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論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功與過

石達開是一位倍受爭議的人物。 史學界對他的評價各不一樣, 有的說他功大於過, 有的說他過大於功, 有的說他功過參半, 有的說他是傑出的農民革命英雄, 也有的說他是混進革命隊伍中的階級異己分子。 總之眾說紛紜, 各持一見。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對歷史人物應該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評價, 既不能一鞭子打死, 也不能文過飾非。 我認為他武功卓著, 政績斐然, 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農民革命領袖。 但他身上也存在著許多缺點和錯誤, 特別是1857年5月離京出走以後, 他的錯誤行為, 給太平天國和他自己都造成了嚴重損失。

在這裡我不妨就他的功過是非, 粗淺地談談自己的看法, 藉以抛磚引玉。 首先談談他值得肯定的方面。

一、對敵鬥爭立場堅定。 石達開雖是地主階級家庭出身, 但他處於社會階級矛盾非常激烈的時期, 目睹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活生生的社會現實, 不禁使他心靈中產生了匡世救民的壯志豪情。 他從參加太平天國起義時起, 由廣西到湖南、武漢, 一直打到天京, 身經百戰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 安徽督戰、湖口、九江作戰, 用兵江西, 粉碎江南大營等重大戰役, 更是打得反動派一敗塗地。 甚至從天京分裂出走以後, 也沒有改變他同封建統治階級作鬥爭的嚴正立場, 仍然在太平天國旗幟下, 與地主階級總代表——滿清封建王朝作不屈不撓的鬥爭。

而且在進軍途中, 每攻克一地總是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 打擊官僚、地主、豪坤的封建統治, 剝奪他們的財、米、衣物, 分給窮苦人民和留作軍用。 總之, 他的一生都是為勞動人民而戰, 為打擊封建勢力而戰, 為推翻滿清封建王朝而戰。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 在他自己的革命生涯中, 一貫立場堅定, 儘管敵人軟硬兼施, 從不動搖妥協。 天京“內訌”以後, 曾引起反動派的幻想, 認為石達開為洪秀全所不容, 會有“投誠”之意, 他們一方面乘天京“內訌”元氣大傷之機, 加緊對太平天國根據地的進攻, 一方面用高官厚祿來收買石達開。 當時石達開雖處於國仇家恨的雙重壓力下, 但仍然拋棄個人恩怨,
以民族大義為重, 毅然回師甯國抗擊敵人的進犯, 挽救了太平天國的危局, 徹底打破了敵人的幻想。 大渡河慘敗後, 在四川成都受審, 他盤坐在蒲團上, 面不改容, 怒目而視, 慷慨陳述自己的起義經過和痛斥敵人的殘暴和奸詐。 “其梟傑堅強之氣, 溢於顏面, 而詞氣不亢不卑, 不作搖尾乞憐之語。 自言南面稱王十餘年, 所屠戮官民以千萬計, 今天亡我, 我複何惜一死!”當他被處以淩遲極刑時, 更是“神色怡然”, 表現出一位農民革命領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豪邁氣魄。

然而這些年來, 特別是文革年代, 受極左思潮的影響, 竟對這樣一位農民領袖, 掄起無情大斧, 橫加誅伐, 說他是混進革命隊伍中的地主分子, 說他“懷著個人動機被捲入了農民革命的洪流,

混進了太平天國的領導核心, 竊據了高位, 他的品質惡劣, 居心叵測。 從混進革命隊伍的那一天起, 就給太平天國革命埋下了極大禍根。 ”這種批判太不實事求是, 是唯心主義體系的唯成分論的流毒。 一個人在社會階級鬥爭中的地位, 不是根據個人出身, 而是根據他在社會實踐中的行為來決定。 比如當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劉少奇等同志, 他們也都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 由此可見, 出身不由己, 道路可選擇, 決不能以階級成份來決定一個人的政治生命。 再說石達開生於1831年, 他1847年加入拜上帝會時, 年僅十六歲, 接觸拜上帝教義的思想, 應當還早一點, 那時他還是一位少年, 是不是地主分子,
是很明顯的事, 何況他在家中還經常參加農副業勞動。 因此說, 石達開本身根本談不上是地主分子, 充其量是一個出身于地主家庭中的小知識份子。

那些人之所以大加誅伐石達開的另一個原因, 也許是把帶兵出走的罪責, 完全歸咎到石達開一個人身上, 說他是分裂主義的罪魁禍首。 對於這件事, 我認為也應客觀分析。 此事產生的根源在於洪秀全, 因他經歷“內訌”之後心有餘悸, 生怕異姓王執政對他造成威脅。 石達開回朝輔政, 不是出於洪秀全的初衷, 而是滿朝文武的推舉。 輔政後他疑心更大, 立即加封自己的兩位胞兄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 用來“挾制翼王”。 對石達開的工作橫加干擾, 後來甚至發展到“有陰圖戕害之意。 ”石達開為了不使矛盾公開化,為了避免楊秀清突遭襲擊的不測事件重演,不得不走上率兵出走的道路。也許有人認為應該選擇犯顏直諫或委曲求全的辦法解決。如果犯顏直諫,更會遭致不測後果。因為石達開是首義之王,眾望很高,犯顏直諫只能被洪秀全理解為石達開的篡逼。如果採取委曲求全,也是不可能的事。洪秀全即使明裡不對石達開斥責謾駡,卻暗裡卻用安、福二王“挾制”,處處疑忌他,百般掣阻他,甚至要陰圖戕害他,那也就很難使石達開解除心病,委曲求全了。因為兩種勢力明爭暗鬥,總有一天矛盾會激發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所以說石達開的出走,是被逼出走,是無可非議的事。要說罪責,首先應由洪秀全承擔,因為這一分裂事件,完全是洪秀全一手造成的。至於說石達開出走不應帶走部隊,這種說法也是不合情理的。不帶走部隊。孤身一人出走,不僅再也沒有抗擊清王朝反動勢力的資本,就連自己的人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即使不被敵人殺掉,也會被革命內部的異己者謀殺。

