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元璋不顧劉伯溫反對,堅持奉韓林兒為主,賺得十二年統一南方

韓林兒在劉福通的擁戴下, 自稱小明王, 國號宋, 建元龍鳳。 朱元璋一直在名義上奉韓林兒為主, 即便是佔據南京之後, 還在中書省設立韓林兒的座位,

每到逢年過節, 朱元璋和大小文武官員都要向這個空座位行禮, 唯獨劉伯溫就不去!劉伯溫認為韓林兒不過是一個碌碌無為之輩, 用劉的話說就是“一個牧豎, 奉人何為?”平常對劉伯溫言聽計從的朱元璋唯獨這件事情不聽劉伯溫的, 因為他接受了朱升的建議“緩稱王”, 讓韓林兒、劉福通在北面抵擋最強大的元朝軍隊, 而自己則騰出手來統一南方。 正因為韓林兒、劉福通在北方發揮了屏障作用, 朱元璋才能相對從容的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和陳友定, 一舉統一南方, 為北伐和統一全國作好準備。

朱元璋正式接管郭子興一部, 文有李善長、馮氏兄弟, 武有徐達、湯和、胡大海、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以及巢湖水師,

坐擁三城之地, 兵多將廣, 開始向南發展。

(一)佔據太平

朱元璋藉巢湖水師之力、常遇春之勇, 奪下採石磯, 攻佔太平城(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 自此在長沙以南擁有了進軍集慶(南京)的橋頭堡。 在太平城, 文官陶安、李習、汪廣洋等來附,

朱元璋設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

(二)佔領集慶

在太平城下, 朱元璋擊敗降元起義軍陳埜先部, 借刀殺人剪除了郭子興在軍中最後的勢力——郭天敘、張天佑, 收降了陳埜先兒子陳兆先及部下康茂才等部眾三萬六千人, 用馮國用、徐達、常遇春等為將, 一舉攻下集慶城。

攻下集慶城後, 改集慶路為慶天府, 置元帥府, 以廖永安為元帥, 收穫得儒士文官夏煜、孫炎、楊憲等十多人。

佔領集慶後, 以徐達、湯和為一路, 向東攻克鎮江等地;以鄧愈等為一路, 向南攻克文德路, 設廣興府(今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

(三)敗張士誠

徐達、湯和打下鎮江以後,

朱元璋地盤開始與張士誠地盤接壤。 張士誠派兵進攻鎮江, 被徐達打敗;隨後進攻宜興得手, 守將耿君用(耿炳文父親)戰死。 徐達南下兵發常州, 用計打敗張士誠部。 張士誠派人求和, 不久又犯常州。

朱元璋大怒, 兵發五路進逼張士誠:一路為耿炳文部, 向東南進攻長興;二路為俞通海、張德勝部, 率水師向東南進駐太湖;三路為張鑒、何文正部, 向東北進攻泰興;四路為趙繼祖、郭天祿、吳良部, 向東進攻江陰;五路為徐達、常遇春部, 率部自鎮江南下常州。

五路大軍均大獲全勝, 耿炳文部佔據長興, 俞通海部大敗張士誠太湖水師, 張鑒部奪得泰興, 趙繼祖部奪得江陰, 徐達、常遇春部奪常州、甯國、宣城, 朱元璋親征甯國, 收猛將朱亮祖。朱元璋複派鄧愈、胡大海部向南進攻徽州(今安徽黃山市),奪下徽州之後進而進攻江西婺源;派徐達、常遇春進兵常熟,打敗張士誠親弟弟張士德,之後打敗張士誠另一個弟弟張士信,佔據太湖之濱的宜興,此間死了巢湖水軍頭領廖永安;派繆大亨率軍渡江北上奪了揚州。

在東攻張士誠的同時,朱元璋派常遇春、廖永忠、李文忠西進,奪取銅陵、池州,自此朱元璋勢力與陳友諒勢力開始接壤。

(四)滅陳友諒

在與張士誠開戰的同時,朱元璋開始與陳友諒交戰,此時的朱元璋是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可謂腹背受敵。

常遇春奪下池州後不久,陳友諒部下猛將趙普勝率部奪回池州。朱元璋調徐達、俞廷玉、俞通海、趙德勝部用計打敗趙普勝奪下池州,進而西進奪取安慶,在安慶損了大將俞廷玉,後朱元璋用反間計,誘使陳友諒自毀長城殺了趙普勝。

趁朱元璋率部東征之機,陳友諒率部攻陷太平府,猛將黑將軍花雲戰死。在太平,陳友諒殺死徐壽輝,稱帝,國號漢,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陳友諒本來想邀請張士誠一起進攻南京,但張士誠被朱元璋打得嚇破了膽,不敢應承,使得朱元璋東部壓力稍減,得以全身心準備與陳友諒的大決戰。

