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斯坦福大學最新研究,找到打開親子閱讀的正確方式

今天講一個方法。

我們大人, 在和孩子一起閱讀時, 該怎麼去引導?

小提示:這個文比較長, 信息量也特別大。 有對斯坦福大學關於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專案的講解;有美國課堂上, 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 所使用的具體方法; 也有對 “只有先學好母語, 才能學好其他語言, 這種說法, 你怎麼看?” 的一點想法。

書, 不光是讀, 更要和它對話

說的很懸空, 那具體又該怎麼做?

有很多拿來就能用的【思路範本】。 往簡單裡說, 就是問問題。 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問是誰, 在哪裡, 在做什麼;問什麼時間, 怎麼了, 為什麼?▼

看著很簡單, 說白, 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WH詞嗎(Where, What, When, How, Why, Who)?這六個詞, 我們上學那會, 就記得牢牢的。 現在拿來問孩子, 還不是張口就來, 輕飄飄的事?(但, 真是這樣嗎?)

我來問, 你來答, 實際, 並不那麼簡單。

首先, 對孩子來說, 一, 他們要理解你的問題, 你究竟在說什麼 (Receptive Language, 接收性語言)。 二, 他們要順著你的問題,

從所讀資訊裡, 找到對應點(Find Evidence)。 三, 他們要加入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感受, 在記憶裡搜索和問題相連的, 和自己有關的, 自己的經歷點(Make Connections)。 四, 他們要把這些加入了自己想法後的思維碎片, 組織起來, 再找到合適的詞, 組成句, 給它表達出 (Expressive Language, 表達性語言)。

啊, 寫到這裡, 感覺孩子們好累啊。 所以當你早早收拾好, 父愛母愛滿滿地, 期待一場暖意洋洋的親子閱讀, 可是畫風卻變成下面這樣時, 也要壓壓火。 語言形成的循序漸進我們暫且不說, 單是這思維理解的訓練, 神龍見首不見尾地, 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 有句話我個人很喜歡:慢慢來, 這樣比較快。 (欲速則不達的大白話翻譯哈~)▼

其次, 在和孩子溝通時, 我們語言的豐富度, 從孩子的關注點出發(Child-directed) , 和他/她進行對話次數的多少, 思考的深度, 是否能夠以一個問題為基礎, 在此之上引申追加新問題, 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導孩子去思考, 都影響著孩子的語言以及智力的發展。

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一研究專案, 進行解釋。

孩子的語言發展程度是不一樣的,

造成這種差異, 有多方因素。 為瞭解哪些因素是可控, 是可以人為干預從而去幫助,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Anne Fernald和她的研究團隊, 找到20名18個月大的嬰兒。 這些家庭的共同點是,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 以下簡稱SES) 居於美國中產精英家庭之列, 經濟上比較富足, 父母的教育程度也相對高。

Fernald教授的實驗步驟是這樣:

首先, 孩子坐在媽媽腿上, 實驗室的人給他/她看兩樣東西, 比如, 一隻狗, 一個球。 之後, 一個提前錄好的聲音響起, 告訴孩子“Look at the ball", 一高清攝像機在旁記錄下孩子反應。 完成後, 經過訓練的研究員們, 一幀一幀地查看這個記錄視頻, 記下孩子從聽到聲音(Look at the ball)到轉移視線, 向目標物件移動的確切時刻。 這樣, 孩子對語言理解的快慢反應差異,

就可以精確到毫秒級。 最後一步, 6個月後, 也就是孩子滿兩歲時, 同樣測試步驟, 再次進行。

為擴大研究物件群體範圍, Anne 在30英尺長的房車中, 複製了在斯坦福實驗室的裝置。 他們開車到校園以北幾小時的城市, 找到28個年齡也在18個月大的嬰兒家庭。 他們的共同點是, 家庭收入和教育水準的中位值, 要比之前參與研究的家庭低很多。 ▼

Jillian Maes( 研究團隊成員)在和參與實驗專案的一對母女打招呼

兩組測試,發現如下:

