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世民玩空城計,嚇退突厥二十萬大軍

1、突厥趁“亂”興兵

玩空城計,諸葛亮可謂個中高手,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都騙了。 他坐在城樓低頭撫琴的模樣是那麼瀟灑, 從他指間飛濺而出的琴聲是那麼動聽, 讓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歎為觀止……

可惜那是小說,是羅貫中虛構的。

有人說三國時玩過空城計的確有其人,但不是諸葛亮,是另外兩個人,一個是曹操,他玩空城計嚇退了呂布,一個是文聘, 他玩空城計嚇退了孫權。

實際上, 空城計這玩意兒並不新鮮,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開始玩, 但無論是鄭國國相叔詹獻上的史上第一個空城計, 還是曹操用空城計嚇退呂布、趙雲用“空城計”擊潰曹魏大軍、吳將朱桓用“空城計”打敗魏將曹仁、魏將文聘用空城計拒退孫權等, 玩空城計的主角, 不是國相就是大將, 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親自玩兒這個, 除了唐朝的李世民, 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李世民(西元598年1月28日-西元649年7月10日)

李世民玩兒的這個空城計, 發生於西元626年。

那時候的李世民, 已從秦王升格為皇帝。 然而, 他在皇帝寶座上屁股還沒坐熱, 就迎來一個巨大的考驗。

這個考驗, 還得從隋末講起, 因為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突厥, 是從隋朝末年開始壯大的,

它趁隋末天下大亂、嚴重內戰分裂, 得到千載難逢的強盛機會, 就像吸足了雨水的非洲乾旱地區一樣, 植被空前繁榮起來。

尤其是東突厥, 不但自身“極端強盛”, 這種強盛還像磁力強大的吸鐵石一樣, 把周圍的一切可吸之物都吸到了身上,

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於突厥”, 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這些英雄豪傑, 也都不得不臣屬於突厥。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 始畢可汗咄吉嗣立, 華人多往依之, 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 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 悉臣尊之。 控弦且百萬, 戎狄熾強, 古未有也。 )

牛逼的東突厥, 連奪得隋朝天下的李淵也很忌憚, 李淵進軍長安時, 為了防止突厥打他的大後方晉陽的主意, 也被迫與之結好。

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

這種委曲求全得來的所謂友好關係, 註定經不起考驗, 也註定不會長久, 李世民剛上臺, 唐朝和突厥之間的“友好關係”就變成了敵對關係。

眾所周知, 李世民上臺的手段不太光明正大, 是通過殺掉太子李建成上位的, “玄武門之變”這五個大字, 必將永遠成為李世民的歷史污點。

他這個“污點”, 也成了突厥蠢蠢欲動的契機, 當“玄武門之變”的消息傳到突厥, 突厥便認為唐朝人心肯定不穩, 是個渾水摸魚的大好時機。

何況東突厥可汗可是個胸懷大志的人,早就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可惜唐朝建立後,眾多臣屬於突厥的割據勢力被逐漸消滅,突厥的力量被削弱,它的偉大理想才未能實現。

未能實現也意味著賊心不死,所以它要趁唐朝權力更迭的“混亂”之機,再搏一把。

2、長安危在旦夕

突厥人也知道兵貴神速,所以“玄武門之變”僅僅二十天后,他們就發動了對唐朝的進攻。

頡利可汗(579年―634年)

頡利可汗親自帶隊,領著二十多萬人馬,徑直朝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撲來。大唐人民還沒反應過來,突厥兵就挺進到了離長安僅一百多裡的武功,對長安構成巨大威脅。

從長安全城戒嚴來看,形勢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

當突厥軍隊進攻高陵(今西安市高陵區)時,李世民急派勇將尉遲恭迎敵。

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的尉遲敬德,深感責任重大,弄不好首都就會從他手中丟失,所以他不敢怠慢,一到前線就立即組織反攻,一場惡戰在徑陽展開。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

