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張掖酒翁話——三堡的通訊員!

都說張掖風土好, 逛上三天才知曉

又說張掖人情妙, 酒過五關識皮毛

張掖酒翁話之[l] 李領濤待客

李領濤, 張掖民樂錢寨子人。

自古, 張掖民樂一帶民風古樸, 文化厚積, 有魏晉遺風。 這裡酒文化源遠, 說是民樂酒用神泉之水, 九輪釀造, 先有洪水燒酒, 後有濱河名酒, 其釀造工藝還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裡的人也因好客善飲, 成就了不少宴客飲酒的趣聞。

(劃拳待客是張掖一大酒習)

傳播甚廣的李領濤待客故事, 有其人, 也確有其事。

事情大約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話說民樂錢寨子, 雖以錢為名,

卻並不富裕, 然鄉風拙樸, 好客實誠, 左村右社相敬如賓, 要是來了貴友遠客, 必定擺酒場子, 隆重款待。 李領濤為人墩厚, 重乎禮儀, 平日言語不多但待人熱情, 似乎也喜好飲酒。 這一日, 許是家裡來了貴客, 置萊上酒也擺起了酒場。

按照民樂酒習, 若是賓主相互敬酒幾杯, 只能算上了酒, 不能算擺了場子, 劃拳過關才算真正擺了酒場子。 民樂人待客也很講禮數, 主、客分明, 一絲不可馬虎, 其實就是講究個酒場上的主客觀。 一般來說, 開場敬酒三巡, 先是請來的陪酒者劃拳過照乎關, 之後客人過答謝關, 最後主人拳上敬酒收關, 才算圓滿。 要是臨了客人微醉, 主人清醒, 那便是最好不過。 再說, 那時物質貧乏, 好吃好喝都要儘量讓給客人享用,

斷沒有自己大吃二喝的道理, 當然更不會首先自己醉掉。 要是主人真的中途醉了, 自已落下個“貪杯"名聲不說, 客人無人照管, 定會因失禮而貽笑鄉里。

(文潤古樸的民樂村寨)

誰知李領濤這次待客, 究竟是太過周道, 忙了招乎客人, 顧不得吃而空腹飲酒呢, 還是本身不勝酒力, 還未輪到自已過敬酒關, 就已酩酊大醉, 客人只好中途散場, 落下個"李領濤待客, 自已先醉"的“笑柄"。

自此, 李領濤的名聲在民樂人的酒桌子上越傳越廣。 若干年之後, 全張掖, 全甘肅, 乃至省外一些地方也流傳開來。 "嗨!別成了李領濤的待客!"有人擺酒請客, 人們總會用這句詼諧的話提醒或調節氣氛。 如今, 好酒易醉的老公出門, 老婆會捎上一句"別喝成李領濤!",

嫣然已成醉酒的代名詞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有一次李領濤的兒子被請去一個人家作客, 在坐的人當中有不知道李領濤兒子在坐, 也就習慣地調侃主人:"別成了李領濤的待客呀!"鬧得現場氣氛一時尷尬, 幸虧李領濤兒子不緊不慢地說"誰了誰, 快喝吧!"才算解了尷尬。 可見, 其子也不失酒君子氣節。

(待客上酒是張掖的風俗)

至今, 李領濤待客又有了兩個版本, 一個是錢寨村一個作家, 認為李領濤當時並非真醉, 而是錢寨人好客顧面子, 可錢兒有限, 怕自已喝多了客人喝不好, 只好裝醉了。 若真是這樣, 李領濤其實超然魏晉之士了!

另一個版本就越傳越走神了, 說是李領濤有錢有勢, 招待客人如何了得, 不是宰幾隻羊就是殺一頭牛,

簡直一個膝蓋上釘綻→離題太遠。 也難怪, 張掖人在吃上是出了名的, 真所謂食者見其肉, 飲者聞其酒呀!