一: 在18個月時,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家庭的嬰兒,可以在大約750毫秒內識別出正確物件。而,SES較低家庭的嬰兒,在響應上,要慢約200毫秒。

Fernald說:“在18個月時,200毫秒的回應差異可能聽起來並不多,但是,反應到大腦對資訊的處理快慢上,這種差異卻是巨大的。“

二: 兩組兒童隨年齡增長,這種回應速度也對應提高。但在24個月時,較低的SES兒童也僅僅是達到較高的SES兒童在18個月時的水準。換言之,在語言發展程度上,兩組兒童間,有著近6個月的差異。

三: 研究人員還統計了在這兩個時間點上(18個月,24個月),孩子所掌握的新詞彙量。較高的SES兒童平均超過260個新詞。而較低的SES兒童,與前者比,少了30%。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詞彙,不是指要孩子去讀去認去寫的詞。而是,孩子聽到這個詞後,能有認知,能明白我們大人在說什麼,並在行動上做出對應的回應。

語言差距的開始

Fernald認為,較慢的對語言資訊的處理速度,是導致早期詞彙增長慢的部分原因。孩子是從語境中學習的。當外界訊息來時,對一個已知的【舊詞】,孩子越能快速做出反應,那他/她的注意力,也就越能快速集中到下一個【新詞】上,根據前後語境,明白新詞的意思。

舉例講,我們大人說“狗在沙發上”。 當孩子不懂“狗”是什麼時,對於後面的資訊,什麼上面啊,什麼沙發啊,這些資訊他/她是處理不了的。而反之,如果孩子,已經對”狗“這個詞有了認知,又大體能夠明白,說的是“狗在什麼什麼東西上”,那這時,孩子就可以更快地理解並學會“沙發”是什麼。

對語言資訊的處理速度,和語言發展之間的這種聯繫,也得到了Fernald研究小組在其他項目成果上的支持。他們用幾年時間,跟進兩組孩子,有母語是英語的,也有母語是西班牙語的。雖背景不同,但他們發現,早期就可以認知到更多詞彙的孩子,到2歲前後,詞彙的增加會更多更快。並且,在之後的幼稚園,以及小學的語言認知測試中,也會達到更高標準。

尋求解決方案

兒童之間這種早期的語言能力差異是從哪裡來?一個關鍵因素是,我們大人們所給到孩子的語言刺激,在語言的豐富度上,在溝通的頻繁程度上,有差異。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大人可以更多地和孩子對話,以孩子的興趣點為導向,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對話中,用更多有描述性質的豐富語言去引導,那麼,孩子在語言上,在智力上的發展,都更有可能領先於那些很少聽到這些支援性語言的孩子。

Fernald說:“由於種種原因,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庭,在語言上,對孩子的這種支援性引導的語言刺激普遍減少。而孩子所接收到的,從父母角度出發的【指令性語言】則相對更多。舉例說,“誰誰誰,你不要玩了!”;“誰誰誰,你不可以去那裡!”,類似等等。這樣的語言環境差異,就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在某種層面上,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語言能力發展。

同時,Fernald的研究小組發現,即使處於同等(或接近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父母(或其他看護人)在孩子語言形成的早期階段,所表現出的不同參與度,也會影響到孩子在語言上的發展。

所以這樣就清楚了,社會經濟地位不是決定因素。而是,不管經濟狀況如何,父母(或其他看護人)都要更多地和孩子交流,更多地使用豐富語言,更多地讓孩子成長在一個Language-Rich的環境之下。這樣,孩子學得也就相應更快。

寫到這裡,來看開篇這個問題,如何問,是不是並不簡單?那,在已有的WH詞(Where, What, When, How, Why, Who)這樣的框架下,我們大人,又該怎樣延伸,引導,從而讓孩子的語言更豐富,逐漸形成並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呢?選取幾個國外老師的做法,一起找下啟發點。

問什麼?怎麼問?