二、武功卓著政績斐然。石達開從廣西進軍湖南途中,他與蕭朝貴共同擔任前敵指揮。蕭朝貴在進攻長沙犧牲後,石達開獨任前敵指揮。他披荊斬棘,勇不可當。當時人們稱讚他說:“太平軍自永安趨湖南,攻長沙,破岳陽、漢陽、武昌,經安徽省而下金陵,與清軍大小數百戰,獨達開所部未嘗挫,清軍稱之曰:“‘石敢當’,所至爭避之。”確實如此,石達開率師從武昌直下金陵途中,大軍所向勢如破竹,連克黃州、九江、安慶、芫湖、東西梁山,直至攻破南京城,為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1853年秋到1856年9月,石達開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西線戰場上督師,西線戰場上的幾次重大軍事行動,都是他親手主持的。

1854年4月,西征軍在湖南湘潭遇上了清軍中最兇狠的敵人——湘軍以後,太平軍連吃敗仗,湘軍乘勝攻擊,一舉奪去湖南的所有據點,接著又攻下武昌,佔領了田家鎮,敵人氣勢洶洶,咄咄逼人,西戰場的局勢非常危急。石達開面臨強大的敵人,認為硬拼不行,只能智取。他對敵我雙方兵力作了詳盡分析,認為我軍戰鬥力雖強,但兵力不足,湘軍之所以這樣囂張,全賴水師強大,要擊敗湘軍水師,又必須有足夠的水師力量,而太平軍水師已被湘軍破壞殆盡,力量極弱。於是“深謀遠慮”的石達開和他的部將羅大綱採取了“堅守不戰,疲憊敵人,乘虛反攻”三要點的作戰方略,他們死守湖口、梅家洲達一月之久,不與敵決戰。在此期間,他們經常使用各種不同的“驚營”戰術,使敵人不能安枕,疲憊不堪。當敵人銳氣盡失之時,石達開主動敞開水卡不塞,讓敵人輕捷小船駛入鄱陽湖內,然後突然下令將水卡堵死,將敵人笨重的快蟹、長龍攔在江外,使湘軍水師的輕便船和笨重船分離隔開來,不能有效配合。這時太平軍便乘機出擊,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說的那樣,太平軍“用小劃三四十號,攢入老營,燒我船隻”。清軍水師遭受到了慘敗。

湖口大捷之後,石達開又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指揮羅大綱、林啟容再襲湘軍水師於九江。據《楚寇紀略》中記載道,太平軍“乘月黑迷漫,攢入我軍(即湘軍)船夾內,火箭噴筒,百枝齊放,湘軍大敗,輜重喪失,不復成軍。曾國藩見勢不妙,即從拖罟船跳入三板小船逃命,才免於一死。石達開湖口、九江兩次突襲成功,扭轉了整個西線戰場的危局。秦日綱、韋俊、陳玉成乘機自安徽西進,4月間再度攻下武昌,太平軍重新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帶。

石達開指揮的又一傑出戰役,是橫掃江西之戰。曾國藩在湖口、九江慘敗以後,躲進江西南昌,仍作垂死掙扎,立即派陸路湘軍頭目羅澤南部增援胡林翼包圍武昌,當時老巢江西空虛,如突襲江西抄其老巢,羅澤南必救江西,武昌之圍必解。於是石達開當機立斷,採用“圍魏救趙“的方略,率部自鄂南進入江西,勢如風捲殘雲,幾個月之間連克袁州、瑞州、臨江、吉安、撫州、建昌、南康、九江等地。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餘州縣,全入太平天國的版圖之中。曾國藩坐困南昌驚恐萬狀,慌忙調兵遣將,撤武昌之圍來援江西。如不是石達開當時受命東王,回援天京掃蕩江南大營,南昌的攻克當是朝夕之間的事。江西戰場上這一全盛時期的出現,石達開確實功不可抹。

另外,1856年6月石達開奉東王楊秀清之命,協助破江南大營,他回師天京後與秦日綱配合,採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方略,一舉粉碎了清軍慘澹經營的江南大營。功績也很卓著,後來在以他的名義頒發的“官照”中,就寫有他的“金陵東門之功”。

石達開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戰將,他的政治才幹也是非常突出的。東王楊秀清非常器重他,從天京建都到1853年9月這段時間內,一直將他留在天京城內,協助輔政,制定新的國家政策、政令、憲章、法規等,同時還把許多軍國要務委託他去處理,如銓選官吏、議定獎勵、衛戍聖庫、審查告示、審核死刑等。除此而外,他還肩負外交任務。他與外國公使的交往中,頭腦清醒、態度明朗、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既維護了民族尊嚴,也斥責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在安慶撫民易制中,其政治才幹表現更為出色。

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以後,為了鞏固政權,發展革命形勢,便按照平均主義的藍圖,制定了《天朝田畝制度》這個徹底平均主義的烏托邦方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如果強令推行,顯然只能導致廣大群眾普遍貧困和對生產力造成破壞。定都後不久,太平天國曾力圖推行這一空想政策,沿長江兩岸就曾出現過這樣的告示,內稱“天下農民米谷,商賈資本,皆天父所有,全應爭歸聖庫。”南京城內也曾實行過“聖庫制度”,廢除私有財產,這些措施在實施中,遭到了民眾的普遍抵制。有些原來擁護太平天國的群眾,也表示反感,“此令已無人理,究不能行”。楊秀清在《告諭南京人民》一文中,也承認南京群眾認為這是“蕩我家資,離我骨肉,財物為之一空,妻孥忽然盡散,嗟怨之聲,至今未息。”這種不滿的現象,安徽更為嚴重,群眾對立情緒極大。史書記載:“皖省民情頑悍,以太平之宗教法制之不相習也,多抗命。”因此政策問題不解決,政權也就無法鞏固。有作為的政治家,就應該面對現實,勇於改革不利於發展生產力的一切制度。

