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之地——廣東東莞虎門鎮

虎門是名聞中外的歷史重鎮, 是廣東“四小虎”───東莞市的三大鎮之一, 位處虎門大橋東端, 廣深珠高速公路樞紐中心, 南臨伶仃洋。

虎門, 經濟繁榮, 財稅收入連年位居全國鄉鎮榜首, 工商業發達, 是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是中國時裝名城、歷史名城、旅遊名城。 183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率軍民硝煙禦敵, 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

歷史沿革

虎門鎮管理的區域(以下簡稱“虎門”)歷史悠久, 為江海夾角衝擊地, 系東莞一脈延伸的西南區域, 2000多年前就歸屬東莞。

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16世紀, 東莞地屬中華九州之揚州南境。 虎門境內已有古人類定居, 從事漁獵生產。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 於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 虎門屬南海郡番禺縣。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年), 趙佗稱南越王, 虎門屬南越國。 至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 虎門從東莞屬南海郡。

東漢順帝時, 一度從東莞屬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 分南海郡立東官(莞)郡, 虎門屬其所轄的寶安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郡置州, 從東莞屬廣州。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 寶安縣更名為東莞, 移縣治於到湧(今莞城)。 其後, 虎門一直隸屬於東莞。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東莞縣,

其行政區域併入增城縣。 開寶七年(974年), 恢復設置東莞縣, 虎門仍屬之。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又隨東莞屬廣州府。 宋代於縣下設鄉, 今虎門所轄區域屬歸城鄉。 元代設廣州總管府, 虎門從東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制稱廣州府, 行政區域沿宋制, 以鄉統都, 虎門鎮現轄區域分別隸屬於東莞縣歸城鄉第七、八、九都。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京山、中堂、白沙三寨為巡檢司。 翌年, 再立缺口司, 虎門屬缺口司管轄。 清乾隆年間, 把各村鎮劃為司、鄉、都、圖、坊五屬管轄, 虎門為缺口司所屬直至清末。

民國初期, 東莞縣建立區、鄉制, 虎門所屬區曾分別稱八區、五區、三區。 民國十三年(1924年), 太平改墟立鎮, 次年又改稱虎門市。 隨後, 虎門所屬區改稱十一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 日軍侵佔虎門, 民國政權癱瘓。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 東莞縣政府重立, 虎門劃屬第五區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 仍屬第五區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 東莞全境解放, 今虎門所屬地域中的太平設置為東莞縣轄市, 其他地域則隸屬東莞縣第六區。

1950年5月, 太平市改設為太平鎮, 直屬東莞縣至1958年虎門人民公社成立。

1953年初, 土改複查, 東莞全縣劃分為15個區。 原東莞縣第六區所轄懷德、樹田2個鄉劃屬第九區, 小虎鄉劃入第十一區, 餘下鎮洲、赤龍、博湧、北甯、南北面、虎洲、南柵、基甯、白沙等9個鄉設置為第十區。 同年, 第九區併入第十區。

1954年6月30日, 東莞縣第十區的塘郎、楊屋2個鄉劃屬東莞縣第三區(後改稱寮步區), 基寧、鎮州、南北面等3個鄉劃屬新成立的東莞縣第十一區(後改稱沙田區)。

1955年9月, 東莞縣所轄農村行政區名稱, 由按數字排序稱謂, 改為以區公所駐地地名命名, 原東莞縣第十區改稱虎門區。

1957年3月, 東莞實行撤區並鄉, 撤銷區建制, 合併成立大鄉。 虎門區撤銷, 其轄區各小鄉合併成立虎門、北柵、沙頭(後改稱長安)3個大鄉。沙田區撤銷,其所轄基寧小鄉劃屬沙頭鄉,立沙劃屬彰澎鄉,其餘地域歸屬虎門大鄉。

1958年9月20日,東莞縣廢除大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虎門、北柵、長安3個大鄉及太平鎮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30日,太平鎮由虎門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鎮人民公社。同年8月28日分設成立長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長安人民公社重新併入虎門人民公社;1961年7月再從虎門人民公社分出。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將沙田、新沙、大洲等片區劃屬厚街人民公社(上述片區與立沙片區於1961年6月21日分出獨立沙田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莞城、石龍、太平等3個漁業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新灣漁業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鎮人民公社改設為太平鎮,成立太平鎮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成立虎門區公所和新灣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構,分別管轄原虎門人民公社和新灣漁業人民公社屬域。同時將原虎門人民公社所屬阿娘鞋島(威遠島)之南面、北面、九門寨、武山沙4個生產大隊劃歸太平鎮轄。