在讀一本書之前,很多老師會採取的做法是,分成三個階段:讀前,讀中,讀後。在每個階段,根據實際具體情況,找到可以問問題的點。▼

在讀前,會和孩子一起看封面,看封面上每個人物的表情,動作;會讀題目,通過題目所給的資訊,引導孩子表達出他/她的腦中已有的記憶;也會看是誰寫的,又是誰給配的圖,告訴孩子,什麼是作者,什麼是插畫師。

1. 你為什麼要選這本書啊?

2. 從封面裡,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這個故事會講什麼?

3. 啊,你覺得這本書是講。。。的(具體內容具體加),那對於。。。,你都知道些什麼?和我講講吧。

4. 你覺得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發生在哪裡?

5. 你認為誰是故事的主角?你覺得Ta想要幹什麼呢?

6. 你覺得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編出來的?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7. 在我們倆一起讀這本書之前,有什麼是你特別想從書裡知道的?

8. 我們來猜一下,故事裡的人物會是什麼樣?是什麼讓你這麼想?

恩,就是類似這樣,找到一個點,將它細節化,用描述的語言,用我們是搭檔要互相配合的語氣(我們是Reading Buddies) , 讓孩子參與進來,一點點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後,引導他/她找到合適的詞,句,把這種想法表達出來!

孩子的年齡越小,這個表達也就越簡單。但不要著急,我們大人要帶著他/她,順著他/她的思路,用我們自己的豐富語言做示範,去磨他/她的耳朵。

在讀封面時,不要忽略作者和插畫師這塊。幾秒的時間,卻可以讓一個人進入到孩子的記憶。即使,他們似乎還傻傻不明白寫故事是什麼,做配圖又是什麼,但是他們卻能記住Joy Cowly, 會記住Elizabeth Fuller, 會記住David Lund, 以及他們筆下“看到她,就想去抱她”的Mrs. Wishy Washy, 還有到處闖禍的The Meanies. ▼

看過一篇文章,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參觀了16國家的60多個博物館。她說:“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充滿很多的未知和不確定。說不定他就會在某一個時間點,被某個有益的事件或人物所觸動,從而對他的一生都會造成影響。或是引領他走向一個新的人生軌跡,或是邁向一個新的未知領域,亦或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和標準。這樣的影響必不可少,會成為堅定的推動力,成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在深受感染的同時,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或行事模式,可以發揮才能的領域......”

以一種敬重之情,帶著孩子一起讀封面,讀作者,讀插畫師的名字,在我看來,就是這樣的一個“某個時間點中的某個人物“。 那種你就在我身邊,你就是我的Role Model的連結,是會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的。▼

Joy Cowley和她所創作的故事人物Mrs. Wishy Washy

進行到讀中和讀後時,主要圍繞書裡人物,資訊,情節發展,問題產生,以及如何解決,而進行展開。問題具體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很多種,但從總體來說,還是遵循了這樣幾個大塊:▼

預測 (Predict)

推斷(Infer)

形成圖像(Visualize)

聯繫 (Connect)

提出問題 (Question)

歸納概述 (Summarize)

後四個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於預測(Predict)和推斷(Infer) ,我們經常放在一起說,有時還會混淆。但實際,兩者是有區別的。

預測:是根據書裡已經給出的資訊,去猜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比如,我們讀到這樣一段:“一個女孩,看到院子裡有一堆木頭,內心很激動,迫不及待想要用這些木頭做出點什麼來。”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可以【推測-Predict】出:恩,接下來,這個女孩就應該開始動手,去加工這些木頭了。

推斷:是根據書裡已經給出的資訊,再加上自己平時積累的背景知識,經驗經歷,去猜想書裡並【沒有】提到的資訊。還是同樣例子,還是這樣一段話,“一個女孩,看到院子裡有一堆木頭,內心很激動,迫不及待地想要用這些木頭做出點什麼來。“ 通過這段描述,再結合我們對類似這種手工達人的認知理解,我們就可以【推斷-Infer】出:恩,這個女孩應該很有創造力,很喜歡做東西。▼

根據這六大框架,我們大人就可以變著法地在讀中,以及讀後,去問孩子問題了。

比如在讀虛構類故事時(Fiction),可以這樣問:▼

1. 誰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故事發生在哪裡,發生在什麼時候啊 (Setting)?