當時石達開受命來安慶撫民。撫民的任務就是平息“抗命”。平息“抗命”的作法有兩種:一是用武力鎮壓,強制推行這一不切實際的政策;一是實事求是,將原有不切實際的方案改革成切實可行的撫民政策。石達開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當然會放棄前者採用後者。他一面發佈“安民告示”,號召民眾協助太平軍“嚴拿”妖魔,一面勸告百姓不要“擅自遷徙”,同時果斷地撇開《天朝田畝制度》,實行“督民造冊,按畝輸錢米”的辦法,後來稱之為“照舊交糧納稅”。這一制度的實際,既解決了太平天國的財政收入裕國課的目的,也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由於石達開武功赫赫,治政有方,所以太平軍中的將領都非常崇敬他,甚至連敵人也為之驚服。陳玉成被浮後在論及太平軍將領時說:“皆非將才,惟馮雲山、石達開二人可耳。”李秀成認為石達開“文武足備”。湘軍大頭目曾國藩也說:“伏查賊渠以石……為最悍。”素以諸葛自比的左宗堂也說:“石逆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知出諸賊之上。”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對石達開的評價更高,他說:“餘詢逆首才能及各偽王優劣,畢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從敵我雙方的評價中,足以說明石達開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傑出將領,他的武功政績將永遠銘刻在太平天國的史冊上。

三、光明磊落不泄私憤。石達開的人品在首義諸王中算是最好的,他為人正派,光明磊落,從不拉黨結派,打擊異己。這裡用幾件事例來說明。

首先談談他在牧馬人事件中的態度。東王楊秀清的同庚叔因為牧馬人見到他沒起身施禮,便將牧馬人抽了二百鞭,同庚叔猶不洩憤,還將此事控告到主持刑部事務的黃玉昆那兒,要求對牧馬人加杖。黃玉混弄清事情原委後,認為既已鞭苔,就不須再加杖,既用好言勸慰同庚叔,但同庚叔蠻不講理,大鬧公堂,並將此事告知楊秀清。楊秀清依仗自己的權勢,命令負責城防的石達開捉拿黃玉昆,石達開雖然對此事不滿,但他保持克制,只是不抓人而已,沒有另生枝節,把事態擴大。這樣的人品還是比較正派的。

再談談他在天京“內訌”中的表現。1856年秋,正在江西督師的韋昌輝,獲得東王楊秀清“逼封”的消息以後,認為這是蓄謀奪權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立即帶領他的部屬三千餘人,乘船於9月1日深夜進入天京襲擊東王府,大肆屠殺,死于韋昌輝屠刀下的太平天國將士數以萬計。當時石達開正在武昌督師,聞訊後,即隻身趕回天京。石達開進得城來,面對淒涼的慘景,心頭悲憤交加,見到韋昌輝便斥責道:“我們兄弟一同起義,原是希望大家戮力同心,共圖革命事業,今天你全不顧金田起義,永安被圍時患難與共的兄弟情義,竟下如此毒手。秀清有篡位逆謀,要殺也只能殺他一人。現在你這樣大肆株連濫殺無辜,難道說就不顧天國江山的安危了嗎?”韋昌輝則蠻不講理地回答:“你這樣衛護逆黨,莫非你也是逆黨嗎?”殺紅了眼的韋昌輝竟然又動殺機要殺害石達開。石達開見韋昌輝氣勢不善,留在天京恐遭不測,即連夜縋城出天京。韋昌輝得知石達開逃出天京,十分驚恐惱怒,便將石達開的妻子兒女全部殺害,並以丞相官位六百兩黃金重賞購買石達開的人頭。石達開逃出天京後,於10月初在涇縣調集部隊四萬人,組成靖難軍,陳兵天京週邊,高舉討伐韋昌輝的義旗,要求天王洪秀全當機立斷將韋昌輝處死。韋昌輝在城內軍民和城外靖難軍的雙重壓力下,終於成了孤立無援的獨夫,束手就擒被處以極刑。

從這一平息“內訌”的事件中,石達開的態度是極其正確的。他站在衛護太平天國利益的正義立場上,痛斥和討伐韋昌輝濫殺無辜的罪惡行徑,並高舉靖難義旗,使這場血腥屠殺平息了下來。所以太平天國廣大將士,無不對石達開這種忠貞、正義、光明磊落的行為所感動。“內訌”平息後,合朝文武都力舉石達開回朝輔政,並要求加封他為“義王”。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處治叛亂禍首中,他只主張殺韋昌輝和幾個罪大惡極的幫兇,其他追隨者一概不咎,就連韋昌輝的父親也不株連。由此可見,石達開的胸懷是何等的寬廣豁達,他不因自己的家屬殘遭毒手而泄私憤。

說到這裡很有必要澄清一件事。那就是《李秀成自述》中曾說到天京事變起因,是楊秀清“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北翼兩王不服……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弟三人。按照這條史料,翼王石達開則是參與謀殺楊秀清的叛亂禍首。李秀成所說的密議,實際上不存在,只能是他的道聼塗説,因當時他還是下層官員,一直征戰在外,並不瞭解諸王之間的內情和“內訌”經過。據《中興別記》卷二十八所載,楊秀清“逼封”在陽曆8月22日有的認為稍早幾天,大概在8月中旬。從時間來說,當時韋昌輝、石達開都分別督師在外,沒有機會密議。韋昌輝在破江南大營之前即6月20日之前,就已離開天京進攻江西饒州。7月16日攻佔饒州後向南昌轉移。8月12日至8月17日在江西連吃敗仗。而石達開在破江南大營之後,於7月14日即率三萬大軍到達湖口,隨即又兵分四路抵達湖北大治、武昌和崇陽等地。這段時間韋、石兩人的行程背道而馳,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湖北,兩地相距千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資訊條件,兩人相聚密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另從楊、韋、石三者的關係來講,石達開也不可能參與誅楊活動。從金田起義前後直到天京事變的整個歷史過程,都看不到楊、石之間有什麼突出矛盾,也看不到韋、石之間有什麼勾結。天京建都前諸王之間是比較團結的,“寢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於一室,得計便行”。建部以後領導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楊、韋矛盾更為突出。楊、石關係則不然,他倆的關係一直很好,石達開安慶撫民,執行“按畝輸錢米”的政策,得到楊秀清的贊許。石達開的軍事、政治才能、很受楊秀清的器重。每當前線出現危局,“屢委以軍事”。石達開對楊秀清則是“深信不疑”、“尊若神明”。石達開在安慶發佈佈告時,明確提出要群眾“敬天識主,實認東王”,對楊秀清十分敬重。所以說,石達開和楊秀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根本不可能產生誅楊的念頭。