面對陳友諒大兵壓境,朱元璋一方面命令胡大海在陳友諒南面進攻信州,一方面在南京用計大勝陳友諒,進而奪回太平、安慶,攻下陳友諒老巢江州,把陳友諒趕到了武昌。奪下江州後,朱元璋接受南昌守帥胡廷瑞投誠,一舉拿下江西大部。

陳友諒兵敗之後,大興舟師捲土重來。趁朱元璋北上救援小明王韓林兒之時,舉後六十萬孤注一擲進攻南昌。幸虧南昌守將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兒)拼死守城,一座孤城守了八十五天。朱元璋回師江西,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水師作最後的決戰。朱元璋用劉伯溫計,射殺陳友諒,進而奪下武昌,收降陳友諒子陳理。在此期間,朱元璋建國吳、即王位,任命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劉伯溫為太史令。

(五)俘張士誠

朱元璋在西面與陳友諒作殊死拼爭之時,東邊戰事並未停歇。張士誠投降元朝之後,派大將呂珍在後方進攻韓林兒部,朱元璋率部救援大敗呂珍,但也給了陳友諒圍攻南昌的可乘之機。在朱陳大戰之際,張士誠派兵進駐安徽北部,也稱吳王。

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後,派徐達、常遇春取淮東,奪回泰州、濠州,攻下高郵、淮安、興化,自經南京北面盡歸朱元璋。江北戰事剛平,朱元璋向東南浙江進軍,剪除張士誠羽翼,派徐達、常遇春攻湖州、李文忠攻杭州、華雲龍攻嘉興,三路大軍大獲全勝,徐達、常遇春、郭興、華雲龍、湯和、王弼、張溫、康茂才、耿炳文、仇成、何文輝十將率十路大軍圍困張士誠老巢平江(今江蘇蘇州),另有俞通海率部攻佔太倉、昆山、崇明、嘉定等城,平江城週邊全部被朱元璋部佔領,平江成為一座孤城。平江城破,張士誠殺死自己的妻妾侍女後準備自縊而死,但沒有死成,被俘虜至南京,最後在南京城還是自縊身亡。

(六)降方國珍

方國珍素無大志,經常在義軍、元廷中搖擺不定,得知朱元璋實力大增後,一直與朱元璋交好但又不投降。朱元璋首先派文官夏煜、楊憲前往招降,後派湯和、吳楨、廖永忠、朱亮祖等部出師征討,各部先後攻佔紹興、余姚、上虞、定海、慈溪,方國珍見毫無勝機,遂上表乞降,朱元璋同意並加封其兩子為官,方國珍得以善終,相比陳友諒、張士誠,倒還算一個識時務者!

(七)殺陳友定

在進攻方國珍的同時,朱元璋安排胡廷美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率師從陸路進攻福建;湯和打敗方國珍後,從海上進攻陳友定。陳友定兵敗城破,自殺未果,被俘送往南京,朱元璋恨其殺害了處州守將胡深,將其梟首。

(八)平定湖廣

打敗陳友諒之後的朱元璋已經有足夠的將領、軍隊和糧草保證多個戰場同時開打,他派遣楊景、周德興、張彬進攻湖南及兩廣。楊景部先後奪得永州、靖江、郴州、賓州、象州(今廣西來賓市)。同時,朱元璋再派廖永忠、陸仲亨、朱亮祖率部進攻廣東,先後收降東莞,攻克廣州、梧州(廣東梧州),兩廣盡收入囊中。

朱元璋從1356年攻下南京,到1367年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歷時12年,自此南方再無勢力可與朱元璋抗衡,朱元璋開始謀劃北伐大業,開啟他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征程,次年即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與此同時,韓林兒、劉福通於1355年開始三路北伐,消耗了元朝大部分的兵力,到1363年韓、劉部才被元兵及張士誠部呂珍剿滅,為朱元璋贏得了蕩平南方的大好戰略期。

收猛將朱亮祖。朱元璋複派鄧愈、胡大海部向南進攻徽州(今安徽黃山市),奪下徽州之後進而進攻江西婺源;派徐達、常遇春進兵常熟,打敗張士誠親弟弟張士德,之後打敗張士誠另一個弟弟張士信,佔據太湖之濱的宜興,此間死了巢湖水軍頭領廖永安;派繆大亨率軍渡江北上奪了揚州。

在東攻張士誠的同時,朱元璋派常遇春、廖永忠、李文忠西進,奪取銅陵、池州,自此朱元璋勢力與陳友諒勢力開始接壤。

(四)滅陳友諒

在與張士誠開戰的同時,朱元璋開始與陳友諒交戰,此時的朱元璋是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可謂腹背受敵。

