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慈禧死了 是他從攝政王刀下救了袁世凱 不然民國歷史或許改寫

在晚清重臣中, 張之洞的口碑是屬於上乘的。 清朝廷給他的評價是“公忠體國, 廉政無私;提倡新政, 利國便民。 ”後來人對他的評價也頗高, 孫中山先生評論說:“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革命領袖毛澤東評價說:“提起中國民族工業, 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張之洞作為晚清時期的四朝元老, 直到臨死之時還念念不忘天下安危。 近日翻閱史料, 偶然看到一段記載:宣統皇帝溥儀的監國攝政王載灃, 曾堅決要除掉袁世凱。 在人命關天的關鍵時刻, 是張之洞不徇私情的一席話, 改變了載灃的主意, 從而保住了袁世凱的一條命。

不然, 清末民初的歷史或許得改寫。

(張之洞)

作為滿清王朝最後的攝政王、權傾一時的末代王爺載灃, 雖然被後人說成是“優柔寡斷”、“懦弱無能”, 但他的身世的確足夠顯赫。 他是道光皇帝的孫子, 光緒皇帝的異母弟弟, 宣統皇帝溥儀繼位,

他以皇父的身份進位為“攝政王”, 不到三十歲成為了當時中國的當家人。 監國攝政王那時說要割了誰的腦袋, 真是一句話的事。

光緒皇帝推行新政, 搞“戊戌變法”失敗, 歸罪於袁世凱臨陣變節向慈禧太后告密, 致使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 將光緒帝囚於瀛台···。 據說光緒帝至死都在詛咒袁世凱, 一心想殺掉他以解心頭之恨。 民間甚至流傳, 是光緒帝彌留之際曾給載灃一個鄭重其事的委託, 讓他尋機幹掉袁世凱, 以報戊戌年“告密”之仇。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光緒與西太后同時病危。 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見了軍機大臣載灃、張之洞等人。 在慈禧老佛爺的垂青下, 載灃的兒子溥儀被立為皇儲。 隨著兒子繼位,

載灃也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史料介紹, 光緒帝搞“戊戌變法”時, 袁世凱確實有告密之舉。 他來到天津後, 已經從後党禦史楊崇伊那裡得知慈禧即將上臺的情報, 心中懼怕譚嗣同勸其出兵圍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 牽連自己, 遂向榮祿告密, 使慈禧得知維新派的陰謀, 加重了政變的後果。 所以在戊戌政變起初, 慈禧太后只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 停職待參, 並未言及譚嗣同等人;而袁世凱告密導致的結果便是慈禧下令逮捕康梁諸人, 並誅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囚禁光緒帝於瀛台。 事實上, 袁世凱並不支援維新派的激進之舉, 也深知用新建陸軍來“圍園劫太后”無異于以卵擊石, 而且是大逆不道之罪。 他的告密完全是出於權衡局勢下的自保之舉。

但此事得罪了皇帝, 成為袁世凱的一大負擔, 他不得不寫《戊戌紀略》(戊戌日記)來為自己辯解。

載灃攝政掌權之後, 第一個要對付的真的就是袁世凱。 在新政以後, 袁世凱在慈禧太后的庇護之下春風得意, 儘管他辦了一些實事。 但他的個人勢力無限壯大, 軍隊、官制改革、立憲, 樣樣都參與其中, 門生故舊遍佈朝野, 特別是北洋新軍的諸多將領, 幾乎對他唯命是從。

(網路資料圖片 載灃與他的兒子溥儀)

滿清皇族親貴眼看著袁世凱的勢力壯大, 漢人黨羽甚眾又年富力強, 他們既憂心又憎恨。 載灃剛登臺攝政, 肅親王善耆和鎮國公載澤便密告載灃:“內外軍政, 皆是袁之黨羽, 從前袁所畏懼的是慈禧太后, 如今太后一死, 在袁心目中已經無人可以鉗制他”。 他們建議載灃對袁世凱速作處置, 不然, “異日勢力養成, 削除更為不易, 且恐禍在不測”。

曾和載灃有過節的正紅旗滿洲都統溥偉, 還拿出當年道光皇帝賜給他祖父的白虹寶刀, 說要手刃袁世凱這個元兇巨惡。

有無皇兄光緒的委託且不說,載灃其實在內心對袁世凱早存芥蒂,也知袁是朝中隱患。當年在朝廷的官制改革會上,袁世凱主張要設立責任內閣,載灃對袁世凱當時的不可一世之態記憶真切。雖然慈禧太后在前兩年已有所防備,將袁世凱所轄的北洋新軍六鎮中的四鎮收歸陸軍部,去年又明升暗降,將他與張之洞一起上調為軍機大臣,但袁世凱打下的厚實勢力並未削弱。