本就勇不可擋的他拼了老命,視死如歸般沖入敵陣,生擒敵將阿史德烏沒啜。

雖然取得擊斃突厥騎兵一千多人的戰績,但這點損失對突厥人來說,不過是撓了撓癢癢,尉遲敬德的小勝,對整個形勢沒有絲毫緩解。

當二十萬突厥雄兵直逼長安,列陣于渭水北岸,唐帝國所有瞭解情況的人,都不由得菊花一緊:京城兵力空虛,各方援軍鞭長莫及,來不及救援,長安危在旦夕……

李世民立即召開御前會議,召集文武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有的驚慌失措,有的強作鎮靜,但都拿不出像樣的主意。李世民心想,事到如今,也只好賭一把了。

怎麼賭?除了玩空城計,沒有別的辦法。

李世民設計的橋段是這樣的:由他掛帥,只帶高士廉、房玄齡等五個人,到渭水橋頭去和敵人周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

如果允許,可以罵一聲皇上您腦袋被門夾了麼?五六個人去懟二十萬大軍,你還親自掛帥,虧你想得出來!

李世民可不是開玩笑,而且說走就走。宰相蕭瑀急了,攔住李世民的馬頭,說什麼也不讓他去。

3、冒險賭一把

蕭瑀的好意,李世民心領了。

蕭瑀(575年—648年)

他胸有成竹地說,突厥之所以膽敢來犯,是因為對咱們的輕視,之所以敢輕視咱們,是因為他們真以為咱們兵力空虛,所以咱們要做的,是改變他們的看法,要讓他們改變看法,咱們就不能示弱,而必須示強,只有讓他們感覺到咱們的力量大大超過他們,他們才不敢為所欲為。朕親自出馬,就是示強。

李世民的話雖然有理,但也是一種冒險。

除了冒險,當然還有一種比較穩妥的辦法,那就是閉城堅守,等待援兵。但是在李世民看來,如果咱們閉城堅守,那麼附近的居民就要遭殃,突厥兵一定會去搶劫他們的財物,你們願意看到這種局面發生嗎?反正朕不願意看到。俗話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咱們先用氣勢壓倒對方,再用疑兵之計讓對方失去正確的判斷,到時候就好辦了。

突厥此次出動的,不但有二十萬精兵,還有兩個可汗,為首的是頡利可汗。

兩大可汗親自出馬,可見突厥對此次出兵的重視,這可不是鬧著玩,分明是一舉拿下大唐、入主中原的節奏。

頡利可汗明白,面對他的幾十萬大軍,唐朝必定全力以赴迎敵。所以,當陳兵渭水北岸的他,看到唐朝僅來了六匹馬,而且馬上的人全都身著便裝,他的吃驚程度,不亞于看到了百萬神兵。

更讓人吃驚的是,突厥兵聽到對方為首的那個傢伙是這樣喊的:“告訴你們可汗,就說大唐皇帝親自來了!”當消息傳到頡利可汗耳朵裡,他的反應不是吃驚,而是害怕,甚至恐懼。

大唐皇帝親自出馬,這就是御駕親征啊,意味著什麼,傻子也明白啊!看來這回出兵,真特麼太草率了。

尤其是當李世民鎮定自若地來到他們面前,仿佛根本沒把二十萬大軍放在眼裡,頡利可汗更是被對方的氣勢嚇得幾乎小便失禁,像犯了錯誤的孩子那樣,硬著頭皮和部下打馬上前,羅列而拜——老師,我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您能原諒我麼?

4、幾句怒斥嚇退突厥兵

李世民義正詞嚴的表演開始了,他先是怒斥對方背信棄義,接著要求對方立即撤兵,否則後果自負。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之前,李世民就爭取到了一些時間,各路勤王大軍利用這段時間,星夜兼程趕往長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早在突厥軍隊抵達渭水便橋北岸的時候,頡利可汗就派他的心腹執失思力去長安見唐太宗李世民,目的是一探虛實。

執失思力(生卒年不詳)

這個執失思力還很有意思,以為李世民是嚇大的,便嚇唬李世民說這次他們來的人不多,只有百萬。

李世民說,之前我與你們大王當面議定了和親,如今你們興兵來犯,那就是違背盟約,既然你們違背盟約,我也沒什麼好慚愧的。我想問的是,既然咱們有盟約,你們為什麼要背信棄義?我以前待你可是不薄啊,你們雖然是突厥人,但是也應該有人心吧?咱們大唐對你的大恩大德,難道你全忘了?這叫忘恩負義懂不懂?還特麼好意思在我面前逞強,老子現在就宰了你!