3. 這個故事的人物裡,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4. 在這個故事裡,從開始到最後,你覺得人物的性格發生變化了嗎? 是怎麼變的呢?

5. 你覺得你和故事裡的人物,有共同點嗎? 是什麼?有什麼不同點嗎?你們的不同又在哪裡呢?

6. 接來下,我們來預測下,故事會怎麼發展呢?(可以再多加一問,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7. 你覺得作者為什麼要給這個故事起這樣一個標題?

8. 那你喜歡這個題目嗎? 為什麼喜歡,說說看?(為什麼不喜歡,也說說看。)

9. 如果你不喜歡這個題目,那你能給這個故事找個更好的標題嗎? 為什麼你要換這樣一個標題?

10. 你想和故事裡誰做好朋友,為什麼呢?

11. 你覺得故事裡,哪一個部分最吸引你,為什麼你喜歡它?

12. 你喜歡故事的結尾嗎? 喜歡它哪一點?(如果不喜歡,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你不喜歡它?如果你可以改結尾,你想怎麼改?)

13:故事裡的哪一部分,你覺得會真的發生? 為什麼你會這樣想? 哪一部分你覺得有可能是假的,是作者編出來的,並不會發生?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在讀非虛構類故事時(Non-Fiction), 可以這樣問 ▼

1. 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

2. 關於。。。(具體話題), 你以前就知道它嗎?都知道些什麼?

3. 讀完以後,你又新知道了什麼?

4. 有哪些詞你不認識啊?(猜猜看,你覺得它是什麼意思呢?)

5. 這個故事回答了你的問題嗎?還有新的問題嗎?是什麼?(我們一起去找答案)

6. 你看這個圖表(表格,圖片等),你覺得它重要嗎?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

7. 今天我們讀了。。。(話題),你覺得我們還可以去哪裡找到類似的資訊呢?

8. 如果你可以和作者說話,你想問Ta什麼?

9. 如果給這本書起個新題目,你覺得什麼題目好,為什麼要這麼起?

10. 你以前讀過關於。。。(話題)的書嗎?我們來比較一下,看看這兩本書,哪裡是一樣的,(哪裡是不一樣的)。

11. 你喜歡作者這樣寫嗎?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

這些問題,全部都問嗎?

這麼一看,天哪!這麼多問題,看著都要暈了!(笑)列出了這麼多,是想給大家一個參考思路,抛磚引玉地,帶出更多想法來。在實際運用時,還是那句話,慢慢來,這樣比較快。根據具體所讀的,也根據孩子的關注點,挑出幾個你覺得自己能夠引導地不錯的問題,進行嘗試。可以同樣思路的問題,先試一個星期。等孩子對這幾個問題的理解逐漸形成,想法上逐漸變多,表達上也逐漸清晰時,再加上(或換成)幾個新的問題。

這裡列到的很多問題點,大家或許已經在做,那繼續堅持就好。讓它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自然的思考。自然到,在進行時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本能地就反應出。

用什麼語言問?

這個問題一寫,說的就多了。

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在讀英文讀物時,我就得用英文來問孩子問題嗎?

有理論說,引導孩子思考,要用自己的【強勢】語言。所謂強勢語言,就是指,可以讓你更豐富地,更清晰地,更完整地,表達你的思路的語言。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的強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那,有沒有母語並不是強勢語言的人呢? 有,而且數量並不少。舉例說,一中國小孩,從5歲起,上美國的小學,之後,初中,高中,大學。這個孩子,他的母語雖是中文,但他是在純英文的環境下經歷了完整的聽說讀寫,純英文的環境下進行了數學,科學,人文,歷史,美術,音樂等各個學科綜合作用下的系統教育。那這時,英文會是他的強勢語言。)

