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竇太后為何寵愛梁王劉武?劉武是怎麼死的?

梁王劉武是劉恒和竇漪房的小兒子, 也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胞兄弟。 竇太后偏愛劉武, 甚至想讓劉啟傳位與劉武, 這種違反祖制的事情, 聰明絕頂的她為什麼執意這麼做呢?她會為了個人喜好來拿這種事情開玩笑麼?其實不是, 劉啟和竇太后的爭奪, 其實就是黃老之術和儒家的爭奪。 當時劉啟曾經在宴席上親口說要將皇位傳給弟弟, 但是朝中的袁盎等人堅決不同意, 劉武一怒之下甚至找人暗殺他。 自劉邦自來, 兄終弟及的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過, 所以劉武是不可能當皇上的, 何況劉武的年齡不一定比劉啟年輕多少。

網路配圖

但是竇漪房還是堅持己見, 有人分析, 竇漪房這樣做是為了繼續掌權。 但是劉啟在位的時候, 大權依然在竇漪房手中, 換不換一個兒子對她來說沒有什麼實質影響。 她何嘗不明白, 袁盎等人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反對劉武,

是劉啟這個皇上在背後支持, 但是她必須這樣, 才能推行黃老之術。 劉啟本人對於黃老之術都是不大在意, 曾經有一個儒生因為在竇太后面前說了一些黃老之術不好的話, 被竇漪房發配到野豬圈, 差點成了爛泥, 要不是劉啟相助, 早就沒命了。 一旦劉啟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 竇漪房的控制力就沒有那麼強了, 推行黃老之術是必然的, 後世證明也是如此。 西漢的局勢不適合推行儒家之術, 正是由於劉啟兒子的做法, 讓漢朝走了下坡路。 梁王劉武一生的夢想就是當上皇帝, 雖然他至死也沒能成功。 他其實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身為竇太后的次子, 他倍受母親寵愛, 身為劉啟的兄弟, 他是君王又愛又忌憚的人。
他後來死在了劉啟之前, 讓竇漪房一直對劉啟心懷怨恨, 到死都沒有原諒他。

劉武這個人為人直率, 其實沒有什麼壞心眼, 他讓中央集權得以加強, 在經濟上和軍權上控制地方, 有力的推進了哥哥劉啟的統治秩序。 但是劉武最後的結局卻不是很好, 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當時漢景帝廢除了太子, 竇太后開始四處活動, 讓劉武繼承兄弟的皇位。 但是遭到了袁盎等人的極力反對, 引起了朝堂大討論, 這時候, 漢景帝劉啟就起了廢除劉武的心思, 不管出於嫉妒他獲得母親的疼愛, 還是忌憚他阻礙了子孫的江山, 他都必須要行動了。 漢景帝立了劉徹為太子, 這就是後來的漢武大帝。 這件事情讓留出看明白了諸侯對自己就是利用,

本質上還是迎合皇兄, 一旦出事了就會像七國之亂一樣, 自己的下場不會比他們好到哪裡去。 劉武憤怒之下, 聯合了謀士, 開始謀殺袁盎等人。

袁盎死後, 漢景帝大怒, 開始對劉武窮追猛打, 劉武命謀士當替罪羊, 形勢才緩和下來。 劉武對竇太后很孝順, 多次要求留在長安都被漢景帝駁回, 後來外出打獵時看到一頭怪牛, 回來便染病去世, 但是竇太后認為這是劉啟所為, 認為他殘害手足兄弟, 到死都沒有原諒他.她是“文景之治”背後“婆媳”中的婆婆, 漢文帝妻竇氏。 在婚姻上, 竇氏是一個隨波逐流, 聽憑命運播弄的女人, 她出身於社會的最底層, 卻被命運所眷顧, 躍居到了富貴權勢的巔峰。 她少時父母雙亡, 與兩個同胞兄弟相依為命,

