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雍正朝福建百姓因客居江西受歧視爆發兩次暴動,張廷玉受命解決

題記:感謝廣東人民出版社提供文本, 該文為寒山客老師的作品《大清首輔張廷玉》連載內容。

李自成流民起義典型代表

雍正帝登基以來,

連年發生的朝政大事接踵而至, 讓他一時忙不開手腳。 張廷玉作為雍正帝最上手的棋子, 事事都要緊跟雍正帝的步伐。

眼下雍正帝最揪心的就是棚民問題, 也是大清國拖了又拖的民生問題。 “棚民之稱起於江西、浙江, 福建三省。 三省山內向有民人搭棚居住, 藝麻種菁, 開爐煽鐵, 造紙制菇為生”。 這些外來農民為了生存, 來到中南部各省的山區, 他們居住在用茅草搭建的窩棚, 利用山區的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 從事種植、造紙、煉鐵等生產, 藉此養家糊口。

到了雍正年間, 就江西省各州府, 有些山區的棚民連成一片, 人口竟有一萬人之多。 這些棚民在山區以租地的形式從事生產, 因為收成不穩定, 時而退佃遷徙, 由於行蹤不定,

很容易與當地人產生民事糾紛。 也有一些棚民已經在山區定居下來, 可是他們的戶籍問題沒有解決。 他們脫離了原籍地的管轄, 在山區未能加入當地的戶籍, 游離於國家戶籍之外。 沒有當地戶籍, 他們不敢建立永久性住房, 害怕當地官府和百姓敲詐掠奪。

早在康熙十五年四月中旬, 福建客家人朱君平就帶領一萬多從福建、廣東遷移過來的棚民, 準備攻進萬載縣縣衙。

他們不喜歡“棚民”這個歧視性稱呼, 就像現在的外來務工人員不喜歡“農民工”這個詞一樣, 因為棚民在萬載縣得不到與當地人同等的對待, 便對當地縣衙和百姓心懷怨恨。

朱君平率領一萬多棚民, 不到半天時間就佔領了萬載縣衙署。 由於湧入縣城的棚民太多,

縣衙周邊的民居和商鋪都受到了牽連, 遭到了搶掠和焚毀。

棚民們為了洩恨, 還擄殺了不少當地人。 朱君平等棚民洩憤之後, 縣城很快就恢復了先前的安寧, 可是朱君平並沒有消停, 又召集來自福建的棚民, 在萬載縣郊的鄉村聚眾鬧事, 他們在村舍中殘殺當地村民, 甚至放火燒村, 一時震驚朝野。

朱君平發動棚民暴亂, 藉此要脅縣衙免除棚民賦役。 萬載縣衙懼怕棚民繼續鬧事, 搞得當地人怨聲載道, 便答應了棚民免除賦役的要求。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 定居在萬載縣的棚民雖然獲得免除賦役的優待, 可是棚民鬧事, 與當地人結下了梁子, 就更加受到當地人的打壓。 棚民溫上貴, 福建上杭人, 見當地人對棚民過分打壓, 心裡便覺得憋屈, 於是效仿先輩朱君平, 要搞一次規模空前的棚民起義。

雍正元年的某天, 溫上貴到處鼓動棚民跟隨自己一同起義。 怎奈他沒有先輩朱君平的煽動力, 也許棚民得到免除賦役的優待, 但凡能夠活下去, 老百姓都不願起來造反的。

溫上貴只帶了近千棚民, 向萬載縣衙進攻。 時任萬載縣知縣的施昭庭早已得知這一消息, 迅速作好戰鬥部署。

溫上貴此次帶領棚民上街打砸搶, 事先就規定參與者只能打砸搶奪當地人的民居和商鋪, 並沒有對當地人進行大規模殘殺。 因為先前朱君平事件的影響, 萬載縣城的官民對溫上貴率部前來的棚民還是充滿恐懼。

溫上貴在縣城街巷打砸搶奪一番後, 便氣勢洶洶地進攻衙署, 因為知縣施昭庭做好了戰前防範, 由於溫上貴率領的棚民不多, 經過雙方激烈的戰鬥後, 這次棚民造反還是被知縣施昭庭平息了。 溫上貴鼓動棚民造反, 不僅引起地方的恐慌, 連朝廷官員也被驚動了。

隨著棚民經濟實力的增強, 如果他們的戶籍和子女教育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指不定哪天會出大亂子。

雍正

雍正二年,當時萬載縣有錢的棚民蕭生,幾次三番將家裡的四個兒子送到學堂讀書,無奈當地人不准學校接受棚民子弟入學。棚民子弟更談不上參加科舉考試了。蕭生每每想到這裡,心裡覺得憋屈,而後他向萬載縣學政申請全額出資建一所學校,令他遺憾的是,這個請求被當局無情地否決了。

多年來無法享受與當地人同等的待遇,這讓棚民們感到很委屈。據史料記載,棚民剛到萬載縣山區,向當地人租種山地,靠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過日子,當地人也能按時拿到地租,他們也樂意把閒置的山地租給棚民,掙得額外收入。