當下要處置袁世凱這樣位極人品的重臣,必須要經過參與攝政的閣僚們的同意,其所頒上諭也須有軍機大臣的副署才能生效。雖然滿族親貴們一致嚷嚷要誅殺袁世凱,可載灃不太敢貿然而行。

在再三的思慮之後,載灃和隆裕太后把首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請來商議,可是奕劻聽後立刻跪伏在地,良久不發一語。在隆裕太后的一再質問下,奕劻才吞吞吐吐的說,這事得和張之洞商議才好···。

載灃見狀,便召見張之洞商議。張之洞聽後,長歎一聲。張之洞是朝中年紀最長的漢人大臣,四朝元老。他雖與袁世凱沒什麼私交,但聽說要誅殺袁世凱,未免兔死狐悲。他說:“國家新遭大喪,主上又年幼,當前穩定的大局最為重要,此時誅殺大臣,先例一開,恐怕後患無窮”。

見載灃仍遲疑不定,張之洞便又說:“王道坦坦,王道平平,願攝政王熟思之,開缺回籍可也”。應該說,張之洞的話算是寬仁厚道的長者之語,不管他是為了清廷大局著想或是其它,卻在無意中救了袁世凱一命。

雖說袁世凱個人勢力很大,一般人對付不了他,但在皇權體制下,朝廷要斬下他的腦袋,除非他造反,不然他是逃脫不了的。所以當袁世凱從慶王府聽到“將對袁不利”的消息後,也是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一籌莫展,束手待斃。

史料介紹,1909年1月2日,在嚴辦袁世凱的暗湧中,袁世凱迎著京城的寒風,象往常一樣前往內廷。載灃主政後,每日都要召集軍機大臣商議朝政。這天早上,當袁世凱走到殿廷的時候,已被他前期買通的當值太監攔住他偷偷相告:“袁大軍機可不必入內,今日攝政王怒形於色,聽說嚴懲諭旨即下,恐怕對袁大軍機不利,宜早籌自全之策。諭旨如何嚴峻,則非我輩所能得知”。

袁世凱聽了如雷轟頂,轉身逃回家中,緊急把自己的幕僚和親信召來商議對策。親信張懷芝說,情勢危急,不如立刻前往火車站前往天津避一避,畢竟直隸總督楊士驤是我們的人。袁世凱聽後,立刻簡單的收拾行裝,在張懷芝的保護下前往天津。

為防不測,袁世凱不敢到天津本站下車,而是提前一站讓張懷芝給楊士驤打電話,讓他派人來接。楊士驤倒還鎮定,他讓袁世凱萬可來督署,萬不可讓人看見。

袁世凱正在等待生著悶氣時,楊士驤的親信來了。他帶來了北京的消息,說“罪只及開缺,無性命之虞”。袁世凱聽後長出了一口氣,決定立刻回京,預備明晨入朝謝恩,不然怕引起更大的麻煩。

據說當時北京的袁府更是陷入了慌亂當中。袁世凱失蹤的消息在城中不脛而走,一時間謠言紛紛,有人說袁世凱被秘密處死了;也有說袁世凱畏罪自盡;一時真假難辨。

主持軍機大政的張之洞直到聽說袁世凱已經回來的確切消息後,他心裡的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緊張之余,張老大人忍不住對左右調侃道:“人家都說袁世凱不學無術,我看哪,他不但有術,而且是多術,你看他這次倉皇出走,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誰能知道他躲在哪裡?我現在算是知道什麼叫‘術’了。”、

第二天,袁世凱終於見到了那道上諭:“內閣軍機大臣外務部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禦極複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驅馳。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艱難,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以示體恤之至意。”

三天之後,袁世凱懷著無比的委屈和幽怨,帶著他的姨太太和親信們,孤獨而淒茫的離開了北京。

袁世凱被排擠出京後,清末政壇再次發生或大或小的地震,袁世凱的私黨一個個清除:張之洞在十個月後去世。直隸總督楊士驤也死于當年,攝政王載灃親自接管警政···。

(任總理大臣時的袁世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滿清朝廷面臨生死大考。載灃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於10月14日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壓制起義,袁世凱一面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一面表達善意,讓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議和。革命党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京師,16日組織新內閣,由此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主要角色。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有無皇兄光緒的委託且不說,載灃其實在內心對袁世凱早存芥蒂,也知袁是朝中隱患。當年在朝廷的官制改革會上,袁世凱主張要設立責任內閣,載灃對袁世凱當時的不可一世之態記憶真切。雖然慈禧太后在前兩年已有所防備,將袁世凱所轄的北洋新軍六鎮中的四鎮收歸陸軍部,去年又明升暗降,將他與張之洞一起上調為軍機大臣,但袁世凱打下的厚實勢力並未削弱。

