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為何到死都沒有稱帝的真正內幕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 政治、軍事、文學等方面都很出色, 並且勢力非常強大。 經過多年的明爭暗鬥巧取豪奪, 可以說已經完全具備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條件, 在通向帝王的路上, 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 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實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 使自己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皇帝, 而在形式上, 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了。 唯一沒弄到手的就是皇帝的頭銜。

事實上, 曹操早就有取代漢獻帝之心, 但他到死都沒敢走出這最後的一步。 他想這最後一步讓他的兒子去完成。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自己稱帝呢?他心裡自然有他的考慮。

其一, 東吳的孫權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多次勸曹操稱帝。 首先, 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 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 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 襄樊之役中, 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 從背後襲擊關羽, 幫了曹操的大忙, 但卻得罪了劉備。 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 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 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 其實, 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 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 曹操因此陷入困境 ,

減輕對吳國的威脅。 因此, 孫權陽奉陰違, 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 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 從當時形勢看, 如果貿然稱帝, 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 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綜觀曹操一生, 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

魏王之後, 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此, 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 對於安撫擁漢派, 鞏固內部, 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 至少從建安十五年(210)起, 曹操一再“自明本志”, 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 言辭懇切, 說了差不多十年, 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

否定自己, 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 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 更重要的是, 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 只要掌握了實權, 虛名並不重要, “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一語, 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已65歲,年經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已65歲,年經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