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汪精衛子女不為人知的人生結局

離紐約不遠, 一個林木扶疏的老人公寓裡, 住著一對華人夫婦。 美國鄰居們不會想到, 這兩位耄耋老人有一重在華人看來比較敏感的身份:他們是汪精衛的女兒汪文惺和夫婿何孟恒。 汪精衛與妻子陳璧君共生有六個子女, 除了第五個夭折, 其餘都很長壽。 這些子女多將往事塵封在心底, 諱莫如深, 唯一肯談家族掌故和個人身世的, 只有汪文惺夫婦。 因為住得不遠, 筆者曾多次登門拜訪,

聽他們細述大半個世紀以來的家國風雲。

長女曾在農場賣花

汪文惺老人已經95歲了, 她出生在法國。 汪精衛在辛亥革命成功後與陳璧君結了婚。 他不肯當官, 說推翻了帝制應該好好學些建設本事, 夫婦倆與幾個反清生死之交一起到法國留學, 1913年春在那裡生下兒子, 1914年底又生了老二, 即汪文惺。

汪文惺是個早產兒, 生下來只重三磅幹就講明好了, 何必下此毒手?”蔣漲紅了臉有口難辯。

經查明, 刺客名叫孫鳳鳴, 激憤於中國喪權失地, 便與幾個夥伴密謀殺掉“賣國禍首”蔣介石。 沒想到蔣沒露面, 他們便對汪精衛開了火。

何孟恒深受汪精衛信任, 汪遇刺, 他的司機第一時間驅車去接何。 何回憶:“汪精衛被送上救護車時,

雖然血肉模糊, 但神智清醒。 他用廣東話說:‘阿傑(何的小名), 不要怕, 我沒事, 他們打不死我。 ’”汪精衛傷勢嚴重, 何孟恒就成了陪護, 一到週末下課, 便從南京趕去上海值班。

我問:“汪精衛不是與張學良吵過架嗎?張學良這次可救了他的命啊!”

兩位老人說:“是啊, 父親後來給二張各送了一支精美手杖表示感謝。 不過, 他與張學良的矛盾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救命歸救命, 原則分歧還是原則分歧啊。 ”

“河內刺汪”疑點重重

汪精衛第三次成為刺殺事件的主角, 是1939年3月20日深夜。 汪文惺夫婦這一次是現場親歷者。

1938年12月, 汪精衛夫婦帶著汪文惺、何孟恒等人, 從戰時陪都重慶出走, 經昆明到越南河內。 蔣介石派人給汪精衛送去護照, 希望他遠去歐洲;同時又讓戴笠派出得力部下陳恭澍率人前往河內行刺。

那天深夜, 刺客從後牆爬入汪的寓所, 沖上事先判定的汪的臥室, 用斧頭劈開房門, 向室內掃射。 但最後打死的並非汪精衛, 而是與他情同手足的秘書曾仲鳴。 曾仲鳴是曾醒的十弟, 其妻方君璧是方君瑛的十一妹。

這次海外行刺, 國內有過很多報導, 行動組長陳恭澍也發表過長篇回憶錄。 但各種描述出入極大, 陳說行動組只向汪精衛開了三槍, 而有史料卻說:“自動槍猛烈掃射, 曾仲鳴身上中彈累累, 連方君璧都中了四槍。 ”儘管對經過說法不一, 但公認:刺客之所以失誤, 是因為方君璧剛來河內, 於是汪將自己的臥室讓出, 才使他們當了替死鬼。

沒想到, 這種“公認”遭到了汪文惺夫婦的斷然否定。

史料上說他們住的是“高朗街27號”, 但何孟恒指出, 他們住在高朗街25號與27號——是兩個相鄰、每層彼此相通的三層洋房。 當年, 汪精衛搬過幾個住處後來到這裡, 汪文惺與何孟恒也是在這所洋樓結的婚。 二老拿出他們畫的住房格局示意圖:兩套房屋的一樓和二樓都是客廳、飯廳, 住著親戚、司機、衛士、廚師等十多人;27號三樓臨街的前房, 是整個洋樓最整齊的一間, 原打算當作新房, 擺著新傢俱;後房住著孫中山已故助手朱執信的女兒和曾仲鳴夫婦的長子。 25號三樓臨街的前房, 是汪精衛夫婦的臥室, 後房住著正度蜜月的汪文惺夫婦。

我追問:“汪精衛夫婦沒有住過你們說的‘最整齊’的27號三樓前房?”