另有一條材料,是有關楊輔清的記載,更可看出楊、石的關係。據說楊秀清派韋昌輝去江西時,“輔清曰:‘怨恨日深,難將作矣’。遂自請於秀清,如湖北達開軍為師帥,達開器之。……昌輝殺秀清求輔清,達開不與。”韋昌輝叛亂時,楊輔清在石達開軍中,設若石達開和韋昌輝對誅楊有“密議”,在韋昌輝誅殺楊秀清的同時,石達開也會把楊輔清殺掉,石達開不但沒有這樣做,而且石達開聞訊回到天京後,韋昌輝向他索取楊輔清,他偏偏不給,這恰恰成了韋昌輝懸賞捉拿石達開“反顧偏心罪”的口實。從上述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石達開並沒有介入天京事變,更談不上翼王與北王有什麼“密議”,他道道地地是一位胸懷坦白、光明正大、不泄私憤、頂天立地的男兒漢。

石達開在人生的道路上,確實展現了許多閃光的東西,但他身上也存在著不少瑕疵,比如剛愎自用,就是他的致命弱點。尤其是離京出走後更犯有難以原諒的錯誤。出走時他帶有一批願意跟隨他的精兵良將,加上他個人的軍政才幹,要打出一個嶄新的局面,是完全可能的。但他沒有把握住這一有利條件,戰鬥目標不明確,盲目進軍,舉止非常被動,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其錯誤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

一、不顧大局堅持分裂。石達開帶兵出走以後,既然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所發文告仍尊洪秀全為主,從沒僭越跡象,那麼在行動上就應當和太平天國天京政權有所配合和互相支援。可是石達開出走後,卻在行動上與洪秀全完全決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與洪秀全還有什麼合作。1858年2月份之前,石達開還在江西,這時天京的戰況非常吃緊,鎮江、瓜洲相繼失守,天京對岸江浦岌岌可危,清軍已逼近京郊,李秀成所部與清軍在孝陵衛至秣陵關一線,連連激戰,形勢非常危急,迫切需要他回京增援,因此李秀成對洪秀全重用嬖臣犯顏直諫,要求仍重用翼王,不用安、福王。洪秀全也採納了李秀成的建議,取消安、福二王秉政資格,派人去江西迎翼王。多次派人到撫州請援。設若石達開這時能夠顧全大局,和洪秀全重歸於好,又有陳玉成、李秀成兩名優秀戰將協助,天京的形勢肯定會有很大的起色。但石達開見死不救,反聽親信部將張遂謀等人的慫恿,毅然率軍自江西進軍浙江、福建,離天京越來越遠,致使天京方面太平軍孤軍無援,陷入危急困境。

反過來說,正因為堅持分裂,石達開部隊的行軍作戰,也就得不到天京方面的配合和支援,也形成了孤軍行動,軍械彈藥得不到補充,糧食衣物得不到供應,兵臨困境也得不到天京方面的增援。在強大敵人的壓力下,自然失敗的時候多。1857年12月江西臨江解危,就是因為缺乏戰船而不能成功。1860年3月石達開的得力助手石鎮吉攻打廣西百色,也正因糧食奇缺而遭受失敗。如果這兩次戰役都能得到天京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結果可能就會大不一樣了。曾是石達開手下的敗將曾國藩針對石達開分裂後的軍事行動評論說:“賊至十萬之多,每日糧米千石,需子藥千斤,渠全無來源。”一旦石達開軍“糧米擄盡,斷無不去之理,可不須大勝仗也。”

