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際快車”紐約地鐵 7 號線今年 100 歲,它有什麼故事?【好奇心日報】

如果你去過紐約, 可能乘坐過它的地鐵7號線。 如今, 這條被稱為“國際快車”的線路已經整整運行了 100 年。

1917 年 4 月 21 日下午 2 點, 從曼哈頓大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開出的 7 號列車首次開往了皇后區新的終點站 Corona 。

當時, 7 號線在皇后區增加了 11 個車站, 每天運送的乘客只有 1.5 萬人次。 10 年後的 3 月 14 日, 7 號線地鐵的終點站延長至法拉盛和時代廣場, 成為了今天的雛形。 60 年代, 紐約舉辦“世界博覽會”, 帶來了超過 5000 萬人次的遊客, 而 7 號線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交通功能。

如今, 7 號線在皇后區有 22 個站, 每天運送的乘客超過 50 萬人次, 列車達 622 趟。 它從皇后區法拉盛主街出發, 穿過東亞、拉美、南亞等移民地區, 終止于曼哈頓哈德森院。 因為 7 號線穿過的移民區涵蓋了南美洲、中美洲、中國、印度、義大利、韓國、墨西哥、巴基斯坦、羅曼尼亞和越南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 它被稱為“國際快車”。 1999 年, 白宮千禧年理事會還指定它為“國家千年之路”。

來自:維琪百科

因此,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自然不會放過 7 號線這趟彙聚多元文化的列車, 它成為研究移民文化的絕佳場域。 4 月 18 日, 人類學家 Stéphane Tonnelat 和社會學家 William Kornblum 就在美國出版了一本新書《國際快車:七號線上的紐約人》(International Express: New Yorkers on the 7 Train)。

其中, Stéphane Tonnelat 來自法國。

他不僅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在巴黎楠泰爾(Nanterre)大學的研究員, 還是線上期刊 Métropolitiques 的編輯。 曾著有《L'art en chantier》 (2016)。 William Kornblum 則是紐約城市大學的社會學榮休教授, 著有《藍領社區》(Blue Collar Community , 1975)、《城中之海:從水的邊緣理解紐約》(At Sea in the City: New York from the Water's Edge , 2002)和《變化世界中的社會學》(Soci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 2011 第 9 版)。

據《大西洋月刊》旗下網站 City Lab 報導, 新書是一本關於紐約地鐵 7 號線上乘客的民族志。 兩位學者深描了這條線路和它的乘客, 探討了在地鐵這樣的公共空間內種族和文化的問題等。 不同種族、民族、年齡和經濟狀況的人都彙集於此, 他們成為現代城市多元性的集中體現。 通過研究這些乘客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可以揭示公共交通在分享和塑造城市認同所起的作用等。

來自:columbia

為了寫作此書, Stéphane Tonnelat 和 William Kornblum 每天往返於 7 號線, 做了大量的觀察、訪談和筆記。 在他們看來, 地鐵這種日益發展的文明幫助新來者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有了在家的感覺。 他們將其稱為“交通中的情境社區”(situational community in transit)。

不過, 地鐵上同樣會帶來一些問題, 尤其是對青少年和女人。 所以, Stéphane Tonnelat 和 William Kornblum 覺得, 社會科學家和城市規劃者應該增強移民的城市生活合作經驗,

緩和文化變遷的進程。

此外, 為了慶祝紐約地鐵 7 號線 100 年的生日, 紐約交通博物館(New York Transit Museum)還將於 7 月 29 日在中央車站的畫廊開放名為“Minutes to Midtown”的展覽。

題圖來自:維琪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