有系統的輸入,才能有系統地輸出。

就我們自身來舉例,雖然我們的英文不錯,甚至可以說是很好,非常好 (捂臉),但是,在完整地表達自己想法時,還是用中文更順一些,語言更豐富,句式也更地道。

所以,為了讓孩子最終可以更順暢,語言更豐富,句式更地道的進行某種語言的【輸出】,我們在和孩子表達複雜想法時,還是建議以我們的強勢語言為載體,去系統地,完整地,給他們【輸入】。簡單對話,比如,我們吃飯吧,去睡覺吧......類似這樣,不需要太複雜,也不需要深層次溝通解釋的話,哪種語言用得舒服自在就用哪種語言。

有一種觀點,說的是先學好母語,再學好其他語言。

對於這一點,我的理解是,(恩,也是有研究驗證的,這個後續我們再單獨開貼說)如果引導得當,是可以做到兩種語言,或者兩種以上,同時並進。不是先學誰,後學誰的問題。實質是:要保證每一種語言的輸入,都可以達到母語級別的順暢,豐富,地道。

這也就解釋了,現在很多父母的做法。比如,媽媽是中國人,和孩子說話用中文;爸爸是美國人,和孩子說話用英文。這樣,孩子對語言的獲得,類似開關一樣,面對不同的人,自動地切換。且,每種語言,都是系統的,完整的。

朋友Xiangchen講過一個事例:公園裡,一媽媽有意和孩子用英語說話。"Don't go there!", "Come here!" , "We don't do that! We do this!" 然後媽媽轉頭跟爸爸說"今天晚上吃什麼吃什麼......"

回到斯坦福大學的這項語言研究,用同樣理論,去看這個現象,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為什麼這樣有意地培養,實際卻在破壞著孩子的語言發展?

所以結論,我們大人,哪種語言用得更順暢,語言更豐富,句式更複雜,表達更地道,更清晰,在指導孩子閱讀這樣一件隆重的事時,我們就用哪種語言。

所有可以幫助提高思考理解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好閱讀的方法,都是相通的,不受語言的限制。

作者:安妮何,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Jillian Maes( 研究團隊成員)在和參與實驗專案的一對母女打招呼

兩組測試,發現如下:

一: 在18個月時,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家庭的嬰兒,可以在大約750毫秒內識別出正確物件。而,SES較低家庭的嬰兒,在響應上,要慢約200毫秒。

Fernald說:“在18個月時,200毫秒的回應差異可能聽起來並不多,但是,反應到大腦對資訊的處理快慢上,這種差異卻是巨大的。“

二: 兩組兒童隨年齡增長,這種回應速度也對應提高。但在24個月時,較低的SES兒童也僅僅是達到較高的SES兒童在18個月時的水準。換言之,在語言發展程度上,兩組兒童間,有著近6個月的差異。

三: 研究人員還統計了在這兩個時間點上(18個月,24個月),孩子所掌握的新詞彙量。較高的SES兒童平均超過260個新詞。而較低的SES兒童,與前者比,少了30%。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詞彙,不是指要孩子去讀去認去寫的詞。而是,孩子聽到這個詞後,能有認知,能明白我們大人在說什麼,並在行動上做出對應的回應。

語言差距的開始

Fernald認為,較慢的對語言資訊的處理速度,是導致早期詞彙增長慢的部分原因。孩子是從語境中學習的。當外界訊息來時,對一個已知的【舊詞】,孩子越能快速做出反應,那他/她的注意力,也就越能快速集中到下一個【新詞】上,根據前後語境,明白新詞的意思。

舉例講,我們大人說“狗在沙發上”。 當孩子不懂“狗”是什麼時,對於後面的資訊,什麼上面啊,什麼沙發啊,這些資訊他/她是處理不了的。而反之,如果孩子,已經對”狗“這個詞有了認知,又大體能夠明白,說的是“狗在什麼什麼東西上”,那這時,孩子就可以更快地理解並學會“沙發”是什麼。