部隊的連續失敗,士氣自然渙散,加之敵人經濟封鎖,堅壁清野,糧食陷入困境,將士們就愈來愈感到分裂的前景渺茫,“起義出江”的人也就愈來愈多。早在寶慶失利之後,石達開的部將傅忠信、李壽輝就率部離湘由贛入皖,輾轉投入到李世賢部下。1860年3月石達開部隊更是接連不斷出現“起義出江”的事件。後旗宰輔餘忠扶因阻撓部眾脫離石達開被部下殺害,其部在歸朝途中不斷受阻,以致覆滅。接著武衛軍宰輔蔡次賢也準備率部出走,因事泄被元宰張遂謀所殺。面臨這樣軍心渙散的困境,石達開也無法制止部下返回天京的要求。1860年6月石達開被迫南下,放棄經營八個月之久的慶遠時,他的部將彭大順、朱衣點、吉慶元等,再次痛切地勸告石達開結束分裂局面,重新“回朝扶主”,但仍被石達開固執地拒絕。後來六十七名將領便率部離開石達開,經過一年多的苦戰,終於進入江西境地,參加了李秀成的部隊。數以十余萬計的部隊,只因為石達開固執地堅守分裂,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降的降,最後留下來的將士,不過一萬來人,地地道道走向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二、流竄作戰沒建基地。石達開出走後有著足夠的戰將和兵力,可以建立牢固的革命根據地,但他沒有這樣做,卻選擇了東征西竄流動作戰的方式。他先在安徽、江西停留近一年之久,沒有明確目標。天京再次告急時,他才憤然走浙江入福建,再轉至江西,始終沒有建立根據地。石達開在革命早期,特別是第一次進據武昌商討建都問題時,就有進圖四川,建為革命根據地的意圖,但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石達開如果離京出走後目標明確,決定要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據地,那他就不會在安徽、江西停留一年時間,更不會背道而馳去浙江、福建。正由於他分裂後沒能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一味採取流竄式的作戰方式,致使他在贛、浙、閩、湘、桂、黔、滇、川八省萬里的征途中,連一次出色的戰役也沒打過。湘軍大頭目曾國藩也認為此時石達開的部隊“既鈍於浙,鈍於閩,入湘後又鈍于永、祁,鈍于寶慶,裹脅之人,願從者漸少,既無老巢以為糧台,糧米須擄,子藥須搬,行且自疲於山谷之間。”這種說法應該是石達開失去根據地,流竄作戰的真實寫照。1859年2月,石達開進據江西、廣東交界處的南安後,這才作出“經湘圖川”的計畫。後因寶慶之役失利,回師廣西,廣西又遇困,軍糧不濟,部隊離散,最後才決心離開廣西進圖四川,希望效法諸葛亮在四川成都建立革命根據地。他轉戰於石柱、涪州、綦江、長寧、橫江,打算從這些地區突破江防進入成都,但此時的敵人在長江沿線的防務,已遠非昔比,大大加強了,多次強渡都不能成功。設若石達開率軍離京後,目標明確,不在皖贛延誤時間,不向浙閩盲目進軍,徑直由武漢、宜昌、三峽,直取成都,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當時入川的條件,對石達開非常有利。1858年10月以李永和和藍大順為首的起義隊伍,已經聚眾數萬從雲南進入四川,聲勢極大,沉重地打擊了四川的反動統治勢力。當時三峽也無兵防守,防務極為空虛,入川大門是敞開著的。可是石達開熱衷於東征西竄,盲目行動,坐視入川良機,到頭來入川的計畫不能實現,只能自食慘敗的惡果。

綜上所述,石達開所犯錯誤雖很嚴重,但他一生中畢竟戰功赫赫,政績卓然,人品也光明磊落。特別是他那反封建、反清王朝的革命鬥志非常堅定。離京出走後,儘管處境極度困難,也毫不動搖地堅持鬥爭,打擊敵人。所以說,他即使錯誤嚴重,但仍不失為一位傑出的農民革命領袖。

”石達開為了不使矛盾公開化,為了避免楊秀清突遭襲擊的不測事件重演,不得不走上率兵出走的道路。也許有人認為應該選擇犯顏直諫或委曲求全的辦法解決。如果犯顏直諫,更會遭致不測後果。因為石達開是首義之王,眾望很高,犯顏直諫只能被洪秀全理解為石達開的篡逼。如果採取委曲求全,也是不可能的事。洪秀全即使明裡不對石達開斥責謾駡,卻暗裡卻用安、福二王“挾制”,處處疑忌他,百般掣阻他,甚至要陰圖戕害他,那也就很難使石達開解除心病,委曲求全了。因為兩種勢力明爭暗鬥,總有一天矛盾會激發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所以說石達開的出走,是被逼出走,是無可非議的事。要說罪責,首先應由洪秀全承擔,因為這一分裂事件,完全是洪秀全一手造成的。至於說石達開出走不應帶走部隊,這種說法也是不合情理的。不帶走部隊。孤身一人出走,不僅再也沒有抗擊清王朝反動勢力的資本,就連自己的人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即使不被敵人殺掉,也會被革命內部的異己者謀殺。

二、武功卓著政績斐然。石達開從廣西進軍湖南途中,他與蕭朝貴共同擔任前敵指揮。蕭朝貴在進攻長沙犧牲後,石達開獨任前敵指揮。他披荊斬棘,勇不可當。當時人們稱讚他說:“太平軍自永安趨湖南,攻長沙,破岳陽、漢陽、武昌,經安徽省而下金陵,與清軍大小數百戰,獨達開所部未嘗挫,清軍稱之曰:“‘石敢當’,所至爭避之。”確實如此,石達開率師從武昌直下金陵途中,大軍所向勢如破竹,連克黃州、九江、安慶、芫湖、東西梁山,直至攻破南京城,為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1853年秋到1856年9月,石達開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西線戰場上督師,西線戰場上的幾次重大軍事行動,都是他親手主持的。

1854年4月,西征軍在湖南湘潭遇上了清軍中最兇狠的敵人——湘軍以後,太平軍連吃敗仗,湘軍乘勝攻擊,一舉奪去湖南的所有據點,接著又攻下武昌,佔領了田家鎮,敵人氣勢洶洶,咄咄逼人,西戰場的局勢非常危急。石達開面臨強大的敵人,認為硬拼不行,只能智取。他對敵我雙方兵力作了詳盡分析,認為我軍戰鬥力雖強,但兵力不足,湘軍之所以這樣囂張,全賴水師強大,要擊敗湘軍水師,又必須有足夠的水師力量,而太平軍水師已被湘軍破壞殆盡,力量極弱。於是“深謀遠慮”的石達開和他的部將羅大綱採取了“堅守不戰,疲憊敵人,乘虛反攻”三要點的作戰方略,他們死守湖口、梅家洲達一月之久,不與敵決戰。在此期間,他們經常使用各種不同的“驚營”戰術,使敵人不能安枕,疲憊不堪。當敵人銳氣盡失之時,石達開主動敞開水卡不塞,讓敵人輕捷小船駛入鄱陽湖內,然後突然下令將水卡堵死,將敵人笨重的快蟹、長龍攔在江外,使湘軍水師的輕便船和笨重船分離隔開來,不能有效配合。這時太平軍便乘機出擊,正如曾國藩自己所說的那樣,太平軍“用小劃三四十號,攢入老營,燒我船隻”。清軍水師遭受到了慘敗。

