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密三國: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蜀漢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真正的原因並非是譙周的勸諫, 而是內憂外患。 如果真要說誤國的話, 有人或許認為是諸葛亮和薑維誤國的層次更重一些。 當然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並不是不尊重諸葛與薑維, 畢竟諸葛與姜維忠心為國的事蹟世人皆知, 然而其六伐九出耗盡蜀漢的國力, 誤國之嫌非常大。

很多人認為, 蜀漢的地域狹小, 不六伐九出怎麼能夠擴大蜀漢的土地呢?俗話說:“存人失地, 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 人地皆失。 ”我們不妨將這個“人”講成是民心如何?即使蜀漢地小民乏, 但是只要蜀漢君臣民同心同德又怎麼會被曹魏所滅呢?東吳抗曹, 曹操強大, 孫吳弱小, 也沒有把孫氏滅掉嘛。

當然筆者的意思不是偏安一隅, 魏國是要伐的, 但並不是如此頻繁的伐, 而是修內政, 明得失, 後待機而動, 世人豈不知弱秦統一天下六國之故事, 由此觀之,

諸葛、薑維窮兵黷武之誤顯而易見了, 但是對於個人認為姜維和諸葛也盡人事盡臣職, 只是不推崇其窮兵黷武的策略而已。 很多認為譙周之諫違背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 其實不然, 譙周是忠君愛國的。

《三國志》記載, “時後主頗出遊觀, 增廣聲樂。 周上疏諫, 徙為中散大夫, 猶侍太子。 于時軍旅數出, 百姓雕瘁, 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 退而書之, 謂之仇國論。 ”, 大意是說劉禪經常外出遊逛, 並增造後宮, 廣設伎樂, 沉湎於酒色之中, 不理朝政, 譙周勸諫不聽, 被降為中散大夫的虛職, 後來薑維數出祁山, 譙周與陳祗辯論, 說窮兵黷武之利害關係, 謂之仇國論。

譙周對劉禪的荒唐行徑, 竭力勸諫, 以新莽末年的歷史為例, 闡明政權得失與民心有關係極大;姜維不顧蜀漢國力, 一心伐魏, 加上蜀漢政治腐敗, 把百姓搞得疲弊凋瘁, 怨聲載道, 譙周就寫了《仇國論》, 提出治國之根本在於養民恤眾, 這些都體現了譙周忠君愛國的思想。

有人認為譙週一言就將蜀漢拱手讓與了曹魏, 就是不忠君愛國了,

首先, 忠於劉禪就是忠君, 國是由君和民組成, 譙周勸劉禪降魏, 未讓劉禪受到侮辱, 且《三國志·譙周傳》中記載, “方今東吳未賓, 事勢不得不受, (受之)之後, 不得不禮。 若陛下降魏, 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 周請身詣京都, 以古義爭之。 ”

如此觀之, 譙周並非不忠, 即使是南中督霍弋聞劉禪降魏, 其下諸將均勸其儘快降魏, 而霍卻說:“今道路隔塞, 未詳主之安危, 大故去就, 不可苟也。 若主上與魏和, 見遇以禮, 則保境而降, 不晚也。 若萬一危辱, 吾將以死拒之, 何論遲速邪!”等到後主東遷洛陽之後, 方率領六郡太守投降。

所以, 古代忠君愛國的思想, 講是主辱臣死, 而並非是非得一心一意跟從某位主公, 如果主公投降了, 而你卻只聽從原來的主公, 那現在的主公完全有理由相信, 原來的主公是在結党, 那原來的主公會死得更快;而從愛國來看, 譙周讓成都之民未受戰火的侵襲, 功在千秋, 也順應了蜀民之心, 且晉武帝代魏後, 譙周幾次被加官, 歷任騎都尉、散騎常侍等職務, 這些職務都是一些虛職而已, 譙周並非享盡富貴,而是一心教書授徒。

而那些認為譙周誤國,把蜀漢拱手送給曹魏的人,並不是真正的為蜀漢抱不平,而是心中充滿權利的欲望,為的是一己之私。從譙周自身而言,即使譙周不勸諫劉禪,成都城破之時而降魏,于譙周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恰恰相反,劉禪得到的實惠是最多的。

譙周並非享盡富貴,而是一心教書授徒。

而那些認為譙周誤國,把蜀漢拱手送給曹魏的人,並不是真正的為蜀漢抱不平,而是心中充滿權利的欲望,為的是一己之私。從譙周自身而言,即使譙周不勸諫劉禪,成都城破之時而降魏,于譙周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恰恰相反,劉禪得到的實惠是最多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