當下要處置袁世凱這樣位極人品的重臣,必須要經過參與攝政的閣僚們的同意,其所頒上諭也須有軍機大臣的副署才能生效。雖然滿族親貴們一致嚷嚷要誅殺袁世凱,可載灃不太敢貿然而行。

在再三的思慮之後,載灃和隆裕太后把首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請來商議,可是奕劻聽後立刻跪伏在地,良久不發一語。在隆裕太后的一再質問下,奕劻才吞吞吐吐的說,這事得和張之洞商議才好···。

載灃見狀,便召見張之洞商議。張之洞聽後,長歎一聲。張之洞是朝中年紀最長的漢人大臣,四朝元老。他雖與袁世凱沒什麼私交,但聽說要誅殺袁世凱,未免兔死狐悲。他說:“國家新遭大喪,主上又年幼,當前穩定的大局最為重要,此時誅殺大臣,先例一開,恐怕後患無窮”。

見載灃仍遲疑不定,張之洞便又說:“王道坦坦,王道平平,願攝政王熟思之,開缺回籍可也”。應該說,張之洞的話算是寬仁厚道的長者之語,不管他是為了清廷大局著想或是其它,卻在無意中救了袁世凱一命。

雖說袁世凱個人勢力很大,一般人對付不了他,但在皇權體制下,朝廷要斬下他的腦袋,除非他造反,不然他是逃脫不了的。所以當袁世凱從慶王府聽到“將對袁不利”的消息後,也是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一籌莫展,束手待斃。

史料介紹,1909年1月2日,在嚴辦袁世凱的暗湧中,袁世凱迎著京城的寒風,象往常一樣前往內廷。載灃主政後,每日都要召集軍機大臣商議朝政。這天早上,當袁世凱走到殿廷的時候,已被他前期買通的當值太監攔住他偷偷相告:“袁大軍機可不必入內,今日攝政王怒形於色,聽說嚴懲諭旨即下,恐怕對袁大軍機不利,宜早籌自全之策。諭旨如何嚴峻,則非我輩所能得知”。

袁世凱聽了如雷轟頂,轉身逃回家中,緊急把自己的幕僚和親信召來商議對策。親信張懷芝說,情勢危急,不如立刻前往火車站前往天津避一避,畢竟直隸總督楊士驤是我們的人。袁世凱聽後,立刻簡單的收拾行裝,在張懷芝的保護下前往天津。

為防不測,袁世凱不敢到天津本站下車,而是提前一站讓張懷芝給楊士驤打電話,讓他派人來接。楊士驤倒還鎮定,他讓袁世凱萬可來督署,萬不可讓人看見。

袁世凱正在等待生著悶氣時,楊士驤的親信來了。他帶來了北京的消息,說“罪只及開缺,無性命之虞”。袁世凱聽後長出了一口氣,決定立刻回京,預備明晨入朝謝恩,不然怕引起更大的麻煩。

據說當時北京的袁府更是陷入了慌亂當中。袁世凱失蹤的消息在城中不脛而走,一時間謠言紛紛,有人說袁世凱被秘密處死了;也有說袁世凱畏罪自盡;一時真假難辨。

主持軍機大政的張之洞直到聽說袁世凱已經回來的確切消息後,他心裡的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緊張之余,張老大人忍不住對左右調侃道:“人家都說袁世凱不學無術,我看哪,他不但有術,而且是多術,你看他這次倉皇出走,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誰能知道他躲在哪裡?我現在算是知道什麼叫‘術’了。”、

第二天,袁世凱終於見到了那道上諭:“內閣軍機大臣外務部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禦極複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驅馳。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艱難,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以示體恤之至意。”

三天之後,袁世凱懷著無比的委屈和幽怨,帶著他的姨太太和親信們,孤獨而淒茫的離開了北京。

袁世凱被排擠出京後,清末政壇再次發生或大或小的地震,袁世凱的私黨一個個清除:張之洞在十個月後去世。直隸總督楊士驤也死于當年,攝政王載灃親自接管警政···。

(任總理大臣時的袁世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滿清朝廷面臨生死大考。載灃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於10月14日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壓制起義,袁世凱一面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一面表達善意,讓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議和。革命党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京師,16日組織新內閣,由此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主要角色。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