對語言資訊的處理速度,和語言發展之間的這種聯繫,也得到了Fernald研究小組在其他項目成果上的支持。他們用幾年時間,跟進兩組孩子,有母語是英語的,也有母語是西班牙語的。雖背景不同,但他們發現,早期就可以認知到更多詞彙的孩子,到2歲前後,詞彙的增加會更多更快。並且,在之後的幼稚園,以及小學的語言認知測試中,也會達到更高標準。

尋求解決方案

兒童之間這種早期的語言能力差異是從哪裡來?一個關鍵因素是,我們大人們所給到孩子的語言刺激,在語言的豐富度上,在溝通的頻繁程度上,有差異。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大人可以更多地和孩子對話,以孩子的興趣點為導向,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對話中,用更多有描述性質的豐富語言去引導,那麼,孩子在語言上,在智力上的發展,都更有可能領先於那些很少聽到這些支援性語言的孩子。

Fernald說:“由於種種原因,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庭,在語言上,對孩子的這種支援性引導的語言刺激普遍減少。而孩子所接收到的,從父母角度出發的【指令性語言】則相對更多。舉例說,“誰誰誰,你不要玩了!”;“誰誰誰,你不可以去那裡!”,類似等等。這樣的語言環境差異,就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在某種層面上,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語言能力發展。

同時,Fernald的研究小組發現,即使處於同等(或接近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父母(或其他看護人)在孩子語言形成的早期階段,所表現出的不同參與度,也會影響到孩子在語言上的發展。

所以這樣就清楚了,社會經濟地位不是決定因素。而是,不管經濟狀況如何,父母(或其他看護人)都要更多地和孩子交流,更多地使用豐富語言,更多地讓孩子成長在一個Language-Rich的環境之下。這樣,孩子學得也就相應更快。

寫到這裡,來看開篇這個問題,如何問,是不是並不簡單?那,在已有的WH詞(Where, What, When, How, Why, Who)這樣的框架下,我們大人,又該怎樣延伸,引導,從而讓孩子的語言更豐富,逐漸形成並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呢?選取幾個國外老師的做法,一起找下啟發點。

問什麼?怎麼問?

在讀一本書之前,很多老師會採取的做法是,分成三個階段:讀前,讀中,讀後。在每個階段,根據實際具體情況,找到可以問問題的點。▼

在讀前,會和孩子一起看封面,看封面上每個人物的表情,動作;會讀題目,通過題目所給的資訊,引導孩子表達出他/她的腦中已有的記憶;也會看是誰寫的,又是誰給配的圖,告訴孩子,什麼是作者,什麼是插畫師。

1. 你為什麼要選這本書啊?

2. 從封面裡,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這個故事會講什麼?

3. 啊,你覺得這本書是講。。。的(具體內容具體加),那對於。。。,你都知道些什麼?和我講講吧。

4. 你覺得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發生在哪裡?

5. 你認為誰是故事的主角?你覺得Ta想要幹什麼呢?

6. 你覺得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編出來的?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7. 在我們倆一起讀這本書之前,有什麼是你特別想從書裡知道的?

8. 我們來猜一下,故事裡的人物會是什麼樣?是什麼讓你這麼想?

恩,就是類似這樣,找到一個點,將它細節化,用描述的語言,用我們是搭檔要互相配合的語氣(我們是Reading Buddies) , 讓孩子參與進來,一點點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後,引導他/她找到合適的詞,句,把這種想法表達出來!

孩子的年齡越小,這個表達也就越簡單。但不要著急,我們大人要帶著他/她,順著他/她的思路,用我們自己的豐富語言做示範,去磨他/她的耳朵。

在讀封面時,不要忽略作者和插畫師這塊。幾秒的時間,卻可以讓一個人進入到孩子的記憶。即使,他們似乎還傻傻不明白寫故事是什麼,做配圖又是什麼,但是他們卻能記住Joy Cowly, 會記住Elizabeth Fuller, 會記住David Lund, 以及他們筆下“看到她,就想去抱她”的Mrs. Wishy Washy, 還有到處闖禍的The Meanies. ▼

看過一篇文章,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參觀了16國家的60多個博物館。她說:“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充滿很多的未知和不確定。說不定他就會在某一個時間點,被某個有益的事件或人物所觸動,從而對他的一生都會造成影響。或是引領他走向一個新的人生軌跡,或是邁向一個新的未知領域,亦或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和標準。這樣的影響必不可少,會成為堅定的推動力,成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在深受感染的同時,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或行事模式,可以發揮才能的領域......”

