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隋煬帝和唐太宗:幹了同樣的3件事,卻一個被罵成渣一個被捧上天

隋煬帝楊廣, 隋朝第二任皇帝, 標籤: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亡國之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第二任皇帝, 標籤:中國史上的千古明君。 這兩個人, 除了帶著親戚關係外, 似乎很難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我們先來看看史書都是怎麼評價這兩位皇帝的。

《隋書》評價隋煬帝:“荒淫無度, 法令滋彰, 教絕四維, 刑參五虐, 鋤誅骨肉, 屠剿忠良, 受賞者莫見其助, 為戮者不知其罪。 嬌怒之兵屢動, 土木之功不息。 ”

《新唐書》評價唐太宗:“唐有天下, 傳世二十, 其可稱者三君, 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 盛哉, 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 比跡湯、武;致治之美, 庶幾成、康。 自古功德兼隆, 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

但實際上, 隋煬帝楊廣離成為唐太宗那樣的盛世賢主非常的近, 如果我們拋開史書的粉飾和謾駡, 就會發現隋煬帝和唐太宗其實非常相似。

首先, 兩人都是年少時就顯露出過人的軍事才華。 隋煬帝20歲即官拜兵馬都討大元帥, 統兵51萬平定陳國;唐太宗在隨父起兵後, 一直是唐軍南征北戰的主力, 同樣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 這兩個人都做過同樣的3件事, 但所遭遇的評價卻截然相反, 一個被捧上了天, 一個被罵成了渣。

第一件事:血腥的登基之路。

楊廣的皇位除了奪自他的親兄弟外, 甚至還有“弑父”之嫌;而李世民的皇位同樣是通過對兄弟的殺戮和對父親的逼迫換來的。

第二件事:遠征高句麗。

隋煬帝一生都致力於開疆拓土, 他攻滅吐谷渾, 把青海納入中國版圖, 又西巡大漠, 成為歷代中原帝王抵達西北最遠的一位;而唐太宗則征服了邊疆各族,

被譽為“天可汗”。

此外, 隋煬帝和唐太宗都認為高句麗的存在對大一統局面是很大威脅, 所以都不惜耗費國力進行遠征, 但可惜兩人都失敗了。

第三件事:猜忌大臣。

唐太宗是著名的納諫之君, 但他晚年同樣陷入了一種偏執和猜忌。

貞觀十三年他懷疑尉遲敬德謀反;十七年砸掉親自為魏征撰寫的墓碑;臨死前又貶李勣。 以至於到了貞觀後期, 唐朝已經出現了“十室九空, 數郡蕭然”的蕭條景象。

而隋煬帝則更不必說, 他過度自信, 好大喜功, 對朝中賢臣心懷忌憚, 堵塞言路, 最終導致民怨沸騰, 王朝崩塌。

那為什麼做了同樣三件事的兩個人,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評價呢?成王敗寇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其實最關鍵的是隋煬帝和唐太宗間的差距。

唐太宗雖然不顧大臣反對執意遠征高句麗,但在失敗後,唐太宗卻能及時調整策略,沒有把戰爭進行到底。此外,唐太宗對於過錯的彌補非常及時和有效,與同樣身為“皇二代”的隋煬帝相比,唐太宗顯然更有賢君的典範,而隋煬帝充其量只能列入有為之君行列。

當然,如果要找出隋煬帝比唐太宗強的地方,也不是沒有。典型的就是隋煬帝的創舉非常多,比如開鑿大運河、推行科舉制等。雖然開鑿大運河有遊山玩水的個人目的在裡頭,但對後世而言,這個大運河的的確確是利在千秋的。

那為什麼做了同樣三件事的兩個人,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評價呢?成王敗寇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其實最關鍵的是隋煬帝和唐太宗間的差距。

唐太宗雖然不顧大臣反對執意遠征高句麗,但在失敗後,唐太宗卻能及時調整策略,沒有把戰爭進行到底。此外,唐太宗對於過錯的彌補非常及時和有效,與同樣身為“皇二代”的隋煬帝相比,唐太宗顯然更有賢君的典範,而隋煬帝充其量只能列入有為之君行列。

當然,如果要找出隋煬帝比唐太宗強的地方,也不是沒有。典型的就是隋煬帝的創舉非常多,比如開鑿大運河、推行科舉制等。雖然開鑿大運河有遊山玩水的個人目的在裡頭,但對後世而言,這個大運河的的確確是利在千秋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