事實證明,這個名叫執失思力的突厥人,堂堂頡利可汗的心腹才是嚇大的,李世民幾句斥責,就嚇得他兩腿打顫冷汗直冒,直喊饒命。

李世民雖然饒了他的性命,卻下來把他軟禁起來。他不回去,頡利可汗不瞭解唐朝虛實,不敢貿然進兵,只好繼續等。

而在這之前,突厥侵犯長安的消息,早就快馬加鞭傳達下去了。

不久,各路勤王大軍相繼趕來,“旌旗銷甲,漫山遍野”。頡利可汗心想完了,人家果然早就做好了充分準備,等著咱們往火坑裡跳呢,看來咱們這次出兵,不但撈不著好處,還惹了一個大麻煩。

驚恐萬狀的頡利可汗當初宣佈退兵,並按照大唐天子的意思,兩國重接盟好,誓不再犯,“大唐天子說什麼,我們完全照辦”。

據《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記載,八月三十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另據《舊唐書》本紀第二記載,“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三寸不爛之舌”通常是個貶義詞,但有時候,擁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並非壞事,尤其是當它勝過千軍萬馬的時候。

幾年之後,在李世民治下,唐王朝國力大增。李世民又不失時機地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致使後者出現分裂。

西元630年,東突厥被唐朝所滅。

何況東突厥可汗可是個胸懷大志的人,早就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可惜唐朝建立後,眾多臣屬於突厥的割據勢力被逐漸消滅,突厥的力量被削弱,它的偉大理想才未能實現。

未能實現也意味著賊心不死,所以它要趁唐朝權力更迭的“混亂”之機,再搏一把。

2、長安危在旦夕

突厥人也知道兵貴神速,所以“玄武門之變”僅僅二十天后,他們就發動了對唐朝的進攻。

頡利可汗(579年―634年)

頡利可汗親自帶隊,領著二十多萬人馬,徑直朝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撲來。大唐人民還沒反應過來,突厥兵就挺進到了離長安僅一百多裡的武功,對長安構成巨大威脅。

從長安全城戒嚴來看,形勢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

當突厥軍隊進攻高陵(今西安市高陵區)時,李世民急派勇將尉遲恭迎敵。

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的尉遲敬德,深感責任重大,弄不好首都就會從他手中丟失,所以他不敢怠慢,一到前線就立即組織反攻,一場惡戰在徑陽展開。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

本就勇不可擋的他拼了老命,視死如歸般沖入敵陣,生擒敵將阿史德烏沒啜。

雖然取得擊斃突厥騎兵一千多人的戰績,但這點損失對突厥人來說,不過是撓了撓癢癢,尉遲敬德的小勝,對整個形勢沒有絲毫緩解。

當二十萬突厥雄兵直逼長安,列陣于渭水北岸,唐帝國所有瞭解情況的人,都不由得菊花一緊:京城兵力空虛,各方援軍鞭長莫及,來不及救援,長安危在旦夕……

李世民立即召開御前會議,召集文武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有的驚慌失措,有的強作鎮靜,但都拿不出像樣的主意。李世民心想,事到如今,也只好賭一把了。

怎麼賭?除了玩空城計,沒有別的辦法。

李世民設計的橋段是這樣的:由他掛帥,只帶高士廉、房玄齡等五個人,到渭水橋頭去和敵人周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

如果允許,可以罵一聲皇上您腦袋被門夾了麼?五六個人去懟二十萬大軍,你還親自掛帥,虧你想得出來!