以一種敬重之情,帶著孩子一起讀封面,讀作者,讀插畫師的名字,在我看來,就是這樣的一個“某個時間點中的某個人物“。 那種你就在我身邊,你就是我的Role Model的連結,是會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的。▼

Joy Cowley和她所創作的故事人物Mrs. Wishy Washy

進行到讀中和讀後時,主要圍繞書裡人物,資訊,情節發展,問題產生,以及如何解決,而進行展開。問題具體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很多種,但從總體來說,還是遵循了這樣幾個大塊:▼

預測 (Predict)

推斷(Infer)

形成圖像(Visualize)

聯繫 (Connect)

提出問題 (Question)

歸納概述 (Summarize)

後四個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於預測(Predict)和推斷(Infer) ,我們經常放在一起說,有時還會混淆。但實際,兩者是有區別的。

預測:是根據書裡已經給出的資訊,去猜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比如,我們讀到這樣一段:“一個女孩,看到院子裡有一堆木頭,內心很激動,迫不及待想要用這些木頭做出點什麼來。” 通過這段描述,我們可以【推測-Predict】出:恩,接下來,這個女孩就應該開始動手,去加工這些木頭了。

推斷:是根據書裡已經給出的資訊,再加上自己平時積累的背景知識,經驗經歷,去猜想書裡並【沒有】提到的資訊。還是同樣例子,還是這樣一段話,“一個女孩,看到院子裡有一堆木頭,內心很激動,迫不及待地想要用這些木頭做出點什麼來。“ 通過這段描述,再結合我們對類似這種手工達人的認知理解,我們就可以【推斷-Infer】出:恩,這個女孩應該很有創造力,很喜歡做東西。▼

根據這六大框架,我們大人就可以變著法地在讀中,以及讀後,去問孩子問題了。

比如在讀虛構類故事時(Fiction),可以這樣問:▼

1. 誰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故事發生在哪裡,發生在什麼時候啊 (Setting)?

3. 這個故事的人物裡,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4. 在這個故事裡,從開始到最後,你覺得人物的性格發生變化了嗎? 是怎麼變的呢?

5. 你覺得你和故事裡的人物,有共同點嗎? 是什麼?有什麼不同點嗎?你們的不同又在哪裡呢?

6. 接來下,我們來預測下,故事會怎麼發展呢?(可以再多加一問,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7. 你覺得作者為什麼要給這個故事起這樣一個標題?

8. 那你喜歡這個題目嗎? 為什麼喜歡,說說看?(為什麼不喜歡,也說說看。)

9. 如果你不喜歡這個題目,那你能給這個故事找個更好的標題嗎? 為什麼你要換這樣一個標題?

10. 你想和故事裡誰做好朋友,為什麼呢?

11. 你覺得故事裡,哪一個部分最吸引你,為什麼你喜歡它?

12. 你喜歡故事的結尾嗎? 喜歡它哪一點?(如果不喜歡,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你不喜歡它?如果你可以改結尾,你想怎麼改?)

13:故事裡的哪一部分,你覺得會真的發生? 為什麼你會這樣想? 哪一部分你覺得有可能是假的,是作者編出來的,並不會發生?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在讀非虛構類故事時(Non-Fiction), 可以這樣問 ▼

1. 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

2. 關於。。。(具體話題), 你以前就知道它嗎?都知道些什麼?

3. 讀完以後,你又新知道了什麼?

4. 有哪些詞你不認識啊?(猜猜看,你覺得它是什麼意思呢?)

5. 這個故事回答了你的問題嗎?還有新的問題嗎?是什麼?(我們一起去找答案)

6. 你看這個圖表(表格,圖片等),你覺得它重要嗎?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

7. 今天我們讀了。。。(話題),你覺得我們還可以去哪裡找到類似的資訊呢?