後由於命運的捉弄讓他們天各一方, 生死兩茫茫。 本以為這輩子都沒有相見的一天, 不料卻在皇宮相見了, 一場人生悲喜劇讓竇氏感慨萬千。

竇太后, 閨名猗房, 是趙國清河觀津人, 她出身平民良家, 在高祖劉邦去世、呂雉太后掌權之前, 還是一個天真少女的竇姬被選美的官員挑中,送進長安皇宮為宮女。在竇氏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因為意外喪生,留下竇氏和兩個兄弟相依為命,在秦末漢初戰亂頻仍的年代苦苦掙扎。老天沒有給竇氏安排一個幸福的家,卻為她送來了一副好面容。十幾歲的竇氏已然長成了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女,這時在她心裡盤算最多的就是,能夠嫁一戶好人家,為兄弟也為自己尋個出路。不用想也知道,在這樣一個家裡面,竇姬有多重要。然而皇權重于人權,為了滿足皇帝的色欲,選美官是不會管小兄弟倆的死活的。當時,正值皇宮在各地大選美女入宮,竇氏因為容貌出眾被選中。這可苦了同胞兄弟,他們三個抱頭痛哭。對於自己尚不能生活自理的小弟弟,竇姬更是憐惜不舍。她從出發的驛站裡求乞來一盆熱水一碗冷飯,最後為弟弟洗了一次頭,又看著他吃完飯,這才含著眼淚登車遠走。

竇姬從登上皇家選美的車輿的那一刻,就抱定了從此生死兩茫茫的絕望,然而她沒有想到,世上最好的運氣,卻伴隨著車輿的木輪,與她從此牢牢聯繫到一起。由於竇姬品性溫良,很快便成為呂雉比較心儀的小侍女。雖然整日提心吊膽伺候主子,但是比起過去衣食無依的貧困,已經算是天堂了。不過,這更加重了竇氏心中的苦痛,因為她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在外面是否也過得好,更不知道他們是否能夠在亂世中活下去。不久,劉邦病逝。太后呂雉送劉邦的諸庶子就國,同時賜給他們每人五名宮女。當時除了太子劉盈,劉邦還有7個兒子,每人5名宮女,一共就是35人,當然,竇氏也成為了其中之一。對於這次意外的“調令”,竇氏是抱著希望的,因為她聽說劉如意被封為了趙王,那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這樣,她就能夠隨趙王如意離開京城,也就可以離家鄉近點,順便也好打聽久別的兄弟們的消息。

為了達到這個小小的心願,竇氏將自己平日裡勒緊褲腰帶攢下的私蓄,全部送給負責分配宮人的主管太監,請求他格外開恩,將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趙的名單中去。誰知,那個太監是個收錢不辦事的主,也可能是看不上竇氏那點碎銀子。總之,他根本沒有把竇氏的請托放在心上,到了分配的時候,他照樣漫不經心地大筆一勾,順手就把竇姬放到了遣送代國的名單裡。當名單最後被皇帝批准實施的時候,竇姬才知道自己居然被送給了代王。代國在今天山西晉陽附近,與趙國相距甚遠,任誰都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的道理,竇姬明白,自己只怕是要一輩子埋在山西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得到一絲關於家鄉的消息。

從踏上去代國的路後,竇氏幾乎絕望了,忍不住淚下如雨,怨恨那個隨意安排她生死的太監,不肯踏上遠行的宮車。太監頭兒對這個一向溫順的小宮女的倔強,感到非常惱火,一面自己口裡威脅,一面喊來手下,連拖帶拉,強行將哭得死去活來的竇姬扔進了宮車,一路嚴加看管,送到了代國。不過,也許是富貴在天,竇氏本身就該發跡,她到了代國,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在5名宮女當中,劉恒愣沒看上那四位爭奇鬥豔的,偏偏喜歡上了神情落寞的竇姬。於是,命運逐漸開始垂青這個苦女子,她成了代王的寵妾、親王妃,並且一連生下了三個孩子:長女劉嫖、長子劉啟、次子劉武。雖然如此,竇氏並沒有忘了恭儉溫順的本性,她在後宮中對自己的婆婆薄太后,以及王后王氏十分恭敬,行事更是克己守禮,在代王劉恒和薄太后、王后眼中,對竇氏憑添了幾分好感和憐惜,因此,竇氏在代王國裡贏得了內外一致的好名聲。