1985年9月,東莞撤縣設市(縣級市),虎門鎮所屬區域仍屬東莞市轄。同年10月4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虎門鎮,原太平鎮和虎門區所轄行政區域均劃歸虎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太平鎮政府駐地改稱太平港,為虎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6年11月8日,撤銷新灣區,設立新灣鎮。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莞升格為地級市,虎門鎮仍直隸東莞市轄。

1998年7月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新灣鎮建制,其所屬先鋒、紅鋒管理區分別劃屬沙田鎮、中堂鎮,其餘港灣、向東等10個管理區和新灣居委會劃歸虎門鎮管轄。

雄奇瑰麗的魅力之城:

虎門人文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從遠古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到近代的鴉片戰爭遺跡——林則徐銷煙池、威遠炮臺、沙角炮臺等抗英古戰場遺址,從抗日名將蔣光鼐的故居,到熱血灑虎門的民主革命戰士朱執信紀念碑……無不輝映著這片英雄的土地!

如今,英雄的虎門後人繼往開來,一座充滿活力、動感無限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崛起。她,博古通今,不僅有鴉片戰爭的博物館、海戰館、威遠炮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世界第一跨”虎門大橋;她,秀麗多姿,不僅擁有五星級的龍泉國際大酒店、豪門大飯店等完善的旅遊設施,還有洋溢自然魅力的青山秀水;她,風情萬種,既有白沙油鴨、虎門膏蟹、南面麻蝦、獅子魚等風味河鮮海鮮,又有龍舟競渡、荔枝節等嶺南風情民俗……

昔日,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今天,這是一個魅力之城!

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陝西榆林市

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朱仙鎮

其轄區各小鄉合併成立虎門、北柵、沙頭(後改稱長安)3個大鄉。沙田區撤銷,其所轄基寧小鄉劃屬沙頭鄉,立沙劃屬彰澎鄉,其餘地域歸屬虎門大鄉。

1958年9月20日,東莞縣廢除大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虎門、北柵、長安3個大鄉及太平鎮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30日,太平鎮由虎門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鎮人民公社。同年8月28日分設成立長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長安人民公社重新併入虎門人民公社;1961年7月再從虎門人民公社分出。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將沙田、新沙、大洲等片區劃屬厚街人民公社(上述片區與立沙片區於1961年6月21日分出獨立沙田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莞城、石龍、太平等3個漁業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新灣漁業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鎮人民公社改設為太平鎮,成立太平鎮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成立虎門區公所和新灣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構,分別管轄原虎門人民公社和新灣漁業人民公社屬域。同時將原虎門人民公社所屬阿娘鞋島(威遠島)之南面、北面、九門寨、武山沙4個生產大隊劃歸太平鎮轄。

1985年9月,東莞撤縣設市(縣級市),虎門鎮所屬區域仍屬東莞市轄。同年10月4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虎門鎮,原太平鎮和虎門區所轄行政區域均劃歸虎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太平鎮政府駐地改稱太平港,為虎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6年11月8日,撤銷新灣區,設立新灣鎮。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莞升格為地級市,虎門鎮仍直隸東莞市轄。

1998年7月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新灣鎮建制,其所屬先鋒、紅鋒管理區分別劃屬沙田鎮、中堂鎮,其餘港灣、向東等10個管理區和新灣居委會劃歸虎門鎮管轄。

雄奇瑰麗的魅力之城:

虎門人文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從遠古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到近代的鴉片戰爭遺跡——林則徐銷煙池、威遠炮臺、沙角炮臺等抗英古戰場遺址,從抗日名將蔣光鼐的故居,到熱血灑虎門的民主革命戰士朱執信紀念碑……無不輝映著這片英雄的土地!

如今,英雄的虎門後人繼往開來,一座充滿活力、動感無限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崛起。她,博古通今,不僅有鴉片戰爭的博物館、海戰館、威遠炮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世界第一跨”虎門大橋;她,秀麗多姿,不僅擁有五星級的龍泉國際大酒店、豪門大飯店等完善的旅遊設施,還有洋溢自然魅力的青山秀水;她,風情萬種,既有白沙油鴨、虎門膏蟹、南面麻蝦、獅子魚等風味河鮮海鮮,又有龍舟競渡、荔枝節等嶺南風情民俗……

昔日,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今天,這是一個魅力之城!

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陝西榆林市

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朱仙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