常遇春奪下池州後不久,陳友諒部下猛將趙普勝率部奪回池州。朱元璋調徐達、俞廷玉、俞通海、趙德勝部用計打敗趙普勝奪下池州,進而西進奪取安慶,在安慶損了大將俞廷玉,後朱元璋用反間計,誘使陳友諒自毀長城殺了趙普勝。

趁朱元璋率部東征之機,陳友諒率部攻陷太平府,猛將黑將軍花雲戰死。在太平,陳友諒殺死徐壽輝,稱帝,國號漢,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陳友諒本來想邀請張士誠一起進攻南京,但張士誠被朱元璋打得嚇破了膽,不敢應承,使得朱元璋東部壓力稍減,得以全身心準備與陳友諒的大決戰。

面對陳友諒大兵壓境,朱元璋一方面命令胡大海在陳友諒南面進攻信州,一方面在南京用計大勝陳友諒,進而奪回太平、安慶,攻下陳友諒老巢江州,把陳友諒趕到了武昌。奪下江州後,朱元璋接受南昌守帥胡廷瑞投誠,一舉拿下江西大部。

陳友諒兵敗之後,大興舟師捲土重來。趁朱元璋北上救援小明王韓林兒之時,舉後六十萬孤注一擲進攻南昌。幸虧南昌守將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兒)拼死守城,一座孤城守了八十五天。朱元璋回師江西,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水師作最後的決戰。朱元璋用劉伯溫計,射殺陳友諒,進而奪下武昌,收降陳友諒子陳理。在此期間,朱元璋建國吳、即王位,任命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劉伯溫為太史令。

(五)俘張士誠

朱元璋在西面與陳友諒作殊死拼爭之時,東邊戰事並未停歇。張士誠投降元朝之後,派大將呂珍在後方進攻韓林兒部,朱元璋率部救援大敗呂珍,但也給了陳友諒圍攻南昌的可乘之機。在朱陳大戰之際,張士誠派兵進駐安徽北部,也稱吳王。

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後,派徐達、常遇春取淮東,奪回泰州、濠州,攻下高郵、淮安、興化,自經南京北面盡歸朱元璋。江北戰事剛平,朱元璋向東南浙江進軍,剪除張士誠羽翼,派徐達、常遇春攻湖州、李文忠攻杭州、華雲龍攻嘉興,三路大軍大獲全勝,徐達、常遇春、郭興、華雲龍、湯和、王弼、張溫、康茂才、耿炳文、仇成、何文輝十將率十路大軍圍困張士誠老巢平江(今江蘇蘇州),另有俞通海率部攻佔太倉、昆山、崇明、嘉定等城,平江城週邊全部被朱元璋部佔領,平江成為一座孤城。平江城破,張士誠殺死自己的妻妾侍女後準備自縊而死,但沒有死成,被俘虜至南京,最後在南京城還是自縊身亡。

(六)降方國珍

方國珍素無大志,經常在義軍、元廷中搖擺不定,得知朱元璋實力大增後,一直與朱元璋交好但又不投降。朱元璋首先派文官夏煜、楊憲前往招降,後派湯和、吳楨、廖永忠、朱亮祖等部出師征討,各部先後攻佔紹興、余姚、上虞、定海、慈溪,方國珍見毫無勝機,遂上表乞降,朱元璋同意並加封其兩子為官,方國珍得以善終,相比陳友諒、張士誠,倒還算一個識時務者!

(七)殺陳友定

在進攻方國珍的同時,朱元璋安排胡廷美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率師從陸路進攻福建;湯和打敗方國珍後,從海上進攻陳友定。陳友定兵敗城破,自殺未果,被俘送往南京,朱元璋恨其殺害了處州守將胡深,將其梟首。

(八)平定湖廣

打敗陳友諒之後的朱元璋已經有足夠的將領、軍隊和糧草保證多個戰場同時開打,他派遣楊景、周德興、張彬進攻湖南及兩廣。楊景部先後奪得永州、靖江、郴州、賓州、象州(今廣西來賓市)。同時,朱元璋再派廖永忠、陸仲亨、朱亮祖率部進攻廣東,先後收降東莞,攻克廣州、梧州(廣東梧州),兩廣盡收入囊中。

朱元璋從1356年攻下南京,到1367年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歷時12年,自此南方再無勢力可與朱元璋抗衡,朱元璋開始謀劃北伐大業,開啟他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征程,次年即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與此同時,韓林兒、劉福通於1355年開始三路北伐,消耗了元朝大部分的兵力,到1363年韓、劉部才被元兵及張士誠部呂珍剿滅,為朱元璋贏得了蕩平南方的大好戰略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