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鳴驚人,沉澱三年的雄才大略!

在“春秋五霸”中, 若論功業之巨、霸權之盛, 非楚莊王莫屬。 他在位23年, 平息內亂、拓疆開土、伐鄭服宋號令天下和陳兵周疆問鼎輕重, 標準是一代曠世霸主。 早在即位之初, 他就發出的誓言就令對手心驚膽戰,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歷史證明, 這不是他心血來潮時的癡人夢話, 而是潛伏在雄才大略下的心聲。

楚莊王

楚莊王的雄才大略使他成為春秋霸主第一人,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只有大略, 秦穆公則有雄才, 晉文公雖說兩點皆有, 但又天不假年, 並沒有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 只有楚莊王在歷史舞臺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楚莊王的謀略首先表現為對選擇的戰略目標始終如一, 文武並舉的戰略手段。 戰略目標選擇的對錯, 是決定霸業的成功與否。 在諸侯列國多種勢力的背景下, 作為戰略決策者, 最重要的就是冷靜清醒的分析形勢,

透過撲朔迷離、錯綜複雜的現象, 把主要對手與次要對手分清楚, 確定根本的進攻方向, 把最終的戰略目標確定。

楚莊王上臺後的目標, 就是重振楚國雄風、角逐中原霸權, 而且他明白, 晉國是實現目標的最大障礙, 必須要一舉擊敗晉國才能真正統領天下。 正是有這種認識, 楚莊王有針對性地展開全方位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活動, 使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圍繞最終戰勝晉國這個目標旋轉, 從而比較合理地配置各種戰略資源, 一步一個腳印向既定的戰略目標走去。

在確定戰略目標後, 戰略手段的運用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是單純用軍事暴力推進事業, 還是文武交用, 通過政治、軍事等綜合手段去實現戰略意圖, 還必須做出明智的抉擇。

楚莊王既注重武力的主導作用, 又不單純迷戀武力。 他特別重視用政治、外交等手段配合策應軍事行動, “伐謀”、“伐交”與“伐兵”、“攻城”多管齊下。 如在平定國內若敖氏叛亂過程中, 注意以政治攻心的方法, 瓦解叛軍的意志, 分化敵人的營壘。 又如在邲地會戰前夕, 用外交手段分化、拆散晉國的同盟, 使晉國處於孤立無援狀態, 從而為楚軍一戰而勝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就是準備時工作扎實、細緻全面。 為了擊敗晉國, 楚莊王腳踏實地、條理清晰的從事各方面的準備。 一是各類人才的選拔與任用, 將孫叔敖、沈令尹等賢能之士放到重要崗位, 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致力於軍民的教育, 統一思想, 為以後的晉楚決戰凝聚士氣, 鼓舞鬥志。 三是將各種制度健全, 改良政治, 發展經濟, 為戰略決戰提供物質與政治上的保證。

楚莊王戰略善後的做法有利有節, 頭腦清醒。 楚莊王最讓人肅然起敬的, 是他對待煌煌霸業時所反映出來的謙和心態與節制立場。 作為成就一代大業的君主, 就怕忘乎所以, 驕傲自大。 歷史上夫差、唐玄宗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便成了君主寶訓。 而楚莊王卻很好地擺脫了這種宿命的怪圈。 他在實現自己戰略目標的過程中, 始終堅持有利有節的原則, 力求戰爭善後做到平和順當, 盡可能消除各種矛盾與隱患,化解來自敵方的反抗,使自己的軍事勝利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之上,爭取政治上的最大主動。

楚莊王出征

這一理念,在楚莊王的具體軍事行動中有著不止一次的體現。如在鄭國表示屈服時,他主動撤圍,同意鄭國的請和要求;當陳國滅亡後,依據“興滅國,繼絕世”的禮樂文明精神,同意其恢復國家,再造社稷。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尤其令人佩服的是,邲之戰楚國大勝,楚莊王禁止楚國將領將晉軍屍身疊壘為觀,向晉國炫耀楚軍的神勇,並就戰爭提出了一番發人深省的見解:“夫文,止戈為武……夫武,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材者也。”強調戰爭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為實現和平而迫不得已動用的手段。這一見識的確是超越一般古人而長領歷史風騷的。

盡可能消除各種矛盾與隱患,化解來自敵方的反抗,使自己的軍事勝利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之上,爭取政治上的最大主動。

楚莊王出征

這一理念,在楚莊王的具體軍事行動中有著不止一次的體現。如在鄭國表示屈服時,他主動撤圍,同意鄭國的請和要求;當陳國滅亡後,依據“興滅國,繼絕世”的禮樂文明精神,同意其恢復國家,再造社稷。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尤其令人佩服的是,邲之戰楚國大勝,楚莊王禁止楚國將領將晉軍屍身疊壘為觀,向晉國炫耀楚軍的神勇,並就戰爭提出了一番發人深省的見解:“夫文,止戈為武……夫武,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材者也。”強調戰爭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為實現和平而迫不得已動用的手段。這一見識的確是超越一般古人而長領歷史風騷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