他們異口同聲:“沒有,他們從來沒有在27號三樓前房住,搬進來後一直住25號三樓前房,從未移動。汪精衛連寫文章都在自己臥室。”我又問:“曾仲鳴夫婦住進來之前,這間房沒人住?”他們說:“沒人住,只用來見客而已。”

這讓筆者不解,有史料記載,當時的刺殺行動組還租了街對面的樓房,從頂層用望遠鏡觀察。“那麼刺客從外面監視,應該看得見這臨街的是一左一右兩間房?”我問。二老回答:“這棟洋樓的前面沒有樓房,相鄰樓房是在右側,如果他們從那裡觀察,只能從側面看見27號前面這間房。”

他們回憶:1939年3月20日晚,大家11點左右回房就寢。沒多會兒,就被“砰砰砰”的聲響驚醒。何孟恒起床走出房門,見汪精衛也正開門張望。

何孟恒感覺不對,朝岳父輕聲說:“回房,不要出來,我去看看。”他把妻子也推進岳父岳母的房間。

何孟恒沒穿鞋,走起路來無聲無息。他沿著樓梯往下走了幾步,“砰砰”聲又起,他確信無疑:是槍聲!往下望,見走廊燈亮著,二樓後面兩屋相通的門口忽然伸出一隻手,摸索到牆上的電燈開關,一下把燈全關了。何孟恒一怔,馬上縮身回到25號前房,關緊房門,四個人背靠牆壁坐在地下。

屋外槍聲大作,夾雜著腳步聲、敲擊聲。何孟恒悄悄走近陽臺張望,看見對面十字路口街燈下有一人正向這邊跑來,他立刻閃避,以免被發現。一會兒,沒動靜了,何孟恒再出門探視。他推開27號前房的門,來到床邊,一伸手就摸到地上一灘厚厚的鮮血……

兩位老人後來拼合出事情的輪廓:“估計三四名刺客從後院越牆進入,一名衛士聞聲出來看,遭到槍擊;另一個跟出來的隨從,俯身躲在汽車後面,也被掃射;刺客上二樓,用手電筒照到有人出房門關電燈,立即就是一排槍;三樓曾仲鳴和朱執信的女兒出來看,刺客已逼近,他們急忙一起退進前房(即曾仲鳴夫婦住的房間),鎖上房門。刺客用利斧將門扇劈開一個洞,把槍伸進去掃射。朱執信的女兒蜷在門側死角,逃過一劫,子彈都打在了曾、方身上。刺客原路撤離,丟下膠鞋、手套和兩排未用過的子彈。”

“汪精衛不是有衛士嗎?你們沒有武器?”我問。何孟恒回答:“手無寸鐵。當時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法國當局說,除了法國人,誰都不允許有槍。”

汪文惺夫婦說:“曾仲鳴代汪精衛而死,這件事對汪的震撼很大。曾一直稱汪精衛為‘四哥’,兩人亦師亦友。他16歲隨汪精衛赴法國留學,在國民黨四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後擔任過行政院秘書長、鐵道部次長、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

何孟恒說,很多問題難以解釋:“國民黨一號人物派人出國暗殺二號人物,任務非同小可,應該志在必得。派來的據說是復興社的高手,潛伏、監視多日,卻組織得一塌糊塗,破綻百出。他們買了汽車在門口過去過來地觀察,卻不買望遠鏡,根本沒有弄清我們各人的住處,連我們不只住在27號都一無所知。”

何孟恒還指出,陳恭澍明知道行動組成員唐英傑,此前被派到天津就鬧過笑話,卻將成敗攸關的偵查任務交給他。行動失敗,陳恭澍聲稱做好了“交付軍法審判”的思想準備,然而回到重慶,失誤卻“一風吹”,照樣受到軍統重用。

五子女的下落

汪文惺夫婦還向筆者談了很多內情:關於汪精衛出走重慶的經過,關於汪精衛之死的細節,關於汪精衛許多詩詞的寫作緣起……最為重要的,是他們訂正了汪精衛五個子女的準確資訊,以廓清時下種種失真的傳言:

長子汪文嬰,1913年出生。曾留德學習政治經濟,後在汪政權軍事委員會第三廳擔任軍需處長。現居美國加州。

長女汪文惺,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曾在香港多所小學任教。退休後定居美國新澤西。

次女汪文彬,1920年出生。曾任印尼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後在印尼隱居當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出生。早年為父親整理文稿,曾任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2002年病故。

次子汪文悌,1928年出生。畢業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香港從事橋樑建築,多次應邀回內地開展合作專案。

筆者在汪文惺寓所牆上,看到一幅兩代人合作的字畫,汪文惺畫了村童牽驢;何孟恒補上了山影樹色;而上方,是汪精衛手書一首五言古詩,看似輕鬆詼諧,卻饒有深意:

“驢為哲學家,負重無不可。四足已蹩(bié xiè),一背仍磊(kē)。怡然逢孺子,引手釋所荷。牽曳就芻秣,目動兩頤朵。長勞得少息,此樂吾亦頗。泉聲如引睡,芳草隨所臥。”

他們異口同聲:“沒有,他們從來沒有在27號三樓前房住,搬進來後一直住25號三樓前房,從未移動。汪精衛連寫文章都在自己臥室。”我又問:“曾仲鳴夫婦住進來之前,這間房沒人住?”他們說:“沒人住,只用來見客而已。”

