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西醫都沒救得了孫中山

孫中山

1924年11月13日, 孫中山在夫人宋慶齡等人陪同下離開廣州, 之後經上海至日本神戶訪問。 次月4日, 一行人抵達天津。 在津期間,

孫中山因風寒而肝病復發, 在療養20餘日後, 仍堅持於12月底前往北京。 3個月後, 也就是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在京病逝。 在明知自己重病纏身的情況下, 孫中山為何要執意赴京?其生命中的最後歲月, 又是如何度過的?

抱病北上

1924年的中國並不太平。 這一年9月, 南方爆發江浙戰爭;10月, 北方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華大地兵火連城, 軍閥間打得不亦樂乎。

馮玉祥政變成功後, 隨即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後者接電後欣然同意, 決定隨即北上, 以促進國家和平統一。

正當孫中山整裝待發時, 北京政局再度發生變化,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取勝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兵臨京津城下, 馮玉祥的勢力為之一弱。 經過一番實力與權謀的鬥爭後, 張、馮等人達成妥協,

原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被推任為臨時執政。

段祺瑞上臺後, 接過馮玉祥的口號並邀請全國各界名流、軍政要人來北京召開“善後會議”, 以規劃未來中國的制度構架和發展走向。 作為補償, 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向孫中山發出聯名邀請, 請他迅速北上, 商談國是。 孫中山接到電報後, 認為這是民國成立後一次極難得的機會, 有望實行國家和平統一, 於是立刻複電, 表示將在數日後立即北上。

行前, 孫中山發表了兩個重要觀點:一是召集國民會議, 謀求中國的統一與建設;二是廢除以往的中外不平等條約。 北上途中, 孫中山一直強調這兩點, 但段祺瑞在隨後的施政綱領中宣佈“尊重條約, 外崇國信”。 孫中山十分氣惱,

說:“我在外面要廢除不平等條約, 你們在北京, 偏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條約, 這是什麼道理?你們要升官發財, 怕那些外國人, 要尊重他們, 又何必歡迎我!”話雖如此, 孫中山仍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而繼續北上, 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入京。

1924年12月31日, 在天津停留了20多天后, 孫中山扶病前行。 入京後, 孫中山發表宣言, 稱自己“此次來京, 曾有宣言, 非爭地位權利, 乃為救國”。 讓人覺得有些遺憾的是, 因為病體不支, 孫中山在北京飯店做了一個簡短的講話後, 即再未公開露面。 就在抵京當晚, 協和醫院的德國醫生克禮·狄博爾很快來到北京飯店, 與從天津過來的德國大夫施密特會診後一致認為, 孫中山所患的恐怕是“最烈肝病”,

情況不容樂觀。

診療風波

5日後, 克禮等7人再次為孫中山會診後建議施行手術, 但孫中山只同意以內科方法治療而不願意手術, 其原因有二:一是覺得自己的病情或許還不至於如此嚴重;二是當時的政治局勢不允許, 孫中山仍希望進一步努力。 醫生們商議後, 也只能尊重孫中山的意見。

從這天起, 孫中山開始接受注射治療, 最初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其病情有所穩定, 睡眠也有好轉。 但是, 這樣的情況只持續了半個月, 1月21日後孫中山的病勢驟然加重, 克禮發現其眼球中有黃暈而意識到肝臟中的膿將侵及其他部位, 於是立即會同其他醫生, 緊急商議手術方案。

1月26日, 在宋慶齡的陪同下, 孫中山由北京飯店轉入協和醫院。

當日下午6點, 由外科主任邰樂爾為孫中山主刀, 施行手術割治。

孰料, 在將孫中山的腹壁切開後, 眼前的情況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整個肝臟表面佈滿大大小小的黃白色結節, 而且整個腹腔內臟器粘連在一起, 根本無法手術。 在此情況下, 邰大夫從肝上取出小塊組織做活檢標本並將肝部的膿吸出後即將傷口縫合, 整個手術進行了25分鐘。

事後, 德、美、俄三國醫生對孫中山的肝組織活檢標本進行了化驗, 最終結論是:孫中山患的是肝癌, 而且已處晚期。 據醫生們的判斷, 孫中山的肝病至少已潛伏了10年以上, 孫本人也自述在1916年後時常感到胃部不舒服, 但當時一直是當作胃病來治, 這或許就是其肝癌的肇始。

