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郃投降曹操的背後 究竟有何歷史隱情

張郃為曹操“張樂於張徐”五員大將之一, 五子各有所長, 而郃尤以巧變著稱。 張郃起自袁紹屬下歷任校尉、甯國中郎將, 於官渡之戰降於曹操。

官渡火燒烏巢的瞬間, 《三國志·張郃傳》對袁紹方的謀劃有詳細記載:“紹遣將淳於瓊等督運屯烏巢, 太祖自將急擊之。 郃說紹曰:‘曹公兵精, 往必破瓊等, 瓊等破, 則將軍

事去矣, 宜急引兵救之。 ’郭圖曰:‘郃計非也。 不如攻其本營, 勢必還, 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郃曰:‘曹公營固, 攻之必不拔, 若瓊等見禽, 吾屬盡為虜矣。 ’”官渡之戰的過程不用多說, 由以上記載便可知張郃深知兵機, 烏巢之事的帶來的變化已在其所料之中。 然而, 這次爭論, 卻為張郃降曹埋下伏筆。

《張郃傳》:“太祖果破瓊等, 紹軍潰, 郃懼, 乃歸太祖。 ”以袁紹軍破而後張郃降, 然則傳後的裴松之注《武帝紀》與《袁紹傳》對此說存疑。 《武帝紀》:“(袁紹)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 郃等聞瓊破,

遂來降。 紹眾大潰。 ”《袁紹傳》:“太祖還, 未至營, 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 紹眾大潰。 ”這兩說都是張郃降而後袁紹軍潰。

關於張郃降曹的原因, 本傳記為郭圖進讒言:“郃快軍敗, 出言不遜。 郃懼, 乃歸太祖。 ”《三國志》所記, 應有此事, 不過《郃傳》袁紹軍先破而後張郃降這一說法就有很大疑點。 《郃傳》、《武帝紀》與《袁紹傳》同出於《三國志》, 在此事上就寫作立場而言, 後二者較為可信, 而《郃傳》將此順序小有改變, 所要掩示的, 也正是《武帝紀》與《袁紹傳》沒有掩飾的------張郃降而後袁軍潰, 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張郃的投降是袁軍崩潰的重要原因。 烏巢被燒, 袁紹敗局雖成, 然而也應該是餘糧盡軍心散之後的事, 事實上卻是在烏巢被燒瞬間, 這樣龐大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

不難發現, 張郃在此時起了幾乎是關鍵的作用。 曹操火燒烏巢之時, “紹但遣輕騎救瓊, 而以重兵攻太祖營, 不能下”《郃傳》。 這裡所領“重兵”的無疑是張郃、高覽, 二人的突然投降, 使得袁紹的這支“重兵”或降或逃, 一下子煙消雲散, 受烏巢之火與重兵覆沒的雙重打擊, 袁軍才馬上軍心散亂以至崩潰。 否則若是袁紹糧盡前全軍死戰, 曹操方即使勝利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 所以由此可見張郃在這裡作用的明顯。

另外要說的是張郃對投降時機的拿捏也是相當到位, 不負“巧變”之名。 《袁紹傳》:“太祖還, 未至營, 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 ”張郃的投降, 是在曹操燒烏巢後回營這一瞬間, 此時曹軍根本就未對袁紹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烏巢之火的影響也沒有明顯化, 而以軍力來看, 張郃、高覽所領的“重兵”未必處於劣勢, 這樣情況下的投降, 應該稱得上是非常之舉, 而這也正是張郃拿捏准軍機變化的表現。 事實證明, 這成為左右後來戰局的關鍵, 對曹操而言而是得到了相當大的一筆籌碼。 所以對於張郃來歸, 曹操驚喜之餘, 有“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之喻, 以之為“偏將軍、都亭侯”, 可以說是相當厚待。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明朝鴻臚寺卿王士性如何評價各省人?》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