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7幕家庭教育劇,蘊含太多智慧與方法

文/魯鵬程

一個家庭裡每天都在上演著孩子和父母的小劇場, 喜怒哀樂, 五味雜陳都在這裡呈現。 然而這個小劇場裡的臺詞並不是精心設計的, 父母的言行舉止正以自己未察覺的方式影響著孩子。

看看下面這些不被注意的細節、脫口而出的話語、家庭教育的誤區, 你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1.家庭不是第二個知識傳習所

一位媽媽在網上給自己3歲的孩子買了一套套塔玩具, 玩具送到家之後, 孩子就坐在地板上開始玩起來。 這位媽媽也順勢坐在了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玩兒。

“先套大的, 再套小的,

你這樣不對。 ”說著, 媽媽還動手去“幫”孩子重新套上。

孩子默默地看著媽媽做這一切。

看上去, 這位媽媽並沒有對孩子進行知識的灌輸, 但孩子為什麼不玩了呢?顯然, 在孩子眼裡, 他感覺不到樂趣, 他感覺到的是媽媽的干涉, 是某種所謂遊戲規則的灌輸, 也是某種“知識”的灌輸。

▶家庭教育一定不能再是學校知識教育的延續, 家庭也不要再成為知識傳習所。 家庭教育在今天要做的事就是彌補學校知識教育的不足, 就是要為孩子的一生打下真正堅實的基礎, 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不要培養無德無才的“毒品”

孩子放學回來, 看到爸爸媽媽在做飯, 他把書包放下, 準備幫忙洗菜。

爸爸:快去做作業!除了學習, 其他的你什麼都不用管!

飯後, 孩子和爸爸一起看法制節目。

爸爸:你看這個人, 就是太迂腐了。 爸爸賺錢的秘訣就是把“道德”兩個字都忘掉, 只要不違法就行, 可以打“擦邊球”, 這樣才能賺錢, 以後你就明白了。

類似這樣的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 是對孩子絕對錯誤的引導, 孩子會認為學習好比德行好更重要, 有了好成績就可以為所欲為;會認為賺錢可以鑽空子……其實不是孩子自己要成為“毒品”的, 是為人父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對孩子的培養, 當然要讓他學知識, 長才能, 但這必須有個前提, 德行的培養一定要跟上。 一個沒有德行的人, 即使再有才, 連展示才能的機會可能都得不到, 即使得到了, 也是短暫的。

不過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

孩子知識的學習和德行的提升要做到“雙管齊下”, 在學習知識的同時, 孩子自然也會對德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3.給孩子做有孝心的榜樣

一位父親受到老師的指導後, 決定以身作則教孩子孝順。

一天早晨臨出門時, 這位父親對自己的父親鞠了一躬, 說:爸爸, 我們出門了。

孩子出門後問父親:爸爸, 你剛才給爺爺鞠一躬, 是故意做給我看的吧?

我們的行為要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我們對長輩的尊重和關愛一定要發自內心, 不能抱著讓孩子模仿的目的, 就假裝做樣子。

▶我們要用真誠的心去孝順自己的長輩、尊敬身邊的每一個人, 這樣, 才是把真正的孝敬傳達給孩子。

▲《怦然心動》裡朱莉的父親是整個家庭裡最堅強的存在。

4.從細節學禮節

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家, 站在家門口就“咚咚咚”地使勁兒敲門, 敲得又響又急。 屋內的媽媽還沒走到家門口就開始胡思亂想了, 是不是孩子在外面出什麼事兒了。

媽媽一開門, 看到是自己兒子:怎麼了?沒出什麼事吧?

兒子:沒什麼事啊,

渴死我了。

媽媽:哦哦哦, 快喝點水, 路上渴壞了吧?

孩子不懂得如何敲門, 讓家人無緣無故地擔心, 家長也不指導勸誡, 只一味的順著孩子。 這是敲自家門, 如果是拜訪別人家, 這樣敲門, 恐怕不會給人家留下什麼好印象吧!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 去別人家, 進門之前要摁門鈴或是敲門, 也不能持續不斷地敲, 敲門也有方式方法。 這都是一些細節, 但是都不可忽視。 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家庭教育的成果, 大部分行為都是從家長那兒習得。 這些細節倘若沒有家長指出來, 恐怕就只能被別人說“沒家教”了。

5.給孩子金錢激勵, 他就會變好嗎?

一位母親看到教育書裡說用金錢鼓勵孩子做勞動, 就可以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也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這位家長使用了這樣的方法,結果孩子真的變得非常“勤快”。

幾天後,這位母親洗完衣服對孩子說:媽媽很累了,好孩子,你把這些衣服拿到衣架上晾一下,媽媽給你兩塊錢。

孩子卻說:今天我也很累,這個錢我不賺了。

這位母親找到的“靈丹妙藥”有效期太短,而且還有副作用。實際上,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沒有真實效果的。“用金錢刺激孩子勞動,並可以教他學會理財”的教育掛念看似正確,實際上卻會增強孩子的物欲,甚至會助長其欲望增長成一個“無底洞”。

▶其實家庭是講付出,講感恩的地方,是家庭每一位成員溫暖的港灣,父母為這個家付出了那麼多辛勞,為孩子操了那麼多心,又該向誰要錢呢?作為家庭的一員,所以怎麼能讓孩子在家裡“賺錢”呢?孩子只有習勞,他才知道感恩。

6.不以分數評判孩子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

媽媽說:我們辛辛苦苦培養你,你這麼不爭氣、沒出息,讓人失望。

當孩子考得好時:

媽媽特別歡喜地說:真是媽媽的好乖乖,襪子都放著,我給你洗!