幾年後,代王后病逝,當時還正值盛年的代王,中饋乏人,繼立王后成為當務之急。這時,放眼望去,王宮裡育有兒子的女眷,就只有竇姬一人。於是,在薄太后的主張下,竇姬開始代掌王后的宮務。接二連三的好運,讓竇氏自己也不敢相信,不過,她更不敢想的是,自己居然成了漢帝國新一代帝王的妻子,也就是大漢王朝的第四任皇后。她信不信不要緊,事實就是如此。在坐上皇后之位後,為了慶祝竇氏成為國母,並表示與民同樂的心意,文帝劉恒頒下旨意,賜給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麵肉食,對於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鬥酒、兩匹帛、三斤棉絮的數目。於是,百姓們都對這位新皇后感激涕零。也許是觸景生情,這又讓竇皇后想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兄弟。不過,這時竇皇后只能在心裡想想,卻不敢說出來。後來,因為竇氏立後後澤及貧苦百姓,她的身世也廣為民間流傳,尤其是她的姓氏和家鄉,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竇皇后的身世,不久就傳到了一個名叫竇廣國的奴僕耳中,當他得知新皇后是觀津竇氏,大有一種如夢初醒的感覺,於是壯著膽子上書自陳,說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接到上書的官員不敢怠慢,連忙將這個消息彙報給了皇家。竇氏又驚又喜,與文帝一起召見了竇廣國。因為竇氏的容貌改變不大,竇廣國一眼就認出了她,而竇氏走時弟弟年紀尚幼,男大也會十八變,她卻已經認不出弟弟來了。那時也沒有什麼“DNA”鑒定,唯一的辦法就是互相回憶過去的事情,竇廣國就把當年姐姐臨入宮前,與自己在驛站生離死別、沐發乞飯的情景回憶了一遍。竇皇后聽完,控制不住情緒,不顧身份地一把將弟弟緊緊地摟住,姐弟倆涕淚交加,連一旁的文帝也為之動容。文帝為了慶祝妻子與兄弟團聚,大方地賞賜了竇氏兄弟,包括田地宅院以及大筆金錢,讓他們就近住在長安。薄太后也對兒媳的身世十分憐惜,緊跟著也下了一道詔書,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在竇氏的家鄉清河為他們設立墓園,封邑二百戶,由地方長官按薄氏宗祠的規模四時祭拜。

還是一個天真少女的竇姬被選美的官員挑中,送進長安皇宮為宮女。在竇氏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因為意外喪生,留下竇氏和兩個兄弟相依為命,在秦末漢初戰亂頻仍的年代苦苦掙扎。老天沒有給竇氏安排一個幸福的家,卻為她送來了一副好面容。十幾歲的竇氏已然長成了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女,這時在她心裡盤算最多的就是,能夠嫁一戶好人家,為兄弟也為自己尋個出路。不用想也知道,在這樣一個家裡面,竇姬有多重要。然而皇權重于人權,為了滿足皇帝的色欲,選美官是不會管小兄弟倆的死活的。當時,正值皇宮在各地大選美女入宮,竇氏因為容貌出眾被選中。這可苦了同胞兄弟,他們三個抱頭痛哭。對於自己尚不能生活自理的小弟弟,竇姬更是憐惜不舍。她從出發的驛站裡求乞來一盆熱水一碗冷飯,最後為弟弟洗了一次頭,又看著他吃完飯,這才含著眼淚登車遠走。

竇姬從登上皇家選美的車輿的那一刻,就抱定了從此生死兩茫茫的絕望,然而她沒有想到,世上最好的運氣,卻伴隨著車輿的木輪,與她從此牢牢聯繫到一起。由於竇姬品性溫良,很快便成為呂雉比較心儀的小侍女。雖然整日提心吊膽伺候主子,但是比起過去衣食無依的貧困,已經算是天堂了。不過,這更加重了竇氏心中的苦痛,因為她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在外面是否也過得好,更不知道他們是否能夠在亂世中活下去。不久,劉邦病逝。太后呂雉送劉邦的諸庶子就國,同時賜給他們每人五名宮女。當時除了太子劉盈,劉邦還有7個兒子,每人5名宮女,一共就是35人,當然,竇氏也成為了其中之一。對於這次意外的“調令”,竇氏是抱著希望的,因為她聽說劉如意被封為了趙王,那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這樣,她就能夠隨趙王如意離開京城,也就可以離家鄉近點,順便也好打聽久別的兄弟們的消息。