湖口大捷之後,石達開又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指揮羅大綱、林啟容再襲湘軍水師於九江。據《楚寇紀略》中記載道,太平軍“乘月黑迷漫,攢入我軍(即湘軍)船夾內,火箭噴筒,百枝齊放,湘軍大敗,輜重喪失,不復成軍。曾國藩見勢不妙,即從拖罟船跳入三板小船逃命,才免於一死。石達開湖口、九江兩次突襲成功,扭轉了整個西線戰場的危局。秦日綱、韋俊、陳玉成乘機自安徽西進,4月間再度攻下武昌,太平軍重新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帶。

石達開指揮的又一傑出戰役,是橫掃江西之戰。曾國藩在湖口、九江慘敗以後,躲進江西南昌,仍作垂死掙扎,立即派陸路湘軍頭目羅澤南部增援胡林翼包圍武昌,當時老巢江西空虛,如突襲江西抄其老巢,羅澤南必救江西,武昌之圍必解。於是石達開當機立斷,採用“圍魏救趙“的方略,率部自鄂南進入江西,勢如風捲殘雲,幾個月之間連克袁州、瑞州、臨江、吉安、撫州、建昌、南康、九江等地。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餘州縣,全入太平天國的版圖之中。曾國藩坐困南昌驚恐萬狀,慌忙調兵遣將,撤武昌之圍來援江西。如不是石達開當時受命東王,回援天京掃蕩江南大營,南昌的攻克當是朝夕之間的事。江西戰場上這一全盛時期的出現,石達開確實功不可抹。

另外,1856年6月石達開奉東王楊秀清之命,協助破江南大營,他回師天京後與秦日綱配合,採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方略,一舉粉碎了清軍慘澹經營的江南大營。功績也很卓著,後來在以他的名義頒發的“官照”中,就寫有他的“金陵東門之功”。

石達開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戰將,他的政治才幹也是非常突出的。東王楊秀清非常器重他,從天京建都到1853年9月這段時間內,一直將他留在天京城內,協助輔政,制定新的國家政策、政令、憲章、法規等,同時還把許多軍國要務委託他去處理,如銓選官吏、議定獎勵、衛戍聖庫、審查告示、審核死刑等。除此而外,他還肩負外交任務。他與外國公使的交往中,頭腦清醒、態度明朗、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既維護了民族尊嚴,也斥責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徑。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在安慶撫民易制中,其政治才幹表現更為出色。

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以後,為了鞏固政權,發展革命形勢,便按照平均主義的藍圖,制定了《天朝田畝制度》這個徹底平均主義的烏托邦方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如果強令推行,顯然只能導致廣大群眾普遍貧困和對生產力造成破壞。定都後不久,太平天國曾力圖推行這一空想政策,沿長江兩岸就曾出現過這樣的告示,內稱“天下農民米谷,商賈資本,皆天父所有,全應爭歸聖庫。”南京城內也曾實行過“聖庫制度”,廢除私有財產,這些措施在實施中,遭到了民眾的普遍抵制。有些原來擁護太平天國的群眾,也表示反感,“此令已無人理,究不能行”。楊秀清在《告諭南京人民》一文中,也承認南京群眾認為這是“蕩我家資,離我骨肉,財物為之一空,妻孥忽然盡散,嗟怨之聲,至今未息。”這種不滿的現象,安徽更為嚴重,群眾對立情緒極大。史書記載:“皖省民情頑悍,以太平之宗教法制之不相習也,多抗命。”因此政策問題不解決,政權也就無法鞏固。有作為的政治家,就應該面對現實,勇於改革不利於發展生產力的一切制度。

當時石達開受命來安慶撫民。撫民的任務就是平息“抗命”。平息“抗命”的作法有兩種:一是用武力鎮壓,強制推行這一不切實際的政策;一是實事求是,將原有不切實際的方案改革成切實可行的撫民政策。石達開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當然會放棄前者採用後者。他一面發佈“安民告示”,號召民眾協助太平軍“嚴拿”妖魔,一面勸告百姓不要“擅自遷徙”,同時果斷地撇開《天朝田畝制度》,實行“督民造冊,按畝輸錢米”的辦法,後來稱之為“照舊交糧納稅”。這一制度的實際,既解決了太平天國的財政收入裕國課的目的,也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由於石達開武功赫赫,治政有方,所以太平軍中的將領都非常崇敬他,甚至連敵人也為之驚服。陳玉成被浮後在論及太平軍將領時說:“皆非將才,惟馮雲山、石達開二人可耳。”李秀成認為石達開“文武足備”。湘軍大頭目曾國藩也說:“伏查賊渠以石……為最悍。”素以諸葛自比的左宗堂也說:“石逆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知出諸賊之上。”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對石達開的評價更高,他說:“餘詢逆首才能及各偽王優劣,畢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從敵我雙方的評價中,足以說明石達開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傑出將領,他的武功政績將永遠銘刻在太平天國的史冊上。

三、光明磊落不泄私憤。石達開的人品在首義諸王中算是最好的,他為人正派,光明磊落,從不拉黨結派,打擊異己。這裡用幾件事例來說明。

首先談談他在牧馬人事件中的態度。東王楊秀清的同庚叔因為牧馬人見到他沒起身施禮,便將牧馬人抽了二百鞭,同庚叔猶不洩憤,還將此事控告到主持刑部事務的黃玉昆那兒,要求對牧馬人加杖。黃玉混弄清事情原委後,認為既已鞭苔,就不須再加杖,既用好言勸慰同庚叔,但同庚叔蠻不講理,大鬧公堂,並將此事告知楊秀清。楊秀清依仗自己的權勢,命令負責城防的石達開捉拿黃玉昆,石達開雖然對此事不滿,但他保持克制,只是不抓人而已,沒有另生枝節,把事態擴大。這樣的人品還是比較正派的。