這讓筆者不解,有史料記載,當時的刺殺行動組還租了街對面的樓房,從頂層用望遠鏡觀察。“那麼刺客從外面監視,應該看得見這臨街的是一左一右兩間房?”我問。二老回答:“這棟洋樓的前面沒有樓房,相鄰樓房是在右側,如果他們從那裡觀察,只能從側面看見27號前面這間房。”

他們回憶:1939年3月20日晚,大家11點左右回房就寢。沒多會兒,就被“砰砰砰”的聲響驚醒。何孟恒起床走出房門,見汪精衛也正開門張望。

何孟恒感覺不對,朝岳父輕聲說:“回房,不要出來,我去看看。”他把妻子也推進岳父岳母的房間。

何孟恒沒穿鞋,走起路來無聲無息。他沿著樓梯往下走了幾步,“砰砰”聲又起,他確信無疑:是槍聲!往下望,見走廊燈亮著,二樓後面兩屋相通的門口忽然伸出一隻手,摸索到牆上的電燈開關,一下把燈全關了。何孟恒一怔,馬上縮身回到25號前房,關緊房門,四個人背靠牆壁坐在地下。

屋外槍聲大作,夾雜著腳步聲、敲擊聲。何孟恒悄悄走近陽臺張望,看見對面十字路口街燈下有一人正向這邊跑來,他立刻閃避,以免被發現。一會兒,沒動靜了,何孟恒再出門探視。他推開27號前房的門,來到床邊,一伸手就摸到地上一灘厚厚的鮮血……

兩位老人後來拼合出事情的輪廓:“估計三四名刺客從後院越牆進入,一名衛士聞聲出來看,遭到槍擊;另一個跟出來的隨從,俯身躲在汽車後面,也被掃射;刺客上二樓,用手電筒照到有人出房門關電燈,立即就是一排槍;三樓曾仲鳴和朱執信的女兒出來看,刺客已逼近,他們急忙一起退進前房(即曾仲鳴夫婦住的房間),鎖上房門。刺客用利斧將門扇劈開一個洞,把槍伸進去掃射。朱執信的女兒蜷在門側死角,逃過一劫,子彈都打在了曾、方身上。刺客原路撤離,丟下膠鞋、手套和兩排未用過的子彈。”

“汪精衛不是有衛士嗎?你們沒有武器?”我問。何孟恒回答:“手無寸鐵。當時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法國當局說,除了法國人,誰都不允許有槍。”

汪文惺夫婦說:“曾仲鳴代汪精衛而死,這件事對汪的震撼很大。曾一直稱汪精衛為‘四哥’,兩人亦師亦友。他16歲隨汪精衛赴法國留學,在國民黨四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後擔任過行政院秘書長、鐵道部次長、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

何孟恒說,很多問題難以解釋:“國民黨一號人物派人出國暗殺二號人物,任務非同小可,應該志在必得。派來的據說是復興社的高手,潛伏、監視多日,卻組織得一塌糊塗,破綻百出。他們買了汽車在門口過去過來地觀察,卻不買望遠鏡,根本沒有弄清我們各人的住處,連我們不只住在27號都一無所知。”

何孟恒還指出,陳恭澍明知道行動組成員唐英傑,此前被派到天津就鬧過笑話,卻將成敗攸關的偵查任務交給他。行動失敗,陳恭澍聲稱做好了“交付軍法審判”的思想準備,然而回到重慶,失誤卻“一風吹”,照樣受到軍統重用。

五子女的下落

汪文惺夫婦還向筆者談了很多內情:關於汪精衛出走重慶的經過,關於汪精衛之死的細節,關於汪精衛許多詩詞的寫作緣起……最為重要的,是他們訂正了汪精衛五個子女的準確資訊,以廓清時下種種失真的傳言:

長子汪文嬰,1913年出生。曾留德學習政治經濟,後在汪政權軍事委員會第三廳擔任軍需處長。現居美國加州。

長女汪文惺,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曾在香港多所小學任教。退休後定居美國新澤西。

次女汪文彬,1920年出生。曾任印尼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後在印尼隱居當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出生。早年為父親整理文稿,曾任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2002年病故。

次子汪文悌,1928年出生。畢業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香港從事橋樑建築,多次應邀回內地開展合作專案。

筆者在汪文惺寓所牆上,看到一幅兩代人合作的字畫,汪文惺畫了村童牽驢;何孟恒補上了山影樹色;而上方,是汪精衛手書一首五言古詩,看似輕鬆詼諧,卻饒有深意:

“驢為哲學家,負重無不可。四足已蹩(bié xiè),一背仍磊(kē)。怡然逢孺子,引手釋所荷。牽曳就芻秣,目動兩頤朵。長勞得少息,此樂吾亦頗。泉聲如引睡,芳草隨所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