前幾年, 民樂縣誌用"李領濤的待客→自已個先醉"的歇後語, 將離世不久的李領濤收入志中。 應該說, 飲者留其名了。 可誰料, 許是記述中哪句話有失君子之風度, 李領濤兒子不依, 要起訴, 大家只好在史志上刮"李領濤”這三個字。

不過, 刮歸刮, 李領濤侍客的故事卻成了一個張掖著名的酒典故, 恐怕這世間一日有酒, 這典故就流傳一日了。

張掖酒翁話[2] 酒令官的江湖

酒場是濃縮的社會, 有時其樂融融, 有時刀光劍影。 河西是王者之地, 歷史上, 幾十個民族交替登場, 上演了一幕幕換朝大戲。 張掖作為張國臂掖之要衝,

更是勢力交鋒, 精英彙聚之地。 幾千年來, 歷史沉澱, 文化積厚, 形成了這一帶民族融合, 軍民相交, 宗教多元的獨特文化。 張掖民樂、山丹等地, 民風純樸, 有著中原魏晉遺風和多民族相處的謙讓之習, 但也 粗礦豪放, 生性存留著遊牧民族馳騁草原爭強好勝的英雄之氣。 反映在酒文化上, 有時酒場爭鬥會異常激烈, 甚至失控, 需要一種力量去平衡。 因而, 這裡大凡民間正式酒場, 都會有一個酒令官, 以維持場面, 裁決紛爭。 酒令官生生滅滅, 也恰似河西的歷史, 各種勢力你爭我奪, 政權更疊, 折射出最高權力者針鋒相對角力的精彩, 以及歷史的哲理和人性的弱點。

(酒場現形……)

酒令官的產生, 一是推薦, 二是自薦。 凡自薦者, 一個"爭"字了得!自告奮勇, 端起酒盞,征得多數人同意,自飲酒數杯,便自命為酒令官。緊接著宣佈數條紀津(酒規),凡違犯者按規罰酒,以整肅場面。其中必有一條申明,是奪令酒。一般,若有人想奪此權,需飲下前任兩倍以上的酒。有的令官為了穩住地位,會指定數量更大的奪令酒。

有時,酒場上的老者、上司或德高望重者,也會被人提請,經大家同意,當任令官。推薦產生的令官,一般是開場之時,既是推崇尊者的內容,又是穩住場子的需要。有時,開場時未推出令官,中途場面出現混亂,需要令官時,也會隨時提議某人當令官,真可謂歷史的選擇。被推薦的令官,可以不喝令官酒,但一般被推薦者都會自覺喝酒數杯,以樹權威或提防"奪令"。

(落雪無聲……張掖大佛寺的另一視角)

酒令官權力很大,可以說是整個酒場的土皇帝。各項酒規,由其宣佈,各種處罰,由其做出。誰和誰劃拳,劃幾拳,輸了喝幾個酒,違犯酒規罰幾個酒,都由其決定。更有嚴者,全場人員坐姿、言行等統一要求,隨意說話者,罰;東倒西歪者,罰;胡亂走動者,罰;注意不集中,場上劃拳誰輸誰贏問而不知者,也罰。凡有話要說,有尿要消,或有事要奏,有冤要伸者,舉手,同意後方可。整得酒場子象個小學課堂,除了令官,個個正襟危坐,好不肅然。

儘管酒令官權力很大,卻也不是每個人都希望掌有此權,一些德高位尊者被推為令官時,會堅決辭請,這些久經沙場的智者,已經看透了"絕對權力"的本質,自樂於百姓煙火的味道,因而,凡推薦者,一個“辭"字見智。而更多的人自認為不勝這個要職,甚至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位子與自己有關,以至於喝了一輩子酒,卻不曾當過一次酒令官。有些人以為酒令官好當,欣欣然受請,不想當至中途,局勢難控,力不能支,難以維繼,聰明者來個見好就收,或提請辭就,或"禪讓"於他人,不明智者,跌跌撞撞,喪失令官權威,很快就會被人飲酒奪權。

(浪花淘盡……)

權力是把雙刃劍,用好的人不多。太懦弱的,往往軟軟稀稀,震不住場子,既便你是尊者,也會被人"請下臺"。太強勢的,又往往濫用職權,強人所難,激起公憤,定會有勇者奮起,飲酒"奪權"。有時候,強弱對陣,很快就會走向新的穩定。有時候,強強對陣,勢必會使奪權鬥爭升級,你喝四個"英雄"酒,奪權,我喝八個"英雄"酒反奪回來,兩雄爭權,互不相讓,會把奪權酒幾何數增大,一時間喝得天昏地暗,兩敗俱傷。

當然,有的令官,兩強相遇,會激流勇退,見好就收。不過,無論何種方式"下臺",傾刻間大權旁落,成為一介"草民",就得端正態度,言聽計從,隨時接受“新官"指遣,否則……

(唯我獨行……)

酒場,沒有永運的令官,只有永遠的飲者。常言說,酒品如人品,酒場如沙場,德才兼備,方可全身而退。否則,有德無能無法前行,有能無德必招不幸,既便你是酒量巨大,拳術高超,權大無邊的酒令官,也難出其規。