為了達到這個小小的心願,竇氏將自己平日裡勒緊褲腰帶攢下的私蓄,全部送給負責分配宮人的主管太監,請求他格外開恩,將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趙的名單中去。誰知,那個太監是個收錢不辦事的主,也可能是看不上竇氏那點碎銀子。總之,他根本沒有把竇氏的請托放在心上,到了分配的時候,他照樣漫不經心地大筆一勾,順手就把竇姬放到了遣送代國的名單裡。當名單最後被皇帝批准實施的時候,竇姬才知道自己居然被送給了代王。代國在今天山西晉陽附近,與趙國相距甚遠,任誰都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的道理,竇姬明白,自己只怕是要一輩子埋在山西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得到一絲關於家鄉的消息。

從踏上去代國的路後,竇氏幾乎絕望了,忍不住淚下如雨,怨恨那個隨意安排她生死的太監,不肯踏上遠行的宮車。太監頭兒對這個一向溫順的小宮女的倔強,感到非常惱火,一面自己口裡威脅,一面喊來手下,連拖帶拉,強行將哭得死去活來的竇姬扔進了宮車,一路嚴加看管,送到了代國。不過,也許是富貴在天,竇氏本身就該發跡,她到了代國,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在5名宮女當中,劉恒愣沒看上那四位爭奇鬥豔的,偏偏喜歡上了神情落寞的竇姬。於是,命運逐漸開始垂青這個苦女子,她成了代王的寵妾、親王妃,並且一連生下了三個孩子:長女劉嫖、長子劉啟、次子劉武。雖然如此,竇氏並沒有忘了恭儉溫順的本性,她在後宮中對自己的婆婆薄太后,以及王后王氏十分恭敬,行事更是克己守禮,在代王劉恒和薄太后、王后眼中,對竇氏憑添了幾分好感和憐惜,因此,竇氏在代王國裡贏得了內外一致的好名聲。

幾年後,代王后病逝,當時還正值盛年的代王,中饋乏人,繼立王后成為當務之急。這時,放眼望去,王宮裡育有兒子的女眷,就只有竇姬一人。於是,在薄太后的主張下,竇姬開始代掌王后的宮務。接二連三的好運,讓竇氏自己也不敢相信,不過,她更不敢想的是,自己居然成了漢帝國新一代帝王的妻子,也就是大漢王朝的第四任皇后。她信不信不要緊,事實就是如此。在坐上皇后之位後,為了慶祝竇氏成為國母,並表示與民同樂的心意,文帝劉恒頒下旨意,賜給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麵肉食,對於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鬥酒、兩匹帛、三斤棉絮的數目。於是,百姓們都對這位新皇后感激涕零。也許是觸景生情,這又讓竇皇后想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兄弟。不過,這時竇皇后只能在心裡想想,卻不敢說出來。後來,因為竇氏立後後澤及貧苦百姓,她的身世也廣為民間流傳,尤其是她的姓氏和家鄉,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竇皇后的身世,不久就傳到了一個名叫竇廣國的奴僕耳中,當他得知新皇后是觀津竇氏,大有一種如夢初醒的感覺,於是壯著膽子上書自陳,說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接到上書的官員不敢怠慢,連忙將這個消息彙報給了皇家。竇氏又驚又喜,與文帝一起召見了竇廣國。因為竇氏的容貌改變不大,竇廣國一眼就認出了她,而竇氏走時弟弟年紀尚幼,男大也會十八變,她卻已經認不出弟弟來了。那時也沒有什麼“DNA”鑒定,唯一的辦法就是互相回憶過去的事情,竇廣國就把當年姐姐臨入宮前,與自己在驛站生離死別、沐發乞飯的情景回憶了一遍。竇皇后聽完,控制不住情緒,不顧身份地一把將弟弟緊緊地摟住,姐弟倆涕淚交加,連一旁的文帝也為之動容。文帝為了慶祝妻子與兄弟團聚,大方地賞賜了竇氏兄弟,包括田地宅院以及大筆金錢,讓他們就近住在長安。薄太后也對兒媳的身世十分憐惜,緊跟著也下了一道詔書,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在竇氏的家鄉清河為他們設立墓園,封邑二百戶,由地方長官按薄氏宗祠的規模四時祭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