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銷量不濟,技術不強,北汽新能源憑什麼砸下新能源車"第一股"

在歷經了數年經由政策刺激帶來的繁榮之後, 新能源車的刹車和“間歇性衰退”, 頗有些來勢洶洶。

今年1-2月, 在新能源車中央財政補貼大幅退坡、地方補貼政策久未落地的情況下, 新能源車銷量立即“現了原形”, 走勢不佳。

1月, 我國新能源汽車環比暴跌87%。 2月資料儘管還未全部出爐, 但從部分已經公佈銷量的車企看, 大跌依然是主旋律。

當自主研發、海外並購等都無法使中國車企的“核心技術”有質的飛躍的時候, 交給資本市場, 以及員工持股計畫, 成為了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另一種嘗試。 這一次, 想首先吃這口螃蟹的人是北汽新能源。

中國資本市場新能源汽車第一股?

新能源車何去何從, 在眼下這個節骨眼上, 真成了非常棘手的問題。 困境之下, 不如把這個問題丟給資本, 丟給“企業所有制改革”, 以及“身在其中”的從業者們——譬如員工, 或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來看看北汽新能源把自己奉為“中國資本市場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的幾個重要論據。

1、北汽新能源將成為北京第一個進行員工持股試點的國有企業。 國有資本繼續減持近10%, 成立員工持股公司, 員工持股不超過1%。

——點評:員工參與持股, 說的時髦一點叫“員工持股計畫”, 說的土一點就是“包乾到戶”的另一個版本, 以後企業利益直接和個人收益掛鉤, 這或能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 對企業來說確實算是好事。

2、北汽新能源自成立以來, 經歷了股改、混改, 對體制機制進行創新, 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點評:正所謂船大難掉頭, 北汽新能源走出這一步, 只能算開了個好頭, 離“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飯得一口一口吃。 這和觀致汽車創立時說自己是新型企業是一個道理——說和成為, 是兩個概念, 需要積累, 過程也許很痛苦, 或者漫長。

3、北汽新能源2016年完成A輪30億的融資, 2017年計畫進行B輪80億的融資, 計畫在2018年上市。

——點評:順利融資, 這絕對是利好消息, 但盈利能力更加的關鍵, 如何盈利?這是很大的問題。

因此, 如果北汽新能源就是靠上述這些辦法, 拿下“中國資本市場新能源汽車第一股”這頂帽子, 相信多數人會發出“呵呵”兩聲。

北汽新能源核心技術過關嗎

這個問題事實上包括兩個方面:1、全球的電池技術是否已經過關能夠輕鬆擊敗傳統汽車的里程問題;其二, 北汽新能源本身對核心技術的掌控, 以及不具備核心技術的情況下,

整合的能力如何?

決定新能源汽車是否能夠盈利的關鍵, 依然是“核心技術”, 包括兩個方面, 1、技術是否夠好, 比如續駛里程問題;2、從成本上考慮進行大規模市場推廣是否可行。 ——而現在一眾新能源車企盈利的核心點是:財政補貼。 靠財政補貼獲利, 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根據北汽股份2015年年報顯示, 2015年北汽新能源共獲得來自政府的新能源補貼11.22億元, 占北汽股份淨利潤的1/3。 這樣的狀況適合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 一旦補貼退去, 那些還未能依靠市場手段立足的企業該如何繼續生存都將是問題。

中國汽車產業很多時候都是政策先行, 如今新能源車汽車的發展同樣如是, 理由是:國家需要節能環保, 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等等。

——而從“使用需求”來說, 新能源車遠不如傳統汽車, 這也是普通消費者對新能源車不感冒的根本原因。

所以當2017年新能源車的中央財政補貼大幅退坡、地方政策遲遲不能落地的情況下, 新能源車銷量大跌也在情理之中。

導致“用戶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根本原因包括:電池續航里程不夠, 或者電池的採購成本過高, 導致車價過高。 說白了, 就是“核心技術”還不過關。

北汽新能源在這方面的競爭力如何呢?

公開資料顯示, 北汽新能源採用的三元鋰電池, 生產商是BESK(北京電控、韓國SK集團 和北汽集團三方共同出資成立), 採用的是韓國SK的技術, 也就是說, 技術是韓國的, 中方並不掌握核心技術。

北汽新能源採用的另外兩種電池分別是鋰離子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 而這些電池分別採購自波士頓、富士康等企業。除此之外,電機、電控、整車控制器、動力系統等,大多數來自於海外市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不僅北汽新能源,國內其他新能源車企的情況大致相當。不僅如此,這些“核心部件和技術”,其本身的成本亦十分高昂,讓消費者自掏腰包買單是不可能的事。

最為致命的是,最關鍵的電池技術不在自己手裡,這和國產傳統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不夠好,甚至完全未能掌握核心技術是一回事。在這種狀況下,即便資本市場把北汽新能源砸成“第一股”,也不免有一種大而不強、外強中乾的感覺。