再談談他在天京“內訌”中的表現。1856年秋,正在江西督師的韋昌輝,獲得東王楊秀清“逼封”的消息以後,認為這是蓄謀奪權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立即帶領他的部屬三千餘人,乘船於9月1日深夜進入天京襲擊東王府,大肆屠殺,死于韋昌輝屠刀下的太平天國將士數以萬計。當時石達開正在武昌督師,聞訊後,即隻身趕回天京。石達開進得城來,面對淒涼的慘景,心頭悲憤交加,見到韋昌輝便斥責道:“我們兄弟一同起義,原是希望大家戮力同心,共圖革命事業,今天你全不顧金田起義,永安被圍時患難與共的兄弟情義,竟下如此毒手。秀清有篡位逆謀,要殺也只能殺他一人。現在你這樣大肆株連濫殺無辜,難道說就不顧天國江山的安危了嗎?”韋昌輝則蠻不講理地回答:“你這樣衛護逆黨,莫非你也是逆黨嗎?”殺紅了眼的韋昌輝竟然又動殺機要殺害石達開。石達開見韋昌輝氣勢不善,留在天京恐遭不測,即連夜縋城出天京。韋昌輝得知石達開逃出天京,十分驚恐惱怒,便將石達開的妻子兒女全部殺害,並以丞相官位六百兩黃金重賞購買石達開的人頭。石達開逃出天京後,於10月初在涇縣調集部隊四萬人,組成靖難軍,陳兵天京週邊,高舉討伐韋昌輝的義旗,要求天王洪秀全當機立斷將韋昌輝處死。韋昌輝在城內軍民和城外靖難軍的雙重壓力下,終於成了孤立無援的獨夫,束手就擒被處以極刑。

從這一平息“內訌”的事件中,石達開的態度是極其正確的。他站在衛護太平天國利益的正義立場上,痛斥和討伐韋昌輝濫殺無辜的罪惡行徑,並高舉靖難義旗,使這場血腥屠殺平息了下來。所以太平天國廣大將士,無不對石達開這種忠貞、正義、光明磊落的行為所感動。“內訌”平息後,合朝文武都力舉石達開回朝輔政,並要求加封他為“義王”。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處治叛亂禍首中,他只主張殺韋昌輝和幾個罪大惡極的幫兇,其他追隨者一概不咎,就連韋昌輝的父親也不株連。由此可見,石達開的胸懷是何等的寬廣豁達,他不因自己的家屬殘遭毒手而泄私憤。

說到這裡很有必要澄清一件事。那就是《李秀成自述》中曾說到天京事變起因,是楊秀清“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北翼兩王不服……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弟三人。按照這條史料,翼王石達開則是參與謀殺楊秀清的叛亂禍首。李秀成所說的密議,實際上不存在,只能是他的道聼塗説,因當時他還是下層官員,一直征戰在外,並不瞭解諸王之間的內情和“內訌”經過。據《中興別記》卷二十八所載,楊秀清“逼封”在陽曆8月22日有的認為稍早幾天,大概在8月中旬。從時間來說,當時韋昌輝、石達開都分別督師在外,沒有機會密議。韋昌輝在破江南大營之前即6月20日之前,就已離開天京進攻江西饒州。7月16日攻佔饒州後向南昌轉移。8月12日至8月17日在江西連吃敗仗。而石達開在破江南大營之後,於7月14日即率三萬大軍到達湖口,隨即又兵分四路抵達湖北大治、武昌和崇陽等地。這段時間韋、石兩人的行程背道而馳,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湖北,兩地相距千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資訊條件,兩人相聚密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另從楊、韋、石三者的關係來講,石達開也不可能參與誅楊活動。從金田起義前後直到天京事變的整個歷史過程,都看不到楊、石之間有什麼突出矛盾,也看不到韋、石之間有什麼勾結。天京建都前諸王之間是比較團結的,“寢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於一室,得計便行”。建部以後領導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楊、韋矛盾更為突出。楊、石關係則不然,他倆的關係一直很好,石達開安慶撫民,執行“按畝輸錢米”的政策,得到楊秀清的贊許。石達開的軍事、政治才能、很受楊秀清的器重。每當前線出現危局,“屢委以軍事”。石達開對楊秀清則是“深信不疑”、“尊若神明”。石達開在安慶發佈佈告時,明確提出要群眾“敬天識主,實認東王”,對楊秀清十分敬重。所以說,石達開和楊秀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根本不可能產生誅楊的念頭。

另有一條材料,是有關楊輔清的記載,更可看出楊、石的關係。據說楊秀清派韋昌輝去江西時,“輔清曰:‘怨恨日深,難將作矣’。遂自請於秀清,如湖北達開軍為師帥,達開器之。……昌輝殺秀清求輔清,達開不與。”韋昌輝叛亂時,楊輔清在石達開軍中,設若石達開和韋昌輝對誅楊有“密議”,在韋昌輝誅殺楊秀清的同時,石達開也會把楊輔清殺掉,石達開不但沒有這樣做,而且石達開聞訊回到天京後,韋昌輝向他索取楊輔清,他偏偏不給,這恰恰成了韋昌輝懸賞捉拿石達開“反顧偏心罪”的口實。從上述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石達開並沒有介入天京事變,更談不上翼王與北王有什麼“密議”,他道道地地是一位胸懷坦白、光明正大、不泄私憤、頂天立地的男兒漢。

石達開在人生的道路上,確實展現了許多閃光的東西,但他身上也存在著不少瑕疵,比如剛愎自用,就是他的致命弱點。尤其是離京出走後更犯有難以原諒的錯誤。出走時他帶有一批願意跟隨他的精兵良將,加上他個人的軍政才幹,要打出一個嶄新的局面,是完全可能的。但他沒有把握住這一有利條件,戰鬥目標不明確,盲目進軍,舉止非常被動,給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其錯誤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