手術後的最初幾天, 孫中山反應良好,但在短暫的穩定後,病情再度急轉直下。2月16日,院方在征得同意後啟用鐳錠進行放射治療,以阻止癌細胞蔓延,這是當時所能採取的最後辦法了。遺憾的是,鐳療射近45小時後,病狀仍未見任何好轉,院方至此已是無能為力。

在此情況下,張靜江等人極力主張請中醫治療,但湯爾和等西醫堅決反對中醫療法,其所在的協和醫院也態度強硬地表示,如要服用中藥,就必須搬出醫院,即便顯貴如孫中山者,也不能例外。

2月18日,孫中山因病情加重而搬出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改由中醫治療。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曾共同診視一周並開出方劑,孫中山在服藥兩劑後情況有所好轉,但數日後,孫中山又停止服用中藥而繼續用西醫之法利尿、止瀉等對症處理。延至3月12日淩晨,孫中山突然頻繁輾轉,氣息越來越微弱。彌留之際,孫中山簽署遺囑並不斷重複著“和平、奮鬥、救中國”等語。9時30分,孫中山停止了呼吸,終年59歲。

北大校長蔣夢麟回憶孫中山病危時曾談起對中醫的看法:“他說,他本身是醫生,他知道現代醫藥束手時,中醫的確有時也能治好疑難病症。他說:‘一隻沒有裝羅盤的船也可能到達目的地,而一隻裝了羅盤的船有時反而不能到達。但是我寧願利用科學儀器來航行。’朋友仍舊一再勸他吃點中藥,他不忍過於拂逆朋友的好意,最後終於同意了。”孫中山不願看中醫並不奇怪,他早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對中醫有所抵觸也在所難免。

孫中山病逝後,遺體被運回協和醫院做防腐處理並進行胸腹腔解剖。待新的檢驗報告出來後,醫生們得出與此前不同的診斷結果,即認為孫中山的病是癌細胞侵入肝體後阻塞膽管,並向肺、腹膜及腸廣泛性轉移所形成,其關鍵的病變部位在膽囊和膽管,即膽囊腺癌,但此刻為時已晚了。(來源|文史博覽·文史 作者|袁鳳)

孫中山反應良好,但在短暫的穩定後,病情再度急轉直下。2月16日,院方在征得同意後啟用鐳錠進行放射治療,以阻止癌細胞蔓延,這是當時所能採取的最後辦法了。遺憾的是,鐳療射近45小時後,病狀仍未見任何好轉,院方至此已是無能為力。

在此情況下,張靜江等人極力主張請中醫治療,但湯爾和等西醫堅決反對中醫療法,其所在的協和醫院也態度強硬地表示,如要服用中藥,就必須搬出醫院,即便顯貴如孫中山者,也不能例外。

2月18日,孫中山因病情加重而搬出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改由中醫治療。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曾共同診視一周並開出方劑,孫中山在服藥兩劑後情況有所好轉,但數日後,孫中山又停止服用中藥而繼續用西醫之法利尿、止瀉等對症處理。延至3月12日淩晨,孫中山突然頻繁輾轉,氣息越來越微弱。彌留之際,孫中山簽署遺囑並不斷重複著“和平、奮鬥、救中國”等語。9時30分,孫中山停止了呼吸,終年59歲。

北大校長蔣夢麟回憶孫中山病危時曾談起對中醫的看法:“他說,他本身是醫生,他知道現代醫藥束手時,中醫的確有時也能治好疑難病症。他說:‘一隻沒有裝羅盤的船也可能到達目的地,而一隻裝了羅盤的船有時反而不能到達。但是我寧願利用科學儀器來航行。’朋友仍舊一再勸他吃點中藥,他不忍過於拂逆朋友的好意,最後終於同意了。”孫中山不願看中醫並不奇怪,他早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對中醫有所抵觸也在所難免。

孫中山病逝後,遺體被運回協和醫院做防腐處理並進行胸腹腔解剖。待新的檢驗報告出來後,醫生們得出與此前不同的診斷結果,即認為孫中山的病是癌細胞侵入肝體後阻塞膽管,並向肺、腹膜及腸廣泛性轉移所形成,其關鍵的病變部位在膽囊和膽管,即膽囊腺癌,但此刻為時已晚了。(來源|文史博覽·文史 作者|袁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