看好和看空均能找到支撐點

從市場角度來看,用“內憂外患”來形容我國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不為過。

2月11日,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發佈的資料顯示,1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銷量為5,423輛,環比暴跌87%,同比下跌61%,35款在售車型15款銷量為0。

以銷量最好的比亞迪為例,根據比亞迪官方公佈的統計資料,2017年1月,比亞迪銷量為2.86萬輛,相較去年同期的5.33萬輛,同比跌幅高達46.1%。其中,比亞迪主推的兩款新能源汽車秦和唐在1月份僅賣出208輛和278輛。

2月份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部分已經公開的資料顯示,江淮汽車2月純電車型銷量僅為125輛,同比下降89.42%;

北京汽車2月份的資料,新能源汽車同比下降35.93%。2017年1-2月,北京汽車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026輛,同比下滑41.82%。

2016年的資料,當年北汽新能源共銷售純電動汽車52,187輛。北汽新能源制定的2017年銷量目標是17萬輛,但1-2月兩月銷量僅完成2017年目標1.2%,形勢極其不樂觀。

如果銷量最終達不到預期,也就意味著企業無法通過規模效應來攤薄成本,資本市場一旦看空,上市之路或將會變得遙遙無期,這都不是沒有可能。屆時,北汽新能源,這個“假想中”的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真的會來如約而來嗎?

不過,不管如何,北汽新能源跨出的這一“小步”,依然值得鼓勵。

第一,北汽新能源上市之後,通過資本市場來推動企業發展,不僅解決了“錢”的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更加透明的監管,這比國家鼓勵、政府支持、財政補貼等等一攬子方案更加科學合理。

其二,北汽新能源推出的員工持股計畫,儘管股比不足1%,但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這也是互聯網企業、新經濟模式常常使用的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的好辦法——把企業利益和普通員工掛鉤。

至於汽車核心技術上的本質飛躍和長足進展,也許眼下的狀況略有不如意的地方,但長遠看,資本和用戶倒逼技術升級是必然的結果。

譬如“世界的汽車新軍,中國眼下的強者”吉利汽車,從0起步到最終收購了世界知名品牌富豪,還推出了高端品牌LYNK & CO,從這個角度看,北汽新能源也許是正在升起的冉冉新星。

而這些電池分別採購自波士頓、富士康等企業。除此之外,電機、電控、整車控制器、動力系統等,大多數來自於海外市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不僅北汽新能源,國內其他新能源車企的情況大致相當。不僅如此,這些“核心部件和技術”,其本身的成本亦十分高昂,讓消費者自掏腰包買單是不可能的事。

最為致命的是,最關鍵的電池技術不在自己手裡,這和國產傳統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不夠好,甚至完全未能掌握核心技術是一回事。在這種狀況下,即便資本市場把北汽新能源砸成“第一股”,也不免有一種大而不強、外強中乾的感覺。

看好和看空均能找到支撐點

從市場角度來看,用“內憂外患”來形容我國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不為過。

2月11日,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發佈的資料顯示,1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銷量為5,423輛,環比暴跌87%,同比下跌61%,35款在售車型15款銷量為0。

以銷量最好的比亞迪為例,根據比亞迪官方公佈的統計資料,2017年1月,比亞迪銷量為2.86萬輛,相較去年同期的5.33萬輛,同比跌幅高達46.1%。其中,比亞迪主推的兩款新能源汽車秦和唐在1月份僅賣出208輛和278輛。

2月份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部分已經公開的資料顯示,江淮汽車2月純電車型銷量僅為125輛,同比下降89.42%;

北京汽車2月份的資料,新能源汽車同比下降35.93%。2017年1-2月,北京汽車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026輛,同比下滑41.82%。

2016年的資料,當年北汽新能源共銷售純電動汽車52,187輛。北汽新能源制定的2017年銷量目標是17萬輛,但1-2月兩月銷量僅完成2017年目標1.2%,形勢極其不樂觀。

如果銷量最終達不到預期,也就意味著企業無法通過規模效應來攤薄成本,資本市場一旦看空,上市之路或將會變得遙遙無期,這都不是沒有可能。屆時,北汽新能源,這個“假想中”的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真的會來如約而來嗎?

不過,不管如何,北汽新能源跨出的這一“小步”,依然值得鼓勵。

第一,北汽新能源上市之後,通過資本市場來推動企業發展,不僅解決了“錢”的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更加透明的監管,這比國家鼓勵、政府支持、財政補貼等等一攬子方案更加科學合理。

其二,北汽新能源推出的員工持股計畫,儘管股比不足1%,但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這也是互聯網企業、新經濟模式常常使用的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的好辦法——把企業利益和普通員工掛鉤。

至於汽車核心技術上的本質飛躍和長足進展,也許眼下的狀況略有不如意的地方,但長遠看,資本和用戶倒逼技術升級是必然的結果。

譬如“世界的汽車新軍,中國眼下的強者”吉利汽車,從0起步到最終收購了世界知名品牌富豪,還推出了高端品牌LYNK & CO,從這個角度看,北汽新能源也許是正在升起的冉冉新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