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蠟燭到漢朝才出現:當時極為稀少,屬於珍品

在電視劇《楚漢傳奇》第80集中, 呂雉殺韓信的時候, 說不能違了劉邦的旨意, “五種環境不能殺”, 即“見天、見地、見光、見銅、見鐵”不能殺。 除了有“光”之外, 其餘條件都具備了, 呂雉問他光該怎麼辦?韓信環顧四周明白了, 說“可以把這些燭火都滅了”, 於是韓信死掉了。 從鏡頭上看, 這裡的燭火似乎是蠟燭, 在其他劇情中也多見。

燭火和蠟燭還是不太一樣的。 古代所說的“燭”是一種照明工具, 但不是蠟燭的模樣, 而是類似於火把。 古人講究禮儀, 在別人家做客, 如果天黑還不走的話, 主人會點起火把, 待火燒到木把處時,

客人就應該告辭了, 這叫做“燭不見跋”, “燭”指的是火把, “跋”就是火把的木把。

戰國時候, 又出現了燈。 燈的繁體寫法是“燈”, “登”在古代是一種陶制的容器, 叫“豆”, 平時用來盛放肉醬。 秦漢時期, “登”的形態發生變化, 盤中出現了一根長釘, 用於固定可燃物, 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 為的是擺放更平穩。 因為“登”基本上是青銅製作, 於是就寫成“鐙”。 至於“燈”字,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 點燈時, 人們會將麻繩、葦草、松木條、樹皮等捆起來, 固定在燈的長釘上, 作為撚子, 盤中裝滿動物油脂, 當點燃撚子時, 就可以當照明工具使用了。 有的燈也裝有植物油脂, 不過那是隋唐以後的事了。

現代人說的蠟燭, 到漢朝才出現, 這是《西京雜記》中說的, 西漢初年, 南越王向漢高祖劉邦敬獻了石蜜5斛、蜜燭200枚等,

漢高祖大喜。 研究表明, 其中的蜜燭便是我們現代蠟燭的雛形, 在當時還是屬於進貢呢。 韓愈在《寒食》中寫道“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禁火的時候, 帝王要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賞賜蠟燭, 這說明蠟燭那會兒極為稀少, 屬於珍品。

蠟燭的貴族身份在南北朝稍微降低了一些, 但也主要應用在上層社會, 除了王公大臣, 只要家裡有錢還是能享受到的, 但讓普通百姓家照明使用還是天方夜譚。 唐朝也有文獻記載, 古晉州(今河北省境內)給朝廷上貢的貢品中有蠟燭。 唐皇帝們對宮廷蠟燭很重視的, 設置專人管理。

到了宋朝, 蠟燭出現在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 作為對外交換的一種商品,

說明當時用得已經較為普遍了, 但還是比較珍貴的。 明清鼎盛時期, 對外交流進一步增加, 老百姓才有機會用上蠟燭。

古代沒有電力, 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 但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 家家使用蠟燭照明的情景已經成為老黃曆, 多數是用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裡。

這麼看起來, 《楚漢傳奇》裡的燭火估計是蠟燭, 只是挺美好的東西被呂雉用歪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