?所以自然是上不了檯面、封不了侯的。

這樣的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不妨來作個比較:

《史記·曹相國世家》記載的曹參軍功:

凡下二國, 縣一百二十二, 得王二人, 相三人, 將軍六人, 大莫敖、郡守、司馬、侯、禦史各一人。

《史記·灌嬰傳》記載的灌嬰軍功:

別破軍十六, 降城四十六, 定國一, 郡二, 縣五十二, 得將軍二人, 柱國、相國各一人, 二千石十人。

《史記·樊噲傳》記載的樊噲軍功:

別破軍七, 下城五, 定郡六, 縣五十二。 得丞相一人, 將軍十二人, 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曹參、灌嬰、樊噲的受封是實至名歸, 別人不敢議論什麼, 畢竟他們軍功顯赫。

從劉邦起兵開始, 諸將的軍功都被一一記載下來, 因功分封的時候也就少了不少麻煩。 不過即便如此, 諸將爭功的興頭一起, 也難免“歲餘不決”了。 由此也說明, 司馬遷根據如此翔實的文獻所寫就的《史記》, 其真實性是有保證的。

作為文職人員的隨何、陸賈, 按我們今天的標準來衡量, 都是大功之臣, 但在漢初, 憑口舌所立的功勞不足掛齒。 當眾人都認可這樣一種制度時, 隨何、陸賈本人也就不覺得自己委屈了。

那麼, 這樣的分封制度是否是一種慣例呢?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蕭何、張良等人封侯時的狀況。 蕭何封侯時, 劉邦認為他功居首位, 因而封他為酂(cuó)侯, 封地也最多。 功臣們一看, 群起反對。 這樣的集體抗議對劉邦來說還是第一次碰到。 大臣們說, 我們身被鎧甲, 手執兵器, 久經沙場, 多者身經百餘次戰鬥, 少者也有好幾十次, “攻城掠地”, 各有多寡, 蕭何他沒有任何“汗馬之勞”, 沒有打過一次仗, 僅靠舞文弄墨, 發表意見, 如今論功反在我們這些浴血奮戰的將領們之上,

這是為什麼(何也)?

我們當然瞭解, 蕭何的功勞絕對不在這些將領們之下, 單就後勤保障這一條來說, 已經是不可磨滅的功績了。 若是一兩個功臣鬧彆扭提意見, 倒還可以敷衍一下, 但這次畢竟是集體抗議(功臣皆曰), 不能不重視!

這集體提意見說明什麼?說明大家對“功勞”的標準有著一致看法, 那就是:一切以軍功為衡量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 眾人的反對也不是沒有道理。

劉邦面對功臣們的集體抗議, 發表了一段有名的精彩演講, 並創造了中國詞彙史上兩個僅用了一次的詞:“功人”與“功狗”。 劉邦說, 你們見過打獵的嗎?眾臣回答, 見過。 劉邦又問, 你們見過獵狗嗎?大家說, 知道。 劉邦說, 打獵的時候追殺獵物的是什麼?獵狗。

發出指令要獵狗追殺獵物的是誰?獵人。 你們攻城掠地, 奮勇殺敵, 是有功之狗;蕭何, 則是發指令的獵人, 是有功之人。 更何況, 你們追隨我, 多則兩三人, 少則一個人, 蕭何可是全族數十人都跟著我, 這個功, 怎麼能忘!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 群臣自然都不敢再多嘴(群臣皆莫敢言)。

“三傑”之一的蕭何封侯時遇到的麻煩, 位居“三傑”首位的張良同樣也遭遇了一番。 《史記·留侯世家》裡寫道:“漢六年正月封功臣, 張良未嘗有戰鬥功。 ”這個“戰鬥功”就是軍功!劉邦心裡明白, 按照軍功封侯的標準, 張良怎麼也扯不上干係, 索性親自站出來為張良說話:“運籌策帷幄, 決勝千裡外, 子房功也。 ”

就連蕭何、張良受封都能引出這麼大的亂子, 可見漢初軍功封侯的標準著實根深蒂固。 所以,陸賈因未立軍功而痛失封侯機會,也是正常的了。

劉邦的軍功封侯順應了功臣們的訴求,切實地鞏固了西漢政權,同時也帶來了兩大後果:

一是形成了西漢初年的軍功階層。

西初的軍功階層,特別是因功封侯的功臣,成為西漢政權的基石,是劉邦後來平定諸侯王叛亂的主要力量。

二是軍功封侯存在著相當大的局限。

像陸賈這樣為西漢政權提供統治思想的重要文臣,因為沒有軍功而得不到分封,這不能不說是制度上的一大缺憾。

軍功封侯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權宜之策,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想要再立軍功對每一位朝臣來說都是難上加難。因此,西漢的封侯制度勢必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

軍功封侯既然是以軍功大小來判定,這就必然會致使沒有軍功但對西漢政權的建立有過重大貢獻的人,與軍功卓著的功臣產生利益衝突,並在某些時刻還會表現得異常尖銳。面對兩方的不同意見,劉邦下一步究竟會怎麼處理呢?

所以,陸賈因未立軍功而痛失封侯機會,也是正常的了。

劉邦的軍功封侯順應了功臣們的訴求,切實地鞏固了西漢政權,同時也帶來了兩大後果:

一是形成了西漢初年的軍功階層。

西初的軍功階層,特別是因功封侯的功臣,成為西漢政權的基石,是劉邦後來平定諸侯王叛亂的主要力量。

二是軍功封侯存在著相當大的局限。

像陸賈這樣為西漢政權提供統治思想的重要文臣,因為沒有軍功而得不到分封,這不能不說是制度上的一大缺憾。

軍功封侯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權宜之策,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想要再立軍功對每一位朝臣來說都是難上加難。因此,西漢的封侯制度勢必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

軍功封侯既然是以軍功大小來判定,這就必然會致使沒有軍功但對西漢政權的建立有過重大貢獻的人,與軍功卓著的功臣產生利益衝突,並在某些時刻還會表現得異常尖銳。面對兩方的不同意見,劉邦下一步究竟會怎麼處理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