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師徒皆成洋面孔 西遊記被老外翻拍傷了誰的心

財新網/旁觀中國 實習記者 王自勵

最近, 一則中國經典小說撞上西方大製作的消息, 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刷了屏。 這部號稱“奇幻巨制”的翻拍電視劇, 在曝光了一張演員劇照後, 立即遭到了網友“炮轟”。

據《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 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以及紐西蘭電視臺(TVNZ)將在2018年放映一部由紐西蘭、澳大利亞聯合制作的新劇《猴王傳奇》(The Legend of Monkey);該劇將以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為藍本, 並參照日本1978年版《西遊記》電視劇進行重制。

報導描述稱, 這部新劇共10集, 每集半小時左右, 講述的是由女演員Luciane Buchanan飾演的“青少年女孩”Tripitaka(梵語意為“三藏”),

在三名“落凡神仙”——Monkey(孫悟空)、Pigsy(豬八戒)和Sandy(沙僧)的護送下, 一路西行, 試圖終結惡魔的混亂統治、恢復世界平衡的故事。

(小編:因為日版《西遊記》中的唐僧是由女演員扮演, 這部重制劇, 自然沿用了女唐僧的設定)

目前, 該劇正在紐西蘭奧克蘭(Auckland)取景拍攝, 出品方包括曾推出過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的See-Saw公司。

“漂白”中國名著?

在中國, 19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已成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至今仍是中國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 而在西方, 《西遊記》這個講述東方神怪的故事也頗受市場青睞。

BBC報導稱, 西方觀眾最早接觸到《西遊記》, 正是通過日本1978年拍攝的電視劇。 這部英文名叫“Monkey Magic”的熱門劇集, 被譯製為英語和西班牙語放送,

在西方“80後”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它甚至還憑藉古怪、粗糙的特效和配樂, 被一票西方粉絲奉為“邪典電影”(cult film)的代表作。

(小編:日本78版《西遊記》也是全球首部由《西遊記》小說改編的電視劇, 1978年正值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 不過, 由於內容和原著相差太大, 該劇中文版只在央視播了3集便停播。 這一事件也促使中國立志自行翻拍經典, 中國的86版《西遊記》於是誕生。 )

如今, 重制日劇“經典”的《西遊記》新作, 又將反響如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兒童頻道負責人Michael Carrington自信滿滿地說:“我等不及要推出這部新劇, 好讓粉絲們看到他們心愛的大英雄再次登場了。 對於向新生代觀眾介紹這個充滿魔幻色彩的故事, 我也感到興奮不已。

然而, 在推特等外國社交網站上, 該劇率先曝光的演員劇照卻讓網友們炸開了鍋:

@ClaraNgXOXO:

我簡直不敢相信, 他們對“猴王”如此不敬!

I can't believe they are disrespecting the Monkey King like this oh my gawd

@oofarchitecture:

我童年的最愛被#漂白##重制#了。 一聲巨大的歎息……

My childhood fave gets #whitewashing #reboot. MASSIVE SIGH...

@syxseed:

這部以中國小說為基礎的電視劇, 顯然在選角時漏掉了什麼。

Something's missing from the cast of Legend of the Monkey King, based on the Chinese fable.

@BBaiology:

究竟亞洲裔演員出了什麼毛病, 讓你們不敢用?

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with Asian actors that you can't cast us???

BBC評論說, 新劇《猴王傳奇》顯然是想將“經典”打造成一部帶有《權力的遊戲》氣質的“奇幻巨制”;但這部改編自中國古典小說的電視劇, 卻沒邀請華裔或亞裔演員參與, 難怪引發出這場關於西方影視劇“漂白”(whitewash)少數族裔的爭議。

(小編:這裡的“漂白”也被譯作“洗白”, 指的是在電影中把本來設定為非白人的角色, 強行讓白人演員出演。 此前引發爭議的張藝謀電影《長城》和改編自日本動漫的美國科幻片《攻殼機動隊》,

都曾被指“漂白”)

美國數位新聞網站Mashable報導指出, 指責該劇“漂白”似乎也不太準確:因為, 飾演孫悟空的Chai Hansen擁有一半的泰國血統, 而飾演唐三藏的Luciane Buchanan和飾演豬八戒的Josh Thomson則都有澳洲毛利人血統, 只有飾演沙僧的Emilie Cocquerel是白人——不過, 在全部主角中, 確實沒有人是華裔。

Ky Chow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自由媒體人。 他在澳洲新聞網(news.com.au)上撰文稱, 作為一名對“身份政治”極為敏感的澳洲亞裔, 他認為, 在西方影壇亞裔演員出鏡率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 《猴王傳奇》的選角工作完成得並不好。

Ky Chow寫道, 大多數的華裔澳大利亞人熱愛自己生長的國家, 並急切地想要學習和融入澳洲的社會價值與文化傳統。

對此, 國家也應當予以回報——比方說, 在改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時, 儘量還原角色原本的特色, 以便讓澳洲華裔們看到, 中國文化帶來的不只有飲茶、成龍的電影和更高的房價。

Ky Chow進一步評論說, 《猴王傳奇》的選角失敗, 不僅在於錯失了一次促進東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機會, 更向那些雄心壯志的亞裔演員們傳遞了一個讓人洩氣的資訊:即便是亞裔角色, 製片人也不會找你出演。

他在文章的最後提醒道, 華裔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非西方少數族裔群體, 也形成了一個利潤相當豐厚的受眾市場;至於其他種族的澳大利亞人, 既然80年代時能對日劇中由亞洲演員扮演的孫悟空、豬八戒如此癡迷, 為何認為今天的他們做不到呢?

