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之所以滅亡,跟小國的一場七年之戰有很大關係,完全拖垮大明

1588年, 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 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 決定對外發兵, 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1] 3月, 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 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 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 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 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

朝鮮由於朋黨之爭, 對侵略者無力組織抵抗。 數量不多的政府軍接連失利。 日本人擊潰了朝鮮的一支8000人的部隊的抗擊, 奪取了全寧山口, 在忠州城又擊潰了另一支朝鮮部隊, 迅速逼近漢城。 朝鮮宣祖李昖倉皇出奔平壤, 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 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 此時完成張居正改革, 國庫充盈, 革弊施新, 但是張居正病逝後, 萬曆帝突然消極怠政, 此時朝中大臣黨派林立, 鬥爭激烈, 但國力並未出現顯著衰退。 萬曆皇帝認為“倭寇之圖朝鮮, 意實在中國, 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因此, 便答應李昖渡過鴨綠江, 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 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 同時出兵援助朝鮮。

萬曆朝鮮戰爭打了整整七年, 明朝先後出兵三次, 總兵力達到11萬人。 明朝方面雖勝, 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削弱了遼鎮的軍事實力。 此戰後遼鎮的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 短時間無法恢復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 遼東原有兵額95000, 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 也就是說減少了60%;壬辰戰爭後, 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

這恰恰成為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提供了擴展勢力的良機, 蟄伏已久的插漢部蒙古開始猖獗騷擾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便是明證 。 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 在戰後不到50年便滅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