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秦帝國崛起之將相譜——樂毅

唐朝開元十九年, 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武廟, 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薑子牙)為主祭, 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 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 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績列于左, 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 以良為配。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 為古代名將設武廟, 包括亞聖、十哲、七十二子, 其中亦包括樂毅。

三國時期, 隱居南陽的諸葛亮曾以“管、樂”自許,

其中“管”是管仲, “樂”即樂毅。

樂毅, 子姓, 樂氏, 名毅, 字永霸。 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 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 拜燕上將軍, 受封昌國君,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樂毅出生于一個富有武學淵源的貴族世家。 春秋時期, 宋國的大司馬樂喜, 樂喜能征慣戰,

在宋國爭霸中功勳卓著, 樂氏由此而名聞天下。 戰國初期魏國名將樂羊統帥魏國大軍攻滅中山國, 因戰功卓著封侯于靈壽。 這樣的特殊家庭環境, 使樂毅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其聰穎好學、嗜好兵法, 這為其日後戎馬倥傯的征戰道路打下了基礎。 戰國時期出現了“幫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面, 樂毅也先後仕趙、仕魏, 直到遇到求賢、圖強的一代明主燕昭王, 才真正成為一代軍事奇才樂毅叱吒風雲、匡建功勳的歷史契機。 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持下, 樂毅對燕國政治、經濟、軍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史稱“樂毅改革”。 主要措施有:一是明奉法, 審官斷, 制定法律, 嚴厲法制, 加強對官吏的審查與考核。 二是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
只講官爵、祿位授予有功、有能的人, 以克服“親親”“貴貴”的用人傳統。 三是“循法令, 順庶孽者, 施及萌隸”。 對於遵守法律的的人, 包括貧民和奴隸, 都依照制度給與獎勵, 以促使燕民自覺守法, 安定社會秩序。 四是在軍事上著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 以便提高燕軍的軍紀和戰鬥力。 經過20年的努力, 燕國民眾殷富、國庫充盈、士卒樂戰, 這為合縱伐齊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樂毅一生最主要的軍事實踐活動, 就是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 大獲全勝。 這場戰爭史稱“五國伐齊之役”。 在這場戰役中樂毅卓越的軍事才能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 其最大特色是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 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 主宰戰爭全域, 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

當時, 齊國舉兵擴張、窮兵黷武, 雖國力強大, 在軍事上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但也進一步激化了齊國內部矛盾, 在外部也引起了諸侯國的不滿和戒備。 樂毅見時機成熟, 向燕昭王進言“舉天下而圖之”。

西元前284年,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領五國聯軍向齊地進軍。在濟水之西,先發制人、出其不意,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統率的齊軍主力部隊,後適時遣返秦、韓兩國軍隊,並讓魏軍攻取宋國故地,並針對齊國兵力空虛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齊國國都臨淄,攻克齊國指揮中樞臨淄後,樂毅根據戰局變化,及時兵分五路、乘勝追擊,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連下齊國70餘城,使齊國幾乎瀕臨亡國的邊緣。

然而,在戰局最微妙的關頭,燕國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西元前279年,一向信任支持樂毅的燕昭王死去,其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齊將田單趁機實施反間計,使燕惠王對樂毅產生深深的懷疑,解除了樂毅的兵權,田單抓住時機,大擺火牛陣,擊破燕軍主力,收復70城,使得樂毅滅齊興燕的大業功虧一簣。燕惠王在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同時,又怨恨樂毅奔趙,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樂毅死于趙國。

後世評“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西元前284年,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領五國聯軍向齊地進軍。在濟水之西,先發制人、出其不意,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統率的齊軍主力部隊,後適時遣返秦、韓兩國軍隊,並讓魏軍攻取宋國故地,並針對齊國兵力空虛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齊國國都臨淄,攻克齊國指揮中樞臨淄後,樂毅根據戰局變化,及時兵分五路、乘勝追擊,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連下齊國70餘城,使齊國幾乎瀕臨亡國的邊緣。

然而,在戰局最微妙的關頭,燕國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西元前279年,一向信任支持樂毅的燕昭王死去,其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齊將田單趁機實施反間計,使燕惠王對樂毅產生深深的懷疑,解除了樂毅的兵權,田單抓住時機,大擺火牛陣,擊破燕軍主力,收復70城,使得樂毅滅齊興燕的大業功虧一簣。燕惠王在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同時,又怨恨樂毅奔趙,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樂毅死于趙國。

後世評“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