一、不顧大局堅持分裂。石達開帶兵出走以後,既然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所發文告仍尊洪秀全為主,從沒僭越跡象,那麼在行動上就應當和太平天國天京政權有所配合和互相支援。可是石達開出走後,卻在行動上與洪秀全完全決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與洪秀全還有什麼合作。1858年2月份之前,石達開還在江西,這時天京的戰況非常吃緊,鎮江、瓜洲相繼失守,天京對岸江浦岌岌可危,清軍已逼近京郊,李秀成所部與清軍在孝陵衛至秣陵關一線,連連激戰,形勢非常危急,迫切需要他回京增援,因此李秀成對洪秀全重用嬖臣犯顏直諫,要求仍重用翼王,不用安、福王。洪秀全也採納了李秀成的建議,取消安、福二王秉政資格,派人去江西迎翼王。多次派人到撫州請援。設若石達開這時能夠顧全大局,和洪秀全重歸於好,又有陳玉成、李秀成兩名優秀戰將協助,天京的形勢肯定會有很大的起色。但石達開見死不救,反聽親信部將張遂謀等人的慫恿,毅然率軍自江西進軍浙江、福建,離天京越來越遠,致使天京方面太平軍孤軍無援,陷入危急困境。

反過來說,正因為堅持分裂,石達開部隊的行軍作戰,也就得不到天京方面的配合和支援,也形成了孤軍行動,軍械彈藥得不到補充,糧食衣物得不到供應,兵臨困境也得不到天京方面的增援。在強大敵人的壓力下,自然失敗的時候多。1857年12月江西臨江解危,就是因為缺乏戰船而不能成功。1860年3月石達開的得力助手石鎮吉攻打廣西百色,也正因糧食奇缺而遭受失敗。如果這兩次戰役都能得到天京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結果可能就會大不一樣了。曾是石達開手下的敗將曾國藩針對石達開分裂後的軍事行動評論說:“賊至十萬之多,每日糧米千石,需子藥千斤,渠全無來源。”一旦石達開軍“糧米擄盡,斷無不去之理,可不須大勝仗也。”

部隊的連續失敗,士氣自然渙散,加之敵人經濟封鎖,堅壁清野,糧食陷入困境,將士們就愈來愈感到分裂的前景渺茫,“起義出江”的人也就愈來愈多。早在寶慶失利之後,石達開的部將傅忠信、李壽輝就率部離湘由贛入皖,輾轉投入到李世賢部下。1860年3月石達開部隊更是接連不斷出現“起義出江”的事件。後旗宰輔餘忠扶因阻撓部眾脫離石達開被部下殺害,其部在歸朝途中不斷受阻,以致覆滅。接著武衛軍宰輔蔡次賢也準備率部出走,因事泄被元宰張遂謀所殺。面臨這樣軍心渙散的困境,石達開也無法制止部下返回天京的要求。1860年6月石達開被迫南下,放棄經營八個月之久的慶遠時,他的部將彭大順、朱衣點、吉慶元等,再次痛切地勸告石達開結束分裂局面,重新“回朝扶主”,但仍被石達開固執地拒絕。後來六十七名將領便率部離開石達開,經過一年多的苦戰,終於進入江西境地,參加了李秀成的部隊。數以十余萬計的部隊,只因為石達開固執地堅守分裂,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降的降,最後留下來的將士,不過一萬來人,地地道道走向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二、流竄作戰沒建基地。石達開出走後有著足夠的戰將和兵力,可以建立牢固的革命根據地,但他沒有這樣做,卻選擇了東征西竄流動作戰的方式。他先在安徽、江西停留近一年之久,沒有明確目標。天京再次告急時,他才憤然走浙江入福建,再轉至江西,始終沒有建立根據地。石達開在革命早期,特別是第一次進據武昌商討建都問題時,就有進圖四川,建為革命根據地的意圖,但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石達開如果離京出走後目標明確,決定要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據地,那他就不會在安徽、江西停留一年時間,更不會背道而馳去浙江、福建。正由於他分裂後沒能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一味採取流竄式的作戰方式,致使他在贛、浙、閩、湘、桂、黔、滇、川八省萬里的征途中,連一次出色的戰役也沒打過。湘軍大頭目曾國藩也認為此時石達開的部隊“既鈍於浙,鈍於閩,入湘後又鈍于永、祁,鈍于寶慶,裹脅之人,願從者漸少,既無老巢以為糧台,糧米須擄,子藥須搬,行且自疲於山谷之間。”這種說法應該是石達開失去根據地,流竄作戰的真實寫照。1859年2月,石達開進據江西、廣東交界處的南安後,這才作出“經湘圖川”的計畫。後因寶慶之役失利,回師廣西,廣西又遇困,軍糧不濟,部隊離散,最後才決心離開廣西進圖四川,希望效法諸葛亮在四川成都建立革命根據地。他轉戰於石柱、涪州、綦江、長寧、橫江,打算從這些地區突破江防進入成都,但此時的敵人在長江沿線的防務,已遠非昔比,大大加強了,多次強渡都不能成功。設若石達開率軍離京後,目標明確,不在皖贛延誤時間,不向浙閩盲目進軍,徑直由武漢、宜昌、三峽,直取成都,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當時入川的條件,對石達開非常有利。1858年10月以李永和和藍大順為首的起義隊伍,已經聚眾數萬從雲南進入四川,聲勢極大,沉重地打擊了四川的反動統治勢力。當時三峽也無兵防守,防務極為空虛,入川大門是敞開著的。可是石達開熱衷於東征西竄,盲目行動,坐視入川良機,到頭來入川的計畫不能實現,只能自食慘敗的惡果。

綜上所述,石達開所犯錯誤雖很嚴重,但他一生中畢竟戰功赫赫,政績卓然,人品也光明磊落。特別是他那反封建、反清王朝的革命鬥志非常堅定。離京出走後,儘管處境極度困難,也毫不動搖地堅持鬥爭,打擊敵人。所以說,他即使錯誤嚴重,但仍不失為一位傑出的農民革命領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