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譚嗣同墓:當年他慷慨赴死,為改革犧牲,康有為是怎麼說的?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士, 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其所著的《仁學》, 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 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 主辦《湘報》, 又宣導開礦山、修鐵路, 宣傳變法維新, 推行新政。

光緒二十四年, 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 同年9月慈禧發動政變, 連發諭旨, 囚困光緒帝, 捉拿維新派。 聽此消息, 譚嗣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 多方活動, 籌謀營救光緒帝。 但措手不及, 計畫均告落空。

被捕的前一天, 有幾位日本志士苦苦勸他東渡, 譚嗣同不聽;再三勸他, 他則慨然而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 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 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 請自嗣同始。 ”後從容就義。

譚嗣同就義時, 神態自若, 高聲吟道:“有心殺賊, 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時年33 歲。

遠在日本的康有為聞訊後, 為之扼腕, 專作《六哀詩》以示懷念, 其中寫道:“複生奇男子, 神劍吐光瑩;長虹亙白日, 紫瀾卷蒼溟。 ”後來又如此讚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 負萬夫之勇, 學奧博而文雄奇,

思深遠而仁質厚, 以天下為己任, 以救中國為事, 氣猛志銳。 ”

譚嗣同遇難的消息迅速傳揚開來, 他生前的同鄉好友唐才常聞訊後, 失聲痛哭, 立即由漢口赴上海, 欲北上京城收屍。

而譚嗣同遺體已被京城瀏陽會館的老長班劉風池及羅升、胡理臣冒險從刑場上搶出, 用多年的積蓄購棺殯殮, 於10 月中旬南下湖南。 唐才常遂作一挽聯致哀:“與我公別幾許時, 忽警電飛來, 忍不攜二十年刎頸交, 同赴泉台, 漫贏將去楚孤臣, 簫聲嗚咽;近至尊剛十餘日, 被群陰構死, 甘永拋四百兆為奴種, 長埋地獄, 只留得扶桑三傑, 劍氣摩空。 ”72 個字, 字字淚恨交加。

光緒二十五年, 他的遺骸運回原籍, 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譚嗣同墓地占地面積約160平方米。

墓呈半圓形, 小圓扁卵石鋪蓋塚頂, 三面立石柱, 青石板圓圍。 前有拜台, 兩側護圍, 成八字狀。 後立墓碑三通, 祁陽石質, 主碑刻楷書碑文:"清故中憲大夫譚公複生府君之墓", 高2米, 寬0.7米。 墓地前方有石馬、石虎各一, 華表一對, 鐫刻聯語:"亙古不磨, 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 群山奔赴若波濤"。

近一個世紀來, 譚嗣同的墓、祠雖屢經兵火、風雨的毀蝕, 特別是十年浩劫的破壞, 幾近荒蕪。 但譚嗣同為祖國免受外國淩辱而獻身的業績, 是永載史冊的。

本世紀80 年代後, 當地政府及群眾及時修復了譚嗣同墓, 拜台的下方增築護坡, 並修85級水泥磚石踏步的山徑, 以供後人瞻仰、憑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