李世民可不是開玩笑,而且說走就走。宰相蕭瑀急了,攔住李世民的馬頭,說什麼也不讓他去。

3、冒險賭一把

蕭瑀的好意,李世民心領了。

蕭瑀(575年—648年)

他胸有成竹地說,突厥之所以膽敢來犯,是因為對咱們的輕視,之所以敢輕視咱們,是因為他們真以為咱們兵力空虛,所以咱們要做的,是改變他們的看法,要讓他們改變看法,咱們就不能示弱,而必須示強,只有讓他們感覺到咱們的力量大大超過他們,他們才不敢為所欲為。朕親自出馬,就是示強。

李世民的話雖然有理,但也是一種冒險。

除了冒險,當然還有一種比較穩妥的辦法,那就是閉城堅守,等待援兵。但是在李世民看來,如果咱們閉城堅守,那麼附近的居民就要遭殃,突厥兵一定會去搶劫他們的財物,你們願意看到這種局面發生嗎?反正朕不願意看到。俗話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咱們先用氣勢壓倒對方,再用疑兵之計讓對方失去正確的判斷,到時候就好辦了。

突厥此次出動的,不但有二十萬精兵,還有兩個可汗,為首的是頡利可汗。

兩大可汗親自出馬,可見突厥對此次出兵的重視,這可不是鬧著玩,分明是一舉拿下大唐、入主中原的節奏。

頡利可汗明白,面對他的幾十萬大軍,唐朝必定全力以赴迎敵。所以,當陳兵渭水北岸的他,看到唐朝僅來了六匹馬,而且馬上的人全都身著便裝,他的吃驚程度,不亞于看到了百萬神兵。

更讓人吃驚的是,突厥兵聽到對方為首的那個傢伙是這樣喊的:“告訴你們可汗,就說大唐皇帝親自來了!”當消息傳到頡利可汗耳朵裡,他的反應不是吃驚,而是害怕,甚至恐懼。

大唐皇帝親自出馬,這就是御駕親征啊,意味著什麼,傻子也明白啊!看來這回出兵,真特麼太草率了。

尤其是當李世民鎮定自若地來到他們面前,仿佛根本沒把二十萬大軍放在眼裡,頡利可汗更是被對方的氣勢嚇得幾乎小便失禁,像犯了錯誤的孩子那樣,硬著頭皮和部下打馬上前,羅列而拜——老師,我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您能原諒我麼?

4、幾句怒斥嚇退突厥兵

李世民義正詞嚴的表演開始了,他先是怒斥對方背信棄義,接著要求對方立即撤兵,否則後果自負。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之前,李世民就爭取到了一些時間,各路勤王大軍利用這段時間,星夜兼程趕往長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早在突厥軍隊抵達渭水便橋北岸的時候,頡利可汗就派他的心腹執失思力去長安見唐太宗李世民,目的是一探虛實。

執失思力(生卒年不詳)

這個執失思力還很有意思,以為李世民是嚇大的,便嚇唬李世民說這次他們來的人不多,只有百萬。

李世民說,之前我與你們大王當面議定了和親,如今你們興兵來犯,那就是違背盟約,既然你們違背盟約,我也沒什麼好慚愧的。我想問的是,既然咱們有盟約,你們為什麼要背信棄義?我以前待你可是不薄啊,你們雖然是突厥人,但是也應該有人心吧?咱們大唐對你的大恩大德,難道你全忘了?這叫忘恩負義懂不懂?還特麼好意思在我面前逞強,老子現在就宰了你!

事實證明,這個名叫執失思力的突厥人,堂堂頡利可汗的心腹才是嚇大的,李世民幾句斥責,就嚇得他兩腿打顫冷汗直冒,直喊饒命。

李世民雖然饒了他的性命,卻下來把他軟禁起來。他不回去,頡利可汗不瞭解唐朝虛實,不敢貿然進兵,只好繼續等。

而在這之前,突厥侵犯長安的消息,早就快馬加鞭傳達下去了。

不久,各路勤王大軍相繼趕來,“旌旗銷甲,漫山遍野”。頡利可汗心想完了,人家果然早就做好了充分準備,等著咱們往火坑裡跳呢,看來咱們這次出兵,不但撈不著好處,還惹了一個大麻煩。

驚恐萬狀的頡利可汗當初宣佈退兵,並按照大唐天子的意思,兩國重接盟好,誓不再犯,“大唐天子說什麼,我們完全照辦”。

據《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記載,八月三十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上即日還宮。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另據《舊唐書》本紀第二記載,“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三寸不爛之舌”通常是個貶義詞,但有時候,擁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並非壞事,尤其是當它勝過千軍萬馬的時候。

幾年之後,在李世民治下,唐王朝國力大增。李世民又不失時機地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致使後者出現分裂。

西元630年,東突厥被唐朝所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