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麗家鄉,每個角度都記得清清楚楚

波士頓長木區, 被稱為醫者心中的聖地, 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學醫學院以及十多家世界頂尖的醫院、學校和研究所就坐落在此。 充滿年代感的建築群中, 最高的那幢現代化玻璃幕牆大樓——波士頓生命科學研究中心裡,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何志剛正領導著一項可能改變人類命運的革命——神經修復再生。 這位從南京高淳漆橋鎮走出來的普通農家子弟, 正帶領他的團隊, 為人類攻克神經系統疾病打開一扇神秘之門。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石小磊

他為人類攻克神經系統疾病打開大門

初春的波士頓寒意凝結,

何志剛教授推門走出研究中心的一瞬間, 卻讓我們從心底升出暖流。

他穿著一件再平常不過的黑色抓絨背心, 因為洗的次數多了, 略有些泛舊。 見到家鄉來的記者, 他非常熱情地問好, 帶我們前往樓上的實驗室。

很難想像, 就在眼前這間實驗室裡,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了神經再生。 而這一發現的主導者何志剛教授, 身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卻像一位熟悉又很有修養的鄰居, 正熱心地領你去看他心愛的花圃一般, 極為耐心地向記者介紹他的實驗室和團隊成員。

2008年, 何志剛團隊首次向世界證明了定向抑制細胞內一個分子, 可誘導神經軸突的再生;2015年, 他們又在小鼠實驗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視神經再生。

“有很多疾病, 都是因為神經受到損害而產生的, 比如脊髓損傷、中風等。 由於中樞神經通常是不可以再生的, 因而這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一直是個醫學難題。 我們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調節神經再生的通路, 第一次在動物模型身上實現了促進神經再生,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世界上首次發現神經再生。 ”

證明了哺乳動物神經再生的可能性, 便給設計神經修復提供了理論基礎, 打開了人類攻克神經系統疾病的大門, 也讓許多過去無法治癒的疾病有了康復的可能, 比如說讓癱瘓的人能夠重新站起來。

老家的經歷, 對他影響至深

像許多“60後”一樣, 出生于高淳農村的何志剛有著不一般的求學經歷。 他的中學時代,

基礎教育系統並不像現在這樣正常, 他的高中時代經歷了牆圍中學、漆橋中學、高淳縣中學三所學校。 1979年, 年僅14歲的何志剛就考入南京醫學院(今南京醫科大學), 成為一名大學本科生。

1996年, 他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獲遺傳學博士學位, 隨後在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9年加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神經再生分子機制研究, 2011年成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

回首這些年搞科研走來的路, 何志剛認為早年在高淳和南京的求學經歷對自己後來的發展影響至深。 老家高淳民風淳樸, 大家都樸實求真, 這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是做科學最基本的素質之一。

年輕時遇到許多好老師、好同學, 被他看作一生的“幸運”。

“我到現在都非常感謝我的中學數學老師李箕祿老師, 他從初一一直教到我高一, 讓我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 我現在雖然做生物, 但數學是必不可少的。 ”

讓何志剛心懷感恩的還有在南醫大讀碩士研究生時的導師蔡海江:“他對我們非常嚴格, 也很有批判精神, 雖然當時我對他非常不滿, 可現在回想起來對我是很有幫助的。 ”

家鄉的每個角度都記得清清楚楚

何志剛教授不僅在百忙之中空出一個上午接受採訪, 晚上還盛情邀請記者到家中做客。

像許多美國家庭一樣, 工作在城內、居住在城外, 晚高峰在路上也要花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住這麼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孩子有個好學區。 他和同樣來自南京的妻子平時都很忙,

工作之外的時間通常就是圍著孩子轉。

在何志剛家的院子裡, 和一些中國農村家庭一樣, 養了幾隻老母雞。 夫妻倆拿出了自家母雞下的蛋來, 何教授下廚給我們炒菜。

何志剛的家裡滿眼都是中國元素, 走廊邊掛著一幅十字繡的“福”字和一幅雲錦。 為了讓出生在美國的女兒們不忘記中國根, 何志剛每週都“逼”著她們去學中文, 夫妻倆在家也說中文。

近些年, 何志剛經常回南京, 他把女兒帶上, 讓女兒到自己曾經讀過書的中學與學生交流。 他說:“我家靠慢城很近, 有山有水, 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 每個角度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飲水思源, 感念家鄉的養育之恩。 祝福高淳, 祝福江蘇, 祝願家鄉更美麗, 更發達。祝願江蘇發展大會圓滿成功!”

祝福高淳,祝福江蘇,祝願家鄉更美麗,更發達。

——何志剛

上一篇:大家來品一下這幾道菜 用來招待全球江蘇老鄉,阿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更發達。祝願江蘇發展大會圓滿成功!”

祝福高淳,祝福江蘇,祝願家鄉更美麗,更發達。

——何志剛

上一篇:大家來品一下這幾道菜 用來招待全球江蘇老鄉,阿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