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山科學會議:要想搞清人腦,得先搞清猴腦

“利用我國在非人靈長類腦科學研究方面的領先優勢, 率先建立一個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大型國際合作計畫, 可以讓我國搶得先機。 ”在日前召開的第58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 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的一席話, 讓與會專家異常興奮。

此次香山科學會議主題是“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 希望利用我國的獨特優勢, 讓中國進入腦科學研究的“領跑”梯隊。

猴子是理想的腦科學動物模型

非人靈長類動物是理解人類腦與認知的理想動物模型。 蒲慕明表示, 作為模式動物, 猴類可用於研究在靈長類才出現的腦結構和功能以及其演化機制,

為解析人類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結構和工作原理, 提供必要的可侵入性實驗材料。 闡明人類與猴類間大腦的差異及其意義, 是理解人類大腦和人性本質不可或缺的一環;與小鼠相比, 猴類為類腦計算和腦機智能技術, 提供了創新架構和模擬基礎。

北京師範大學李武教授認為, 非人靈長類視覺系統是智慧化資訊加工的理想模型, 深入揭示跨腦區、多層級、多執行緒的資訊加工原理對於構建和完善類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模型, 會有重要指導作用。

中國優勢得天獨厚

豐富的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是中國的先天優勢, 我國在靈長類腦疾病模型製作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細胞類型圖譜、神經聯接圖譜、神經元活動圖譜等還將會是近期我國非人靈長類研究最有可能出現重大突破的方向。

近年來, 我國在非人靈長類視覺、自我意識、注意、抉擇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作為此次香山科學會議的申請與組織方,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MIT麥戈文聯合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目前就已建成國際水準的非人靈長類腦科學研究平臺, 並有多項重要突破, 例如率先發現大腦的“防禦系統”, 以及首次發現慢性疼痛、抑鬱的大腦環路等。

“本世紀生物科學最重要的就是搞清大腦圖譜, 針對靈長類大腦圖譜的精准解析, 恐怕只有中國可以實現。 ”蒲慕明說。

技術進步帶來巨大突破

“如果沒有技術上的進步, 完全不可想像猴腦研究會有突破性進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靈長類動物生殖率低、傳代週期長, 作為模式生物也有其劣勢。 “不過我們的一項研究‘精巢移植加速猴繁殖傳代進程’, 讓獼猴的傳代週期縮短到二三年, 讓許多研究變成了可能。 ”

大會執行主席、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聯合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平根據會議討論結果, 將可以應用於非人靈長類腦圖譜解析用的關鍵技術凝練為7方面:基因編輯及幹細胞技術, 遺傳學標記與神經環路示蹤技術, 透明腦與快速光學成像及fMOST技術, 單細胞轉錄組技術, 光、電、磁等神經調控技術,

活動圖譜技術, 靈長類腦認知范式的建立。 會議執行主席、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院士認為, 這些方法的交叉應用將成為未來腦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

與會專家建議, 在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視覺認知的基礎、腦研究的新技術以及類腦智慧領域加強攻關, 同時提出了一個明確的關於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研究及疾病模型研發與應用的戰略方案, 希望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援。 (科技日報北京3月16日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