張掖酒翁話〖3〗 三堡的通訊員 這個典故生成於民樂縣三堡鎮,離李領濤錢寨子相去二三十公里,時間也大約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說是民樂一帶民風純樸,文化氛圍濃,歷來耕讀並重,知書識禮,尤其注重子女斷文識字,出人頭地。那個時期,村裡人崇尚當幹部,吃公家糧,要是能當個供銷社售貨員,鄉里通訊員,那便是前途光明,全村敬慕,舉家歡喜。

(掩於花海間的民樂扁都口村莊)

這天,三堡通訊員初被選用,即將要去上班,其父慮其涉世不深,謀事不周,生怕哪兒做得不對,影響了將來當幹事,升文書的前程,於是乎千叮嚀,萬囑咐。不過老農民也講不出大道道,只能叮囑兒子,去了好好聽話,多多吃苦。又因那時生活困難,缺吃少喝,於是著重叮囑兒子,好吃好喝都讓給別人,自家莫饞。那時候,就是找媳婦,年輕人也得聽父母之言,更何況處世要求。兒子既是言聽計從,按父親交侍謹言慎行,倒也一切安然。

卻說一日,上面來人,鄉長帶他去招待客人,他見上得好菜好酒,自不敢多吃喝,盡察言觀色倒酒沏茶。心中想著父親叮囑,正好讓鄉長多喝些好酒,於是把客人的酒斟個差不多,自是把鄉長酒杯斟得十分滿。鄉長急得使了幾次眼色,他也不解其意。鄉長喝得招架不住,讓他代喝一個,他還堅決推辭。結果客人沒喝多,倒把鄉長給喝大了,搞得鄉長哭笑不得。

(古時盛酒之器)

後來,這事也漸漸流傳開,“三堡通訊員”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就差出國了。一些單位、公司有接侍,動不動就會有人說,“不要成了三堡的通訊員了!"。

咋初聽來,這典故似乎是笑老子古董,兒子呆板,但大凡聽的客人,在張掖民樂這樣好客純樸的民風裡,都發出會意的淺笑和善意的感歎,都或濃或談地體味到老人家的純樸實誠和做兒子的單純孝順。既便是“通訊員"本人在場,也付合在笑聲裡,不覺得有啥難堪。

(那時候,父親們的形象……)

有時候,招乎來客,主人認為下屬把客人的酒斟得不理想,就調侃說,“你是三堡通訊員嗎?"或者說,"你啥時侯到三堡培訓過呀?"來客不明其意,問個究竟,在坐能說會道者繪聲繪色把"通訊員"之事講上一遍,有時被說者還會自覺應合,說,"前幾天剛培訓過,還學得不像哩!"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遂後演繹成一個品位的幽默段子,成了酒桌上一個調節氣氛的好節目。

端起酒盞,征得多數人同意,自飲酒數杯,便自命為酒令官。緊接著宣佈數條紀津(酒規),凡違犯者按規罰酒,以整肅場面。其中必有一條申明,是奪令酒。一般,若有人想奪此權,需飲下前任兩倍以上的酒。有的令官為了穩住地位,會指定數量更大的奪令酒。

有時,酒場上的老者、上司或德高望重者,也會被人提請,經大家同意,當任令官。推薦產生的令官,一般是開場之時,既是推崇尊者的內容,又是穩住場子的需要。有時,開場時未推出令官,中途場面出現混亂,需要令官時,也會隨時提議某人當令官,真可謂歷史的選擇。被推薦的令官,可以不喝令官酒,但一般被推薦者都會自覺喝酒數杯,以樹權威或提防"奪令"。

(落雪無聲……張掖大佛寺的另一視角)

酒令官權力很大,可以說是整個酒場的土皇帝。各項酒規,由其宣佈,各種處罰,由其做出。誰和誰劃拳,劃幾拳,輸了喝幾個酒,違犯酒規罰幾個酒,都由其決定。更有嚴者,全場人員坐姿、言行等統一要求,隨意說話者,罰;東倒西歪者,罰;胡亂走動者,罰;注意不集中,場上劃拳誰輸誰贏問而不知者,也罰。凡有話要說,有尿要消,或有事要奏,有冤要伸者,舉手,同意後方可。整得酒場子象個小學課堂,除了令官,個個正襟危坐,好不肅然。

