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請注意!你正在經歷中國汽車行業的歷史性轉折

不可或缺的合資企業

今天汽車武林巷和大家聊一聊合資企業股比的問題。

在新中國汽車發展史上, 合資企業是重要的創舉, 市場換技術的思路幫助中國汽車企業迅速成長, 帶動中國汽車工業在30餘年的時間裡突飛猛進。

汽車合資企業要追溯到1983年, 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吉普的成立。 其實該專案1979年3月就已經獲得鄧小平同志首肯, 經過長達4年的磋商, 終於擬定了第一份經營總合同。

從早期的進口散件組裝到現在的全部零件國產化, 我國汽車工業的成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汽車也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 延續30餘年的合資模式, 也引來了很多非議。 許多國有汽車企業常年依賴合資公司的利潤, 疏于自主技術開發, 甚至爆發集中貪腐等醜聞, 讓人們對合資模式的懷疑日漸加深。

隨著近兩年自主品牌以及新能源企業迅速崛起,

合資模式之問也到了落槌的時候。

4月25日, 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其中“完善內外資投資管理制度, 有序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被作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規劃》指出:到2025年, 若干中國品牌汽車企業產銷量進入世界前十;此外,

智慧網聯、汽車零部件和汽車後市場等領域也設置了較為具體的領先目標。

合資企業帶來了什麼

講到合資企業, 大家心目中的代表一定是上海大眾(現上汽大眾)。

上海大眾最為大家熟悉的車型就不用說了, 普桑。 普桑不但奠定了德系車在中國的品質神話, 更是鎖定了國人對於“轎車”的審美標準。

但是, 上海大眾對中國汽車工業最大的貢獻並不是帶來了多少車型, 而是改變了“進口散件組裝”的生產模式, 引領中國汽車零配件工業的快速崛起。

從整車組裝到部分國產, 再到全部零件國產化, 上海大眾走出來的國產化道路, 打通了國內汽車上下游全產業鏈, 不但做到了靠市場換技術, 更加促進了汽車作為產業整體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 我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配套產業體系日益健全。 去年, 我國汽車產銷突破2800萬輛, 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 汽車相關產業稅收占全國稅收比、從業人員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比、汽車銷售額占全國商品零售額比均連續多年超過10%。 可以說, 中國的汽車工業建設初具成效。

合資企業的避不開的問題

合資企業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其模式自身也存在問題。

合資模式的核心在於“市場換技術”。早年,對於核心技術羸弱的國內汽車企業來說,合資就是用我國的戰略資源“市場”去交換國外企業的核心資源“技術”。

而”市場“是靠行政准入手段控制的。這種行政強制手段的存在,一直是中國汽車工業得以坐在談判桌上和國外企業談判的核心籌碼。然而限制准入這一最強的手段用掉後,必須再留一手保護國內的汽車工業,這就是合資股比的限制的由來。

國外車企通過合資模式,向中國輸入的”技術“,其實一直是生產所需的技術,給你所有的零件,告訴你生產線怎麼搭,怎麼用,車後期該怎麼修。但是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車要這樣造?從來就沒有給中國企業答案,依靠技術黑箱化和專利保護,我國企業長期難以掌握汽車製造研發的核心技術。

這就造成中國企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直接導致我國企業在自主研發上的短板。

這也是本次《規劃》中提到的: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表現在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產業鏈條存在短板,創新體系仍需完善,國際品牌建設滯緩,企業實力亟待提升,產能過剩風險顯現,商用車安全性能有待提高。

依靠市場破局的嘗試

瞭解了合資模式中存在的短板,再來看這次的《規劃》,反而會更迷惑。有序開放合資車股比,這不是把當年留下的最後一道防線主動撤下了嗎?三部委這是瘋了?

其實沒瘋。

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存在一個怪現象,僵屍企業特別多。大家可掰著手指頭數一下那些完全沒有什麼銷量,苦苦支撐甚至虧損,但就是不倒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倒的原因很簡單,國企,不能倒,但是即便通過外國車企輸血,有些企業還是難以回天。

早在2013年,商務部就給出了方向,將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包括放寬外資在註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

落實到汽車行業中,其實是一次供給側改革的過程。

國家已經看明白,目前市場上活躍的自主品牌才是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支柱,那些技術落後,管理混亂,僵而不死的國有汽車企業,就是這輪“去產能”的目標。

所以在我看來,開放股比,是給那些奄奄一息企業一個體面的退路:與其作為國企倒下,不如找個機會整合,優化,再生產。

畢竟,我們已經沒有時間讓他們繼續耗了。

合資企業的避不開的問題

合資企業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其模式自身也存在問題。

合資模式的核心在於“市場換技術”。早年,對於核心技術羸弱的國內汽車企業來說,合資就是用我國的戰略資源“市場”去交換國外企業的核心資源“技術”。

而”市場“是靠行政准入手段控制的。這種行政強制手段的存在,一直是中國汽車工業得以坐在談判桌上和國外企業談判的核心籌碼。然而限制准入這一最強的手段用掉後,必須再留一手保護國內的汽車工業,這就是合資股比的限制的由來。

國外車企通過合資模式,向中國輸入的”技術“,其實一直是生產所需的技術,給你所有的零件,告訴你生產線怎麼搭,怎麼用,車後期該怎麼修。但是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車要這樣造?從來就沒有給中國企業答案,依靠技術黑箱化和專利保護,我國企業長期難以掌握汽車製造研發的核心技術。

這就造成中國企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直接導致我國企業在自主研發上的短板。

這也是本次《規劃》中提到的: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表現在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產業鏈條存在短板,創新體系仍需完善,國際品牌建設滯緩,企業實力亟待提升,產能過剩風險顯現,商用車安全性能有待提高。

依靠市場破局的嘗試

瞭解了合資模式中存在的短板,再來看這次的《規劃》,反而會更迷惑。有序開放合資車股比,這不是把當年留下的最後一道防線主動撤下了嗎?三部委這是瘋了?

其實沒瘋。

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存在一個怪現象,僵屍企業特別多。大家可掰著手指頭數一下那些完全沒有什麼銷量,苦苦支撐甚至虧損,但就是不倒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倒的原因很簡單,國企,不能倒,但是即便通過外國車企輸血,有些企業還是難以回天。

早在2013年,商務部就給出了方向,將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包括放寬外資在註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

落實到汽車行業中,其實是一次供給側改革的過程。

國家已經看明白,目前市場上活躍的自主品牌才是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支柱,那些技術落後,管理混亂,僵而不死的國有汽車企業,就是這輪“去產能”的目標。

所以在我看來,開放股比,是給那些奄奄一息企業一個體面的退路:與其作為國企倒下,不如找個機會整合,優化,再生產。

畢竟,我們已經沒有時間讓他們繼續耗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