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滿漢全席和現在的“炒一功能表”到底哪個更氣派呢?

如今拍攝的清朝宮廷劇裡, 都上演著“滿漢全席”大戲, 把人饞得直流口水。 顧名思義, “滿漢全席”最大特點就是一個“全”字, 也就是說這樣的筵席上, 菜肴葷素的品種齊全、搭配齊全、風味齊全。 那麼, “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筵席呢?它的奢侈程度又到了何種地步?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今官場之菜, 名號有十六碟、八箕、四點心之稱, 有滿漢席之稱, 有八小吃之稱, 有十大菜之稱。 種種俗名, 皆惡廚陋習, 只可用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 以此敷衍……”袁枚的《隨園食單》刻於清乾隆五十七年, 即1792年, 他所說的“今官場”至多也就是該書出版前的官場生態。

由此可見, “滿漢全席”在1792年前開始在官場中形成。 不過這樣的筵席只用于官員迎送、相互宴請。 我對袁枚先生說的“滿漢席”並不陌生, 家鄉人迎媳嫁女舉辦的喜筵, 一般就是“八盤十六碗, 外加四個冷盤”。 我甚至猜測, 家鄉的這種喜筵就是根據袁枚的記載“照葫蘆畫瓢”做出來的。

直到看了徐柯編著的《清稗類抄·飲食》才知道所謂的“滿漢

全席”或“滿漢大席”, 乃是清末出現的一種“燒烤席”。 書中記載:“燒烤席, 俗稱‘滿漢大席’, 筵席中之無上品也。 烤, 以火幹之也。 于燕窩、魚翅諸珍錯外, 必用燒豬、燒方。 豬以全體燒之。 酒三巡則進燒豬, 膳夫、僕人皆衣禮服而入, 膳夫座之專客, 專客起箸, 蓬座者始從而嘗之, 典之隆也。 ”清人顧祿在《桐橋倚棹錄卷十》裡謂:“蘇州酒樓開辦滿漢大席、市肆中賣有滿漢大席。 如燒小豬、哈爾巴肉、燒鴨、燒雞、燒肝等等。 ”“滿漢大席”中的燕窩、魚翅等海鮮, 系東南沿海地區的福建、廣東進貢;燕窩主要來自東南亞、馬來半島, 經福建、廣東水上進口;至於“烤全豬”(又稱“烤乳豬”)、“烤全羊”等,

則來自滿族遊牧習俗的烤肉風味。 民間俗稱的“滿漢大席”, 必有燕窩、魚翅, 而一般以“烤乳豬”為主的筵席, 卻始終沒有“滿漢全席”的稱呼。 辛亥革命後, 隨著全國各地排滿情緒的高漲, “滿漢大席”也改成了“大漢大席”, 但其豪華程度絲毫未減。 史載, 民國初年一桌最鋪張最奢侈的“大漢大席”上了80道菜肴及米飯。 另外, 歷史上真實的清宮筵席並不像電影電視描述得那樣鋪張。 據《大清會典》和《光祿寺則例》記載, 康熙年間, 最昂貴的宮廷筵席, 欽定每桌價銀8兩。 清初1兩白銀的購買力, 約合今天的人民幣400至500元, 按1兩白銀等於500元人民幣的最高比值換算, 康熙皇帝舉辦的最昂貴的筵席, 一桌費用也就相當於現在的4000元。
而皇帝大婚、大軍凱旋、公主出嫁等皇家喜宴以及元旦、萬壽、冬至等三大節的賀筵宴, 欽定每桌費用不得超過4兩4錢3分, 約合今天人民幣2200元左右;宮廷款待進貢的附屬國正、副使臣, 每桌費用不得超過3兩3錢3分, 約合今天的人民幣1700元。 無論是從袁枚、顧祿記載的“滿漢席”菜單看, 還是分析康熙皇帝欽定的宮廷筵席“費用”, 都不難發現, 所謂的“滿漢大席”不僅不“全”不“滿”, 其費用與今天有些“黃金筵”相比, 實為小巫見大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