中國最大“IP”魅力何在?

如果論《西遊記》的文學成就,或許它在“四大名著”中排不到第一;但它在問世500年後的今天,卻被稱作中國影視界的第一大“IP”(即可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流行文本)。而在國外,取材自《西遊記》的改編作品也不在少數。

BBC報導介紹說,除了電視劇,西方音樂、戲劇界都曾嘗試以再創作的方式呈現《西遊記》的魅力。2007年,一部由英國著名搖滾樂隊Blur主唱Damon Albarn操刀音樂的舞臺劇《美猴王:西遊記》(Monkey:Journey to the West)曾在歐洲的劇院輪番上演。這部劇作融合了傳統戲劇與電子樂,由一群雜技、武術演員用漢語普通話演繹。

《西遊記》還滲透到了電子遊戲界。BBC舉例稱,美國暴雪娛樂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曾為慶祝中國春節,特意在旗下遊戲“守望先鋒”推出 “西遊記”主題皮膚,讓遊戲中的主角能在特定時限內化身唐僧、孫悟空等人物形象。此外,一度風靡中國市場的電子競技遊戲“魔獸爭霸”,也曾在更新版本中推出“西遊記”主題地圖。

在接受BBC採訪時,中國研究學者Jason Zhuang闡釋稱,《西遊記》經久不衰的魅力,源自作者強大的文字功力,“吳承恩那種純粹而生動的故事敘述,永遠無法被複製。”他表示,這部小說飽含重要的中國特質,“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國文學歷史教授曲景毅認為,由於故事本身對年輕人極具吸引力,《西遊記》的文本非常適合被改編,“它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想像力和幽默感。”

曲景毅認為,儘管中國偉大的小說有很多,《西遊記》的戲劇性、喜劇性內容卻尤為突出,而其神怪人物的設定也相當引人入勝,“小說讀者和電視觀眾都喜歡孫悟空的戰鬥精神和樂觀態度。他那種頑皮的本性,也能為壓力重重的現代社會帶來益處。”■

原文參考:

Why Netflix's remake of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is angering audiences(作者Yvette Tan,原載於Mashable網站);

Netflix Gets Accused Of Whitewashing Again With 'Legend of the Monkey' Casting(作者Kayla Greaves,原載於《赫芬頓郵報》網站);

Monkey (Magic) is being rebooted. Here's why '80s kids loved the original TV show(作者Dan Colasimone,原載於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endlessly remade Chinese folk tale(作者Heather Chen,原載於BBC網站);

Why are there no Chinese actors in The Legend of the Monkey?(作者Ky Chow,原載於澳洲新聞網)

中國最大“IP”魅力何在?

如果論《西遊記》的文學成就,或許它在“四大名著”中排不到第一;但它在問世500年後的今天,卻被稱作中國影視界的第一大“IP”(即可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流行文本)。而在國外,取材自《西遊記》的改編作品也不在少數。

BBC報導介紹說,除了電視劇,西方音樂、戲劇界都曾嘗試以再創作的方式呈現《西遊記》的魅力。2007年,一部由英國著名搖滾樂隊Blur主唱Damon Albarn操刀音樂的舞臺劇《美猴王:西遊記》(Monkey:Journey to the West)曾在歐洲的劇院輪番上演。這部劇作融合了傳統戲劇與電子樂,由一群雜技、武術演員用漢語普通話演繹。

《西遊記》還滲透到了電子遊戲界。BBC舉例稱,美國暴雪娛樂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曾為慶祝中國春節,特意在旗下遊戲“守望先鋒”推出 “西遊記”主題皮膚,讓遊戲中的主角能在特定時限內化身唐僧、孫悟空等人物形象。此外,一度風靡中國市場的電子競技遊戲“魔獸爭霸”,也曾在更新版本中推出“西遊記”主題地圖。

在接受BBC採訪時,中國研究學者Jason Zhuang闡釋稱,《西遊記》經久不衰的魅力,源自作者強大的文字功力,“吳承恩那種純粹而生動的故事敘述,永遠無法被複製。”他表示,這部小說飽含重要的中國特質,“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國文學歷史教授曲景毅認為,由於故事本身對年輕人極具吸引力,《西遊記》的文本非常適合被改編,“它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想像力和幽默感。”

曲景毅認為,儘管中國偉大的小說有很多,《西遊記》的戲劇性、喜劇性內容卻尤為突出,而其神怪人物的設定也相當引人入勝,“小說讀者和電視觀眾都喜歡孫悟空的戰鬥精神和樂觀態度。他那種頑皮的本性,也能為壓力重重的現代社會帶來益處。”■

原文參考:

Why Netflix's remake of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is angering audiences(作者Yvette Tan,原載於Mashable網站);

Netflix Gets Accused Of Whitewashing Again With 'Legend of the Monkey' Casting(作者Kayla Greaves,原載於《赫芬頓郵報》網站);

Monkey (Magic) is being rebooted. Here's why '80s kids loved the original TV show(作者Dan Colasimone,原載於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endlessly remade Chinese folk tale(作者Heather Chen,原載於BBC網站);

Why are there no Chinese actors in The Legend of the Monkey?(作者Ky Chow,原載於澳洲新聞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