可是到了雍正年間,當地人發現越來越多的棚民竟然變得比當地人還有錢,甚至出現了一些大財主。於是當地人心裡就很不滿,而這些外來棚民有了經濟實力後,他們自然要求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首要解決的就是戶籍和子女入學問題。這兩個問題就是棚民與當地人互相爭鬥的核心所在。

萬載縣知縣施昭庭何嘗不清楚棚民鬧事的真正原因,但對於棚民的戶籍和子女教育問題,施昭庭一時也想不出好法子來調解棚民與當地人之間的矛盾。為了防止事態擴大,施昭庭不僅將溫上貴鼓動棚民造反一事如實奏報朝廷,還將朱君平發起暴亂一事一併呈報,懇請朝廷能夠出臺相關政策來解決棚民問題。

得知溫上貴造反一事,雍正皇帝對此極為重視,他派出多名欽差大臣前往萬載縣,對當地棚民的情況進行摸底。

萬載縣作為棚民聚居且動亂頻繁的典型區域,欽差大臣通過對萬載縣歷年棚民與當地人的爭鬥情況進行分析,覺得以往驅逐棚民的做法不可取,只能導致地方動亂加劇。棚民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倘若得不到較為公平的對待,棚民動亂還會繼續。

閩浙總督滿保認為棚民“其間亦有良善之民,勤力耕作”,他們“因本籍無業,遠投別省謀食” ;戶部尚書張廷玉也認為棚民是“失業之徒,沿緣依附,什佰為群,割苧漚麻,倚為生計”;浙江布政使李衛經過調查指出“棚民諄頑不等,原非盡為匪而來也,皆福建、江西貧民,因本地人多田少,不能養活,故相率就食於外方。”朝廷命官都認為棚民良莠不齊,可也看到了棚民外遷是迫于生計這一基本事實。

年羹堯逐步走向死亡,張廷玉該落井下石照常,但自此明白為臣之道雍正朝第一漢臣張廷玉是如何煉成的,緊跟皇帝為皇帝忙喜居王后,恥在駱前 盧照鄰謙虛的一生,病痛的一生段芝貴用青樓女賄賂慶親王之子被揭發,大貪污犯輕輕揮了揮手沒事和珅冤嗎?20條大罪有幾條合理 如果他們的戶籍和子女教育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指不定哪天會出大亂子。

雍正

雍正二年,當時萬載縣有錢的棚民蕭生,幾次三番將家裡的四個兒子送到學堂讀書,無奈當地人不准學校接受棚民子弟入學。棚民子弟更談不上參加科舉考試了。蕭生每每想到這裡,心裡覺得憋屈,而後他向萬載縣學政申請全額出資建一所學校,令他遺憾的是,這個請求被當局無情地否決了。

多年來無法享受與當地人同等的待遇,這讓棚民們感到很委屈。據史料記載,棚民剛到萬載縣山區,向當地人租種山地,靠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過日子,當地人也能按時拿到地租,他們也樂意把閒置的山地租給棚民,掙得額外收入。

可是到了雍正年間,當地人發現越來越多的棚民竟然變得比當地人還有錢,甚至出現了一些大財主。於是當地人心裡就很不滿,而這些外來棚民有了經濟實力後,他們自然要求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首要解決的就是戶籍和子女入學問題。這兩個問題就是棚民與當地人互相爭鬥的核心所在。

萬載縣知縣施昭庭何嘗不清楚棚民鬧事的真正原因,但對於棚民的戶籍和子女教育問題,施昭庭一時也想不出好法子來調解棚民與當地人之間的矛盾。為了防止事態擴大,施昭庭不僅將溫上貴鼓動棚民造反一事如實奏報朝廷,還將朱君平發起暴亂一事一併呈報,懇請朝廷能夠出臺相關政策來解決棚民問題。

得知溫上貴造反一事,雍正皇帝對此極為重視,他派出多名欽差大臣前往萬載縣,對當地棚民的情況進行摸底。

萬載縣作為棚民聚居且動亂頻繁的典型區域,欽差大臣通過對萬載縣歷年棚民與當地人的爭鬥情況進行分析,覺得以往驅逐棚民的做法不可取,只能導致地方動亂加劇。棚民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倘若得不到較為公平的對待,棚民動亂還會繼續。

閩浙總督滿保認為棚民“其間亦有良善之民,勤力耕作”,他們“因本籍無業,遠投別省謀食” ;戶部尚書張廷玉也認為棚民是“失業之徒,沿緣依附,什佰為群,割苧漚麻,倚為生計”;浙江布政使李衛經過調查指出“棚民諄頑不等,原非盡為匪而來也,皆福建、江西貧民,因本地人多田少,不能養活,故相率就食於外方。”朝廷命官都認為棚民良莠不齊,可也看到了棚民外遷是迫于生計這一基本事實。

年羹堯逐步走向死亡,張廷玉該落井下石照常,但自此明白為臣之道雍正朝第一漢臣張廷玉是如何煉成的,緊跟皇帝為皇帝忙喜居王后,恥在駱前 盧照鄰謙虛的一生,病痛的一生段芝貴用青樓女賄賂慶親王之子被揭發,大貪污犯輕輕揮了揮手沒事和珅冤嗎?20條大罪有幾條合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