家長這樣“唯分數論”,孩子不僅吃不消這情緒變化,更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媽媽到到底是愛我,還是愛分數?沒有高分的我豈不是一無是處了?

▶做父母的不能因孩子考高分而雀躍,也不要因孩子考低分而萎靡。勝敗乃兵家常事,要用平常心看待分數,認真地分析分數背後的得失才是關鍵。

▲《墊底辣妹》中沙耶加的媽媽對她的鼓勵和信心對沙耶加有極大的幫助

7.不斥責孩子的“胡說八道”

女孩和媽媽一起散步,指著路邊上被丟棄的長滿綠毛的胡蘿蔔說:“媽媽,您看,胡蘿蔔戴綠帽子了!”

聽了女兒的話,媽媽覺得“戴綠帽子”不是什麼好詞,趕緊望瞭望周圍的人,然後凶巴巴地對女兒說:“什麼綠帽子,下次不許這麼說了啊!”

女兒覺得很詫異,媽媽怎麼突然變臉了,但兩人都沒有在說什麼。

成年人總是帶著自己的評價和感情色彩看待孩子的比喻,在無意中就剝奪了她充分表達思想的機會。

▶在孩子心中,他把好奇的東西和熟知的事物聯繫在了一起,這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這個過程中,他愛幻想,也有一些奇思妙想,這時候,我們一定不要澆滅孩子的熱情,而是要及時給予他正面、積極的賞識,為他的奇思妙想提供有營養的“土壤和肥料”。

本文節選自自家教類圖書暢銷作家魯鵬程新作——《孩子優秀是教出來的》(長江文藝出版社),書中彙集作者教育經歷,剖析家庭教育誤區。用七堂課講明白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從細節著手給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

也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這位家長使用了這樣的方法,結果孩子真的變得非常“勤快”。

幾天後,這位母親洗完衣服對孩子說:媽媽很累了,好孩子,你把這些衣服拿到衣架上晾一下,媽媽給你兩塊錢。

孩子卻說:今天我也很累,這個錢我不賺了。

這位母親找到的“靈丹妙藥”有效期太短,而且還有副作用。實際上,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沒有真實效果的。“用金錢刺激孩子勞動,並可以教他學會理財”的教育掛念看似正確,實際上卻會增強孩子的物欲,甚至會助長其欲望增長成一個“無底洞”。

▶其實家庭是講付出,講感恩的地方,是家庭每一位成員溫暖的港灣,父母為這個家付出了那麼多辛勞,為孩子操了那麼多心,又該向誰要錢呢?作為家庭的一員,所以怎麼能讓孩子在家裡“賺錢”呢?孩子只有習勞,他才知道感恩。

6.不以分數評判孩子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

媽媽說:我們辛辛苦苦培養你,你這麼不爭氣、沒出息,讓人失望。

當孩子考得好時:

媽媽特別歡喜地說:真是媽媽的好乖乖,襪子都放著,我給你洗!

家長這樣“唯分數論”,孩子不僅吃不消這情緒變化,更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媽媽到到底是愛我,還是愛分數?沒有高分的我豈不是一無是處了?

▶做父母的不能因孩子考高分而雀躍,也不要因孩子考低分而萎靡。勝敗乃兵家常事,要用平常心看待分數,認真地分析分數背後的得失才是關鍵。

▲《墊底辣妹》中沙耶加的媽媽對她的鼓勵和信心對沙耶加有極大的幫助

7.不斥責孩子的“胡說八道”

女孩和媽媽一起散步,指著路邊上被丟棄的長滿綠毛的胡蘿蔔說:“媽媽,您看,胡蘿蔔戴綠帽子了!”

聽了女兒的話,媽媽覺得“戴綠帽子”不是什麼好詞,趕緊望瞭望周圍的人,然後凶巴巴地對女兒說:“什麼綠帽子,下次不許這麼說了啊!”

女兒覺得很詫異,媽媽怎麼突然變臉了,但兩人都沒有在說什麼。

成年人總是帶著自己的評價和感情色彩看待孩子的比喻,在無意中就剝奪了她充分表達思想的機會。

▶在孩子心中,他把好奇的東西和熟知的事物聯繫在了一起,這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這個過程中,他愛幻想,也有一些奇思妙想,這時候,我們一定不要澆滅孩子的熱情,而是要及時給予他正面、積極的賞識,為他的奇思妙想提供有營養的“土壤和肥料”。

本文節選自自家教類圖書暢銷作家魯鵬程新作——《孩子優秀是教出來的》(長江文藝出版社),書中彙集作者教育經歷,剖析家庭教育誤區。用七堂課講明白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從細節著手給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