儘管酒令官權力很大,卻也不是每個人都希望掌有此權,一些德高位尊者被推為令官時,會堅決辭請,這些久經沙場的智者,已經看透了"絕對權力"的本質,自樂於百姓煙火的味道,因而,凡推薦者,一個“辭"字見智。而更多的人自認為不勝這個要職,甚至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位子與自己有關,以至於喝了一輩子酒,卻不曾當過一次酒令官。有些人以為酒令官好當,欣欣然受請,不想當至中途,局勢難控,力不能支,難以維繼,聰明者來個見好就收,或提請辭就,或"禪讓"於他人,不明智者,跌跌撞撞,喪失令官權威,很快就會被人飲酒奪權。

(浪花淘盡……)

權力是把雙刃劍,用好的人不多。太懦弱的,往往軟軟稀稀,震不住場子,既便你是尊者,也會被人"請下臺"。太強勢的,又往往濫用職權,強人所難,激起公憤,定會有勇者奮起,飲酒"奪權"。有時候,強弱對陣,很快就會走向新的穩定。有時候,強強對陣,勢必會使奪權鬥爭升級,你喝四個"英雄"酒,奪權,我喝八個"英雄"酒反奪回來,兩雄爭權,互不相讓,會把奪權酒幾何數增大,一時間喝得天昏地暗,兩敗俱傷。

當然,有的令官,兩強相遇,會激流勇退,見好就收。不過,無論何種方式"下臺",傾刻間大權旁落,成為一介"草民",就得端正態度,言聽計從,隨時接受“新官"指遣,否則……

(唯我獨行……)

酒場,沒有永運的令官,只有永遠的飲者。常言說,酒品如人品,酒場如沙場,德才兼備,方可全身而退。否則,有德無能無法前行,有能無德必招不幸,既便你是酒量巨大,拳術高超,權大無邊的酒令官,也難出其規。

張掖酒翁話〖3〗 三堡的通訊員 這個典故生成於民樂縣三堡鎮,離李領濤錢寨子相去二三十公里,時間也大約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說是民樂一帶民風純樸,文化氛圍濃,歷來耕讀並重,知書識禮,尤其注重子女斷文識字,出人頭地。那個時期,村裡人崇尚當幹部,吃公家糧,要是能當個供銷社售貨員,鄉里通訊員,那便是前途光明,全村敬慕,舉家歡喜。

(掩於花海間的民樂扁都口村莊)

這天,三堡通訊員初被選用,即將要去上班,其父慮其涉世不深,謀事不周,生怕哪兒做得不對,影響了將來當幹事,升文書的前程,於是乎千叮嚀,萬囑咐。不過老農民也講不出大道道,只能叮囑兒子,去了好好聽話,多多吃苦。又因那時生活困難,缺吃少喝,於是著重叮囑兒子,好吃好喝都讓給別人,自家莫饞。那時候,就是找媳婦,年輕人也得聽父母之言,更何況處世要求。兒子既是言聽計從,按父親交侍謹言慎行,倒也一切安然。

卻說一日,上面來人,鄉長帶他去招待客人,他見上得好菜好酒,自不敢多吃喝,盡察言觀色倒酒沏茶。心中想著父親叮囑,正好讓鄉長多喝些好酒,於是把客人的酒斟個差不多,自是把鄉長酒杯斟得十分滿。鄉長急得使了幾次眼色,他也不解其意。鄉長喝得招架不住,讓他代喝一個,他還堅決推辭。結果客人沒喝多,倒把鄉長給喝大了,搞得鄉長哭笑不得。

(古時盛酒之器)

後來,這事也漸漸流傳開,“三堡通訊員”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就差出國了。一些單位、公司有接侍,動不動就會有人說,“不要成了三堡的通訊員了!"。

咋初聽來,這典故似乎是笑老子古董,兒子呆板,但大凡聽的客人,在張掖民樂這樣好客純樸的民風裡,都發出會意的淺笑和善意的感歎,都或濃或談地體味到老人家的純樸實誠和做兒子的單純孝順。既便是“通訊員"本人在場,也付合在笑聲裡,不覺得有啥難堪。

(那時候,父親們的形象……)

有時候,招乎來客,主人認為下屬把客人的酒斟得不理想,就調侃說,“你是三堡通訊員嗎?"或者說,"你啥時侯到三堡培訓過呀?"來客不明其意,問個究竟,在坐能說會道者繪聲繪色把"通訊員"之事講上一遍,有時被說者還會自覺應合,說,"前幾天剛培訓過,還學得不像哩!"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遂後演繹成一個品位的幽默段子,成了酒桌上一個調節氣氛的好節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