8. 如果你可以和作者說話,你想問Ta什麼?

9. 如果給這本書起個新題目,你覺得什麼題目好,為什麼要這麼起?

10. 你以前讀過關於。。。(話題)的書嗎?我們來比較一下,看看這兩本書,哪裡是一樣的,(哪裡是不一樣的)。

11. 你喜歡作者這樣寫嗎?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

這些問題,全部都問嗎?

這麼一看,天哪!這麼多問題,看著都要暈了!(笑)列出了這麼多,是想給大家一個參考思路,抛磚引玉地,帶出更多想法來。在實際運用時,還是那句話,慢慢來,這樣比較快。根據具體所讀的,也根據孩子的關注點,挑出幾個你覺得自己能夠引導地不錯的問題,進行嘗試。可以同樣思路的問題,先試一個星期。等孩子對這幾個問題的理解逐漸形成,想法上逐漸變多,表達上也逐漸清晰時,再加上(或換成)幾個新的問題。

這裡列到的很多問題點,大家或許已經在做,那繼續堅持就好。讓它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自然的思考。自然到,在進行時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本能地就反應出。

用什麼語言問?

這個問題一寫,說的就多了。

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在讀英文讀物時,我就得用英文來問孩子問題嗎?

有理論說,引導孩子思考,要用自己的【強勢】語言。所謂強勢語言,就是指,可以讓你更豐富地,更清晰地,更完整地,表達你的思路的語言。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的強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那,有沒有母語並不是強勢語言的人呢? 有,而且數量並不少。舉例說,一中國小孩,從5歲起,上美國的小學,之後,初中,高中,大學。這個孩子,他的母語雖是中文,但他是在純英文的環境下經歷了完整的聽說讀寫,純英文的環境下進行了數學,科學,人文,歷史,美術,音樂等各個學科綜合作用下的系統教育。那這時,英文會是他的強勢語言。)

有系統的輸入,才能有系統地輸出。

就我們自身來舉例,雖然我們的英文不錯,甚至可以說是很好,非常好 (捂臉),但是,在完整地表達自己想法時,還是用中文更順一些,語言更豐富,句式也更地道。

所以,為了讓孩子最終可以更順暢,語言更豐富,句式更地道的進行某種語言的【輸出】,我們在和孩子表達複雜想法時,還是建議以我們的強勢語言為載體,去系統地,完整地,給他們【輸入】。簡單對話,比如,我們吃飯吧,去睡覺吧......類似這樣,不需要太複雜,也不需要深層次溝通解釋的話,哪種語言用得舒服自在就用哪種語言。

有一種觀點,說的是先學好母語,再學好其他語言。

對於這一點,我的理解是,(恩,也是有研究驗證的,這個後續我們再單獨開貼說)如果引導得當,是可以做到兩種語言,或者兩種以上,同時並進。不是先學誰,後學誰的問題。實質是:要保證每一種語言的輸入,都可以達到母語級別的順暢,豐富,地道。

這也就解釋了,現在很多父母的做法。比如,媽媽是中國人,和孩子說話用中文;爸爸是美國人,和孩子說話用英文。這樣,孩子對語言的獲得,類似開關一樣,面對不同的人,自動地切換。且,每種語言,都是系統的,完整的。

朋友Xiangchen講過一個事例:公園裡,一媽媽有意和孩子用英語說話。"Don't go there!", "Come here!" , "We don't do that! We do this!" 然後媽媽轉頭跟爸爸說"今天晚上吃什麼吃什麼......"

回到斯坦福大學的這項語言研究,用同樣理論,去看這個現象,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為什麼這樣有意地培養,實際卻在破壞著孩子的語言發展?

所以結論,我們大人,哪種語言用得更順暢,語言更豐富,句式更複雜,表達更地道,更清晰,在指導孩子閱讀這樣一件隆重的事時,我們就用哪種語言。

所有可以幫助提高思考理解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好閱讀的方法,都是相通的,不受